你对同胞怀有什么看法?
在美国洛杉矶长大的一位少妇说:“我对人类及人生感到如此失望,以致只能寄望于饮酒和吸食麻醉剂。”她对别人的看法的确影响到她的生活方式,虽然你可能从未受到别人如此不利影响,你无疑体会到对别人怀有消极的态度可以夺去一个人的喜乐。
我们必须感到受别人所需要、赏识和爱护才能快乐,我们需要有深挚关怀我们的朋友,因为他们可以大大有助于使我们的生活富足。可是,我们若曾被不忠及自私的人所伤害,我们便可能不敢再主动地结交朋友。不想再次受害是十分自然的,但这却于事无补。为了保护自己免在感情上受害,一个人可能变成沉默羞怯;他会变成孤立和寂寞,然后可能试图借酒精或麻醉剂去逃避人生的冷酷现实。
这表明我们绝不能让不幸的经验使我们不继续努力找寻真正的朋友。虽然有许多人自私及不仁慈,这并不意味到所有人都是如此。
当然,如果一个人只从非常狭小的圈子中选择朋友,遭遇不愉快经验的可能性便会增加,他可能把所选择的朋友囿限于属于某个年龄、社会地位、国家、种族或部落背景 的人,由于怀有某种偏见,他可能拒绝把友谊之手伸展到一个范围之外。除了被他认为配与他为友的人之外,他可能思疑及不信任其他的人。然后,当他与那些他认为会是好朋友的人发生不愉快的经验时,他可能对“外人”更不信任及怀疑。
明显地,对同胞怀有一种健全的观点会好得多。在指示我们对其他人应有什么态度方面,圣经对我们最为有益。
我们从圣经中学到,造物主是不偏不倚的,我们读到:“上帝是不偏待人的;原来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使徒行传10:34,35。
正如上述,我们可以期望在那些来自各部落、国家及种族的敬畏上帝、秉公行义的人当中找到可靠及忠贞的朋友,事实的确是如此。人们有不同的性情、风俗及习惯,但我们不应该因此便避开他们。有时性格的差异可以形成一种互为补足的平衡及引发出彼此较佳的品质。这也可以激发人的思想,扩大他们的眼光及使人对别人的需要更为警觉。
一个人在选择友伴方面若受上帝不偏不倚的观点所指引,他便不会试图以人所拥有的东西为友谊的基础,反之,他会看对方的为人如何,他们是否仁慈、体贴、富于了解及怜悯人呢?他们以言行造就别人吗?这一类品质比一个人所拥有的财产及势力是远较良好的友谊基础。
基督的门徒雅各指出以外貌度人其实是邪恶的。某些基督徒曾跌入这个陷阱中,因此雅各告诉他们:“若有一个人带着金戒指,穿着华美衣服,进你的会堂去,又有一个穷人穿着肮脏的衣服也进去,你们就重看那穿华美衣服的人,说请坐在这好位上,又对那穷人说,你站在那里,或坐在我脚凳下边,这岂不是你们偏心待人,用恶意断定人么?”——雅各书2:2-4。
我们若仅因为别人具有显赫的地位,受过高等教育或经济丰裕便另眼看待,那便与上述的优良训示背道而驰了。此外,再者,建于这些因素之上的关系真的会受得起时间的考验吗?倘若这人失去了地位或财富,那又如何呢?倘若他也只是对他能从某项友谊获得什么利益感兴趣,那又如何呢?圣经的一句箴言坦白地说:“贫穷人连邻舍也恨他,富足人朋友最多。”(箴言14:20)不错,基于物质利益的友谊可以很快便瓦解了。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在有财有势的人当中,一种苛刻不仁的态度是司空见惯的事,他们无疑不应该因为所拥有的东西就配受另眼看待,在另一方面,这些人若表明自己是仁爱体贴、敬畏上帝的人,他们应该像任何其他敬虔的男女一般受到体贴的看待。
以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观点看同胞的人经历失望的可能性会小得多,一个基本的原因是“施比受更为有福。”——使徒行传20:35。
因此,积极地关怀别人而不计较别人是否可以造益自己的人不会变成愤世嫉俗。他同时会因为知道真正的奖赏来自上帝不是来自人而感到满足,耶稣基督提出保证说:“你摆设筵席,倒要请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报答你,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路加福音14:13,14。
上述在洛杉矶长大的忧伤女子及时体会到跟从圣经的原则可以改良一个人对同胞的观点。她现在已不再因别人而烦恼了,反之她竭尽所能去协助别人与耶和华上帝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个妇人因为在一些努力按照上帝的道而生活的人当中找到真正的朋友而欢欣鼓舞。
这是你的经验吗?若不,何不查阅一下圣经所说的,并亲自看看你的生活能否成为更丰富及更有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