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
第19章注释
撒该 这个名字源自一个希伯来语名字,后者可能是从一个意思为“洁净”“纯洁”的词根衍生出来的。身为“税务长”,撒该看来负责管理耶利哥城和附近一带的收税人。耶利哥城周边的地区土地肥沃、出产丰饶,所以税收相当可观。撒该“非常富有”,从他自己的话(路19:8)可以看出,他的财产中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的。
敲诈 又译“通过诬告来敲诈”。(另见路3:14的注释)
四倍 看来撒该可以根据收税的记录计算出,他从不同的犹太人那里得到了多少钱。他许下承诺要还对方四倍,这比摩西法典规定的还要多。法典规定,如果过犯跟诈骗有关,犯过者真心悔改并承认自己犯了罪,就要赔偿受害者全部损失,“另加五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20。不过,撒该说他会赔偿四倍。悔改之心推动撒该采取行动,他不仅对穷人显出爱心,还给予那些曾受他压迫的人公正的对待。(利6:2-5;民5:7)
比喻 见太13:3的注释。
去获取王权 又译“去获取王国”。希腊语词ba·si·leiʹa(最常见的译法是“王国”)的意思很广,通常指以国王为元首的国家,以及在国王统治下的土地和人民。(另见太3:2;25:34的注释)这个词也可以指国王拥有的身份地位,以及随之而来的权力、权威和尊荣。在罗马帝国,贵族远赴罗马请求获得王权并不罕见。耶稣的比喻很可能会让听众想起大希律王的儿子阿基劳斯。大希律王去世前就已经委任阿基劳斯做继承人,管治犹地亚等地区。但为了取得王权,阿基劳斯先长途跋涉去了罗马,要得到凯撒奥古斯都的授权。
1000银元 直译“10弥拿”。“弥拿”不是一种硬币,而是一种重量单位。1希腊弥拿重约340克,根据一些古希腊作家,其价值相当于100个德拉克马银币。一个德拉克马银币的价值跟一个第纳流斯银币差不多,可见1弥拿(100银元)是数目可观的一笔钱。(另见词语解释“第纳流斯”)《希腊语经卷》中的弥拿跟《希伯来语经卷》中的弥拿是不一样的。(另见词语解释“弥拿”以及附录B14)
王权 又译“王国”。(另见路19:12的注释)
银元 又译“钱”。(另见太25:18的注释)
银元 又译“钱”。(另见太25:18的注释)
银行 在路加福音和马太福音记载的关于银元的两个比喻中,耶稣都提到了银行,并且说人把钱存在银行可以获得利息。(太25:14-30;路19:12-27)在公元1世纪,现代称为银行的金融机构并不存在,但专门放债的人在以色列和周边的国族都很常见。他们会付利息给那些在他们那里存钱的人,并以较高的利息放债给别人。在本节经文里,译作“银行”的希腊语词是traʹpe·za,字面意思是“桌子”。(太15:27)如果跟兑换钱币等金钱交易有关,这个词指兑钱商用来摆放钱币的桌子。(太21:12;可11:15;约2:15)
连本带利 摩西法典规定,以色列人如果借钱给穷困的同胞,就不可收取利息。(出22:25)但法典明确提到,如果借钱给外族人(看来是作为商业投资),就可以收取利息。(申23:20)在耶稣的时代,把钱存到放债的人那里并获取利息,看来是常见的做法。
伯法其 见太21:1的注释。
伯大尼 见太21:17的注释。
耶和华 这里引用的是诗篇118:26,在希伯来语原文里,经文出现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个希伯来辅音字母(相当于英语的YHWH)。(另见附录C)
石头就会喊叫起来 根据上文,耶稣说石头会喊出来的话,就是门徒刚刚说的那番话,而法利赛派的人听了却很生气。(路19:37-39)门徒其实引用了诗篇118:26的话,这番话预告的事在那个场合一定会应验,因为耶和华的话绝不会“无功而返”。(赛55:11)假如门徒当时被迫默不作声,那么石头也会为了应验这个预言而喊叫起来。
哭泣 译作“哭泣”的希腊语词通常指出声地哭。
用尖柱筑垒 又译“筑起栅栏”。希腊语是khaʹrax,这个词在《希腊语经卷》中只出现过这一次。原文是个名词,定义是“用作围栏的尖柱;木柱”或“使用了木柱的军事设施;栅栏”。公元70年,提图斯率领罗马大军用木柱筑起栅栏包围耶路撒冷,耶稣的话就应验了。提图斯这样做有三个目的:防止城里的犹太人逃走;促使他们投降;使他们因断粮而屈服。为了取得筑垒围城所需的木柱,罗马军队把耶路撒冷城外的树木都砍光了。
他们……不让你境内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 见太24:2的注释。
你什么时候受到审察 又译“你受审察的指定时候”。希腊语词e·pi·sko·peʹ(审察;视察)跟e·piʹsko·pos(监督)和e·pi·sko·peʹo(守护;密切留意)这两个词有关,既可以有正面的意味也可以有负面的意味。对不忠的犹太人来说,由于他们没有看出耶稣在地上执行职务的时间就是他们受审察的时候,结果受到来自上帝的不利判决。但对忠心的犹太人来说,由于他们看出这是自己受审察的时候,于是把握时机悔改并显出信心,结果得到上帝的认可。这个希腊语词也出现在《七十子译本》的以赛亚书10:3和耶利米书10:15,用来翻译一个意思为“受惩罚(处置)的日子”的希伯来语词组。
圣殿 见太21:12的注释。
把卖东西的人赶出去 公元33年犹太历尼散月十日,耶稣第二次使圣殿恢复洁净。马太福音(21:12-17)、马可福音(11:15-18)和路加福音都记载了这件事。耶稣第一次这样做是在公元30年逾越节快到的时候,那件事记载在约翰福音2:13-17。
强盗的巢穴 见太21:13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