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71 12/8 27-28页
  • 费滋——古今相映成趣的城市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费滋——古今相映成趣的城市
  • 警醒!1971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旧城
  • 发思古之幽情
  • 购物地区
  • 学校、现今和以往
  • 停下进食继续前行
  • 土耳其市场购物掇趣
    警醒!1978
  • 你知不知道?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11年
  • 摩洛哥山区竟日游
    警醒!1973
  • 耶路撒冷
    洞悉圣经(下册)
查看更多
警醒!1971
《警》71 12/8 27-28页

费滋——古今相映成趣的城市

《儆醒!》杂志驻摩洛哥通讯员报导

在整个摩洛哥都可以见到居民的生活方式古今交杂,可是这种对比尤以费滋城为甚。费滋城是回教文化的古代中心,地处北非,离大西洋约有百哩,在地中海之南约八十五哩,许多世纪以来曾是各种文明交流之处。现在这城的居民超过200,000。

我们由陆路抵达费滋,首先进入所谓“新城”。此城在1912至1956年之间,当摩洛哥是法国属地之际大部分由法国人所建,风格与欧洲城市相仿,有路旁咖啡座及各式商店,居民均穿着巴黎时装。住在此城的亚剌伯人也十分西化。此种作风使人很容易忘记仅在哩许以外便是旧费滋,与此地我们所见的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

旧城

费滋旧城在公元800年之后不久由穆利·艾迪利斯一世所建,他是穆罕默德女婿亚利之孙。有许多世纪的时间费滋一直是一个独立王国的首都,而且久已被人认为是北非知识及宗教生活的中心。

从“新城”越过一个山谷便抵达古城,它看来颇富于吸引力。访者由远处望见一堆堆白色和灰色的平顶屋宇,其中杂着许多回教庙宇的尖阁;这些尖阁的顶突出来好像针从针垫伸出一般。

古城后面有一座大山,山麓长满橄榄树。据云树的年代与古城一般久远。从我们立足之处看来,旧城显然建造在一连串的山丘上。这意味到我们必须准备爬上去,因为探访旧城只能步行。这里的道路时常仅比小径阔一点,人畜的熙来攘往更无法让车子通过。

发思古之幽情

向导对于往旧城观光的访者有很大帮助。他不仅将我们带到最有趣味的地方,同时也使我们不致迷途。费滋以世界最大的“默丁那”自诩,这便是旧城的名称。(默丁那是阿剌伯的一个城市,与回教教主穆罕默德的一生有重要关系),见到有如迷宫一般的横街窄巷,我们很高兴有识路者同行。

我们对此的街道的狭窄以及任何汽车或车辆都不见踪影颇感诧异。费滋虽然差不多整年天晴,街道却如此狭窄以致屋宇的二楼遮没了大部份的阳光。

我们留意到这里大部份居民都穿着传统的服装——与“新城”恰成对比。男人穿着“狄遮拉巴”,意即到脚的长袍,并常附有头巾。有些男人戴着传统的费滋帽,这种红色的无边高帽由摩洛哥的费滋所首创,现在已普世知名了。

女人也穿着长袍,脸部遮上面幕而只露出双眼。这乃是回教的习俗。每人脚上所穿的差不多都是“巴布切”,意即后边露出脚跟的皮拖鞋。

费滋据云有超过一百间回教庙宇,其中有些已超过千年的历史。向导带我们去非洲最大的郝鲁恩寺院,它可以同时容纳22,000个信徒。我们非回教徒不许入内,但却可以从大门看见里面的情形。

这个著名寺院地上铺满了竹席以便崇拜者朝着麦加城向阿拉祷告,寺院墙上有美丽的镶嵌,雕刻精美的天花板上悬着许多铁灯笼。踏入寺院时所有鞋子或拖鞋均必须留在外面,崇拜者离去时竟能认得自己的鞋子实在颇令人惊异。

购物地区

我们的次一步是去“塞斯”和购物地区。此地的小商店和摊档的确多彩多姿。有些仅在墙上设一个壁龛。看来售卖某种商品的摊档都结集一起,使人一望或一嗅而知。看看成行成列的蜜枣、橄榄、葡萄干和各种香料的确令人目不暇给!

转一个弯,我们看见各样颜色的布皮和衣服摆成长列。在另一行商店里我们看到丝绸。还有一行则是各种珠宝。有一行摊档摆满蜡烛,举凡可以想象得出的颜色大小无不具备。它是用来祭祀费滋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的。在这样的场合中宗教人士向他们认为是死者的灵魂燃点蜡烛。

我们在各处可以见到阿剌伯人与商贩讨价还价。不时我们也听见铃声。原来发自一个卖水的人;他穿着鲜红的衣服,有几只刷得发亮的铜杯挂在胸前。他在肩上吊着羊皮袋售卖淡水,只收几个法郎(价值不及一便士)一杯。

由于路窄人挤,我们必须步步为营,特别要防备驮着一包谷和麦粉的驴子。往往两驴相遇,街上便无法通过。这里的男人时常骑着驴,而妻子却头上顶着大堆东西在后面徒步随行。

这里的回家妇女行动受到很大限制。她们在家里不能与男子同桌吃饭。城里的商业活动绝不见女人参与。在另一方面,我们经过人家门口时常常见到女人们在磨面粉、搓面团或簸麦。

学校、现今和以往

向导又带我们去一间十分古旧的建筑,名为“麦地撒”。它是一间古代的寄宿学校,几百年前来自阿剌伯世界各地的学生曾在这里攻读。事实上,当学生们在费滋的好几间大学里攻读时,牛津和剑桥还没有开办。这座建筑物的天花板刻着许多精美的雕刻。

我们不时从一些好像商店或家庭的地方听见有诵读之声传出。这些乃是幼童的《可兰经》学校。在教师督导之下,儿童背诵着穆罕默德的教训。许多儿童只有机会接受这种学校教育。我们向里面张望,留意到屋里既黑且挤,每个儿童手上都有一块石版。

停下进食继续前行

我们步行了许久,不禁有点饿了,因此遂停下来吃点“布吉士”。这是一串串的烤肉,几分钟前刚在炭炉上烤好。“默丁那”的某些部分充满炭火和烤肉的刺鼻气味,通常所烤的肉是心或肝。“布吉士”价钱不贵,吃前可以洒上点小茴香或其他香料。渴了可以喝些薄荷茶;这是传统的饮品。

休息过后,向导领我们参观工匠们雕刻银器。这是费滋著名的出品,许多小工场仅是一件小室,可是他们却自豪地以制品出示我们。盘和碟上雕刻着各种花纹,手法之熟练使人叹为观止。

使我们感兴趣的另一个地方是制革厂。看看墙上挂满数以百计的羊皮!当地的人每逢重要场合都要杀羊,例如举行割礼或每年的特别节日“艾阿埃哈”。回教徒的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亚伯拉罕献祭而举行的。但他们相信所献的不是以撒而是以实马利。(创世记22:1-14)既然在这个节日每家都至少宰杀一只羊,因此羊皮甚多。

向导坚要带我们去参观售卖地毯和毛毯的市场。有些市场由大厦改建,墙上和天花板上均有美丽的雕刻。其中陈列着各种颜色大小的地毯,是摩洛哥工匠的手织品。市场主人不厌其烦地将地毯逐张打开希望我们购买,并且极力称赞每张的优点。有些市场在顾客参观时且以薄荷茶款待。

费滋之行使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呢?旧城居民仍然过着许多世纪以前的生活,而不远之处的“新城”的生活方式却与西方其他大城市不相上下,两者的确可谓相映成趣。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