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
第16章注释
耶稣回答他们说: 少数重要的古抄本不包含第2节接下来的部分,以及第3节的全部。尽管这些内容的真实性存在一些争议,很多学术权威仍倾向于保留下来,因为大多数早期和后期的古抄本都包含这些话。
不忠 直译“通奸”。在这里,“通奸”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意思是对上帝不忠。(另见可8:38的注释)
约拿的神迹 见太12:39的注释。
过对岸去 这里指过到加利利海的对岸,也就是伯赛大所在的东北岸。
酵 又译“酵母”。在圣经里,酵常常用来代表罪和腐败,在这里指错误的教义。(太16:12;林前5:6-8;参看太13:33的注释)
篮子 耶稣曾两次施行奇迹让群众吃饱,而且每次都用容器把剩余的食物收拾起来。关于这两次使用的容器(另见太14:20;15:37;16:10的注释以及平行记载可6:43;8:8,19,20),圣经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词加以区分:5000人那次,用的都是希腊语词koʹphi·nos(译作“篮子”);4000人那次,用的则都是希腊语词sphy·risʹ(译作“箩筐”)。这个细节表明,两位执笔者要么当时在场,要么是从可靠的目击者那里获得了这些信息。
凯撒里亚腓立比城 坐落在约旦河源头的一个城镇,海拔350米。这座城位于加利利海以北大约40公里的地方,靠近黑门山的西南角。为了尊崇罗马皇帝,大希律王的儿子分封侯腓力把这座城称为凯撒里亚。为了跟同名的港口城市区分开来,这座城也被称为凯撒里亚腓立比,意思是“腓力的凯撒里亚”。(另见附录B10)
人子 见太8:20的注释。
施浸者约翰 见太3:1的注释。
以利亚 见太11:14的注释。
西门·彼得 见太10:2的注释。
基督 彼得说耶稣就是“基督”(希腊语Khri·stosʹ),这个头衔相当于“弥赛亚”(源自希伯来语ma·shiʹach),两个头衔的意思都是“受任命的人”或“受膏者”。在这里,译作“基督”的希腊语词前面有定冠词,显然是为了强调耶稣的弥赛亚身份。(另见太1:1;2:4的注释)
真神 直译“活着的上帝”。这段对话发生在凯撒里亚腓立比城附近(太16:13),那里的人崇拜不同的假神。彼得的话强调,耶和华是真实存在的,是活着的,跟列国那些没有生命的假神截然不同(徒14:15及脚注)。《希伯来语经卷》也出现过这个词语。(申5:26及脚注;撒上17:26及脚注)
约拿的儿子 又译“巴约拿”。很多希伯来人的名字都包含一个前缀(希伯来语ben“本”或阿拉米语bar“巴”,意思都是儿子),这个前缀跟某个人父亲的名字结合起来就成为那个人的一个称呼。在耶稣的时代,一些人的名字借用了阿拉米语“巴”作为前缀,例如巴多罗买、巴提迈、巴拿巴、巴耶稣。这一现象表明,当时人们所说的希伯来语受到了阿拉米语的影响。
血肉之躯 又译“人”。这是犹太人常用的一个说法。在这里,耶稣的意思是:彼得得出的结论既不是彼得自己想出来的,也不是其他人告诉他的。
你是彼得,在这块磐石上 希腊语词peʹtros是个阳性词,意思是“一块磐石”或“一块石头”。在这里,这个希腊语词是一个人名(彼得),也就是耶稣给西门的名字的希腊语译法。(约1:42)希腊语词peʹtra则是一个阴性词,在这里译作“磐石”,可以指基岩、峭壁、岩石或大石头。这个希腊语词也出现在以下经文里:马太福音7:24,25;27:60;路加福音6:48;8:6;罗马书9:33;哥林多前书10:4;彼得前书2:8。在本节经文里,耶稣说他会在“这块磐石”上建造他的会众。彼得显然没有觉得自己就是“这块磐石”,因为他在彼得前书2:4-8指出,耶稣才是圣经早就预告的、由上帝亲自挑选的“根基房角石”。使徒保罗也说耶稣是“根基”,是“上帝赐下的磐石”。(林前3:11;10:4)因此在本节经文里,耶稣看来用了一个巧妙的说法,等于是说:我叫你彼得(peʹtros),你这一块磐石(peʹtros)认出了我是基督,而基督就是“这块磐石(peʹtra)”,是将来基督徒会众的根基。
会众 这里是希腊语词ek·kle·siʹa第一次出现的地方。这个词源自两个希腊语词,一个是ek(意思是“出来”),另一个是ka·leʹo(意思是“呼召”)。因此ek·kle·siʹa一词指的是,为了某个特定目的或活动而被呼召出来、聚集起来的一群人。(另见词语解释)在本节经文里,耶稣预告了基督徒会众的成立,这会众是由上帝挑选去天上的基督徒组成的,而他们都是“活石”,“正被上帝的神圣力量建成圣殿”。(彼前2:4,5)在《七十子译本》里,这个希腊语词通常用来翻译译作“会众”的希伯来语词,后者常常指由上帝的子民组成的整个以色列国族。(申23:3;31:30)在使徒行传7:38,从埃及被呼召出来的以色列人就被称为“会众”。(《新世界译本》2001年版)类似地,那些从黑暗中被“呼召……出来”、从世界中被“挑选出来”的基督徒组成了上帝的会众。(彼前2:9;约15:19;林前1:2)
坟墓 希腊语是haiʹdes(海地斯)。(另见词语解释)谈到死去的人,圣经说他们仿佛走进了“死亡的门口”(诗107:18)或“坟墓的门”(赛38:10),也就是说他们都受到死亡的奴役。耶稣承诺他会战胜“坟墓”,意思是他会敞开“坟墓的门”,释放其中的死人,而他所用的方法就是复活。耶稣自己被复活一事证明他的承诺真实可信。(太16:21)因为基督徒会众建立在耶稣“这块磐石”上,而耶稣能够让人摆脱死亡,所以基督徒会众不会被“坟墓”战胜,也不会永远受“坟墓”的辖制。(徒2:31;启1:18;20:13,14)
天上王国的钥匙 在圣经里,人得到实际或比喻性的钥匙,就意味着得到一定的权力。(代上9:26,27;赛22:20-22)因此“钥匙”成为权力和责任的象征。彼得用交托给他的“钥匙”先后为犹太人(徒2:22-41)、撒马利亚人(徒8:14-17)和外族人(徒10:34-38)打开大门,让他们有机会得到上帝的神圣力量,可以进入天上的王国。
捆绑……解开 又译“锁上……释放”。看来指对某个行动或情况作出的决定,捆绑指的是禁止,解开指的是容许。(参看太18:18的注释)
已经捆绑……已经解开 在这里,这两个希腊语动词的形态非常特别,表明彼得作出的任何决定(“凡是你……捆绑的”“凡是你……解开的”),都是跟从天上已经作出的决定,而不是先于天上的决定。(参看太18:18的注释)
基督 见太16:16的注释。
耶稣 少数古抄本写的是“耶稣基督”。
长老 直译“较年长的男子”。在圣经里,希腊语词pre·sbyʹte·ros主要用来指那些在社区和国族里拥有权力和职责的人。虽然这个词有时指年纪较长的人(例如路加福音15:25中的“大儿子”和使徒行传2:17中的“老年人”),但并不限于指实际年龄比较大的人。在这里,这个希腊语词指的是犹太国族中带头的人,而圣经常常把这些人跟祭司长和抄经士一并提及。公议会的成员就来自这三个群体。(太21:23;26:3,47,57;27:1,41;28:12;另见词语解释)
撒但 耶稣称呼彼得为“撒但”(希伯来语sa·tanʹ),看来是说彼得是个“敌对者”,也就是sa·tanʹ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耶稣的话可能暗示,彼得这次的行为说明他已经让自己受到撒但的影响。
退到我后面去 在这里,耶稣严厉地“斥责”了彼得。(可8:33)他绝不会让任何事情妨碍自己遵行天父的旨意。关于原文的这个惯用语,有些辞典认为意思等同于“从我眼前消失”,有些圣经译本则把这句话译作“走开”。对彼得来说,耶稣的话可能也是一个提醒:作为耶稣的门徒,他本该支持耶稣,而不该做耶稣的“绊脚石”。
绊脚石 见太18:7的注释。
就该承认不再拥有自己 又译“就必须放弃自己的所有权利”。这样做的人甘愿在各个方面克制自己,也就是甘愿放弃对自己的掌控权,把自己完完全全交给上帝。这句话的希腊语原文可以译作“就必须对自己说不”。这个译法也很恰当,因为“承认不再拥有自己”可能意味着对自己的欲望、抱负和便利说“不”。(林后5:14,15)
苦刑柱 又译“行刑柱”。在古典希腊语中,stau·rosʹ(斯陶罗斯)主要是指一根直立的木柱或桩子。这个词有时也比喻跟随耶稣的人会经历的苦难、羞辱、折磨甚至死亡。(另见词语解释)
生命 见词语解释“尼发希;普绪克”。
生命 见词语解释“尼发希;普绪克”。
实在 见太5:18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