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
第10章注释
“意大利部队” 部队,又译“步兵队”。古罗马的一支步兵队(cohort)由大约600名士兵组成,数量相当于一个罗马军团的十分之一。(另见太26:53的注释)这支部队之所以称为“意大利”部队,很可能是因为部队的成员都是在意大利征召的,这个特色使其跟一般的罗马军团有所不同。有证据表明,在公元69年确实有一支步兵队驻扎在叙利亚,名称是罗马公民志愿军意大利第二步兵队(拉丁语是CohorsII Italica voluntariorum civium Romanorum)。有人认为,这支步兵队就是本节经文提到的“意大利部队”。
军官 又译“百夫长”。百夫长是罗马军队中统领大约100个士兵的人。
下午3点 直译“第九个小时”。(另见太20:3的注释)
皮匠西门 皮匠常常要处理动物的皮。他们会先用一种石灰水除去皮上的毛或残留的肉和脂肪,再把皮浸泡在特制的溶液中进行鞣制。经过处理的皮可以用来做皮革制品。制革过程需要使用大量的水,而且会发出恶臭,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西门的家“就在海边”,并且很可能是在约帕城的外围。根据摩西法典,人接触动物的尸体就会在礼仪上变得不洁。(利5:2;11:39)因此,很多犹太人都看不起皮匠,不愿跟做这种工作的人住在一起。后来,《塔木德》甚至把皮匠这一行业的等级排在收粪工之下。但彼得并没有因这种偏见而不愿住在西门家里。有意思的是,彼得在这件事上显出的开明态度,正好有助于他完成接下来的任务,也就是登门拜访一个外族人。有些学者认为,译作“皮匠”的希腊语词(byr·seusʹ)是西门的姓。
房顶 当时的房顶是平的,有多种用途,包括储藏(书2:6)、休息(撒下11:2)、睡觉(撒上9:26)和举行节期的崇拜活动(尼8:16-18),也用作私下祷告的地方。有些虚伪的人会故意让人看见他们在祷告,但彼得上房顶去祷告并不是为了这个目的。(太6:5)由于房顶上都会有一道矮围墙,很可能根本没人看得到他。(申22:8)傍晚,人们也会在房顶上休闲放松,远离街道上嘈杂的声音。(另见太24:17的注释)
中午12点 直译“第六个小时”。(另见太20:3的注释)
看见一个异象 又译“进入出神状态”。意思为“出神状态”的希腊语词是ekʹsta·sis(源自两个希腊语词:ek,意思是“出来”;staʹsis,意思是“站立”),指一个人因为感到十分惊讶或看到来自上帝的异象而处于出神的状态。这个希腊语词在马可福音5:42译作“高兴得不得了”,在马可福音16:8译作“非常激动”,在路加福音5:26译作“惊叹”。在使徒行传中,这个词都跟上帝采取的行动有关。看来,神圣力量有时会作用在一个注意力高度集中或处于类似睡眠状态的人身上,使他在脑海中看到传达上帝旨意的景象。进入出神状态的人会对周围的一切浑然不觉,因此更能专注于自己看见的异象。(另见徒22:17的注释)
得到上帝的指示 译自希腊语动词khre·ma·tiʹzo,这个词在《希腊语经卷》中出现了9次。(太2:12,22;路2:26;徒10:22;11:26;罗7:3;来8:5;11:7;12:25)在大多数经文里,这个词都明显跟源自上帝的事物有关。例如,在本节经文,这个动词跟译作“从一个圣洁的天使那里”的词组一起使用。在马太福音2:12,22,这个词跟来自上帝的梦有关。相关的名词khre·ma·ti·smosʹ出现在罗马书11:4,大多数辞典和译本采用的译法包括“上帝的回答”“上帝的回话”“上帝的圣言”“上帝的回谕”。《希腊语经卷》的一部希伯来语译本(即附录C4中的J18)在使徒行传10:22这里写的是“得到耶和华的指示”。(另见徒11:26的注释)
向他下拜 又译“向他表示敬意”。耶稣在地上时,曾有人向他下拜,但耶稣并没有责备他们。(路5:12;约9:38)身为大卫王位的继承人,耶稣享有君王的尊荣是理所应当的。(太21:9;约12:13-15)此外,在《希伯来语经卷》里,人们在见到先知、君王或上帝的其他代表时也会向对方下拜,而对方也没有拒绝。(撒上25:23,24;撒下14:4-7;王上1:16;王下4:36,37)不过,当哥尼流跪在彼得脚前向他下拜时,彼得却拒绝接受这样的尊崇,并且说:“起来吧,我也不过是人。”(徒10:26)看来,关于上帝在地上的仆人应该怎样彼此相待,基督的教导定下了新的标准。耶稣教导门徒,说:“只有一位是你们的‘老师’,你们全都是弟兄。……你们的‘领袖’只有一位,就是基督。”(太23:8-12)
是违反犹太人法律的 在彼得生活的时代,犹太宗教领袖主张,人如果进入外族人的家就会在礼仪上变得不洁。(约18:28)但上帝通过摩西颁布的法典并没有明文禁止以色列人去外族人的家。此外,由于基督牺牲生命,献出赎价,使新约得以确立,那道隔断犹太人和外族人的“墙”就被拆毁了。这样,耶稣就“使双方合而为一”了。(弗2:11-16)可是,即使在公元33年五旬节之后,早期的门徒仍迟迟未能领会耶稣所做一切的重大含意。事实上,直到很多年后,犹太裔基督徒才能摆脱这种由宗教领袖倡导且深植于犹太文化中的偏见。
下午3点 直译“第九个小时”。(另见太20:3的注释)
耶和华 大多数希腊语抄本在这里写的是“主”(希腊语是tou Ky·riʹou)。不过,正如附录C解释的那样,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节经文原本用的是上帝的名字,后来却被人用“主”这个头衔取代了。所以,这个译本在本节经文的正文里使用了“耶和华”这个名字。(另见附录C3的简介和徒10:33)
是不偏心的 原文使用的希腊语词组可以直译为“不是看脸的人”。上帝是不偏心的,他不会根据外表来判断人,不会因某个人的种族、国籍、社会地位或任何外在条件而偏爱那个人。我们效法上帝,待人不偏心,就不会根据表面的情况作出判断,而会留意人的品格和特质,特别是那些跟我们的造物主相似的特质。
以色列人 见词语解释“以色列”。
行善 见词语解释“良善”。
木柱 又译“树”。(另见徒5:30的注释)
神圣力量就降在所有听见上帝话语的人身上 这是圣经唯一一次记载神圣力量在人受浸之前就倾注下来。这个记载也显示,彼得在外族人哥尼流及其家人归信基督教一事上起了主导作用。可见,彼得在这里运用了第三把“天上王国的钥匙”。此前彼得分别用第一把和第二把钥匙为不同的人开启了进入上帝王国的希望之门,先是犹太人和归信犹太教的人,后是撒马利亚人。现在,不仅上述这些人,就连数目庞大的外族人也可以享有同样的希望。(徒2:22-41;8:14-17;另见太16:19的注释)
那些受过割礼……的信徒又译“在受过割礼的人当中……的那些忠心的人”。指的是犹太裔基督徒。(徒10:23)
说外语 这个神迹让人清楚看出,耶和华现在也开始呼召外族人到天上去。正如他在五旬节那天所做的一样,他用神圣力量向人清楚表明,这个新安排是出于他的。这个令人信服的证据是人们既能看见也能听见的。(另见徒2:4的注释;词语解释“说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