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71 8/8 8-11页
  • 草船横渡大西洋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草船横渡大西洋
  • 警醒!1971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中美洲之谜
  • 科学界的批评
  • “权威人士”也可以犯错误
  • 能够航海的芦苇船
  • 芦苇船的制作
  • 探险
  • 试验没有失败
  • 你知不知道?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21年(研读版)
  • 纸莎草
    洞悉圣经(下册)
  • 纸草——纸张的先驱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3年
  • 纸
    洞悉圣经(下册)
查看更多
警醒!1971
《警》71 8/8 8-11页

草船横渡大西洋

《儆醒!》杂志驻丹麦通讯员报导

“航海的稻草堆,”“纸天鹅”,“漂流的鸟巢”——这些都是人们送给一艘奇船的绰号;这艘船于前年五月十七日从摩洛哥的一个海港启碇。它与我们普通所见的船只毫无相似之处。可是船长,二十年前以驾驶干特基号冒险航行驰名世界的人种学家科·希雅达,却打算将它驶出大洋。事实上,他计划横渡大西洋至中美洲——航程达3,750哩!

使科学界人士惊异的是这艘船在构造方面的原始性。它差不多完全用纸草芦苇造成,使人追想到法老王时代尼罗河上的远古帆船。可是为什么希雅达要选这么奇怪的一艘船只呢?他的计划有什么目的呢?

中美洲之谜

他的目标是要澄清一个引起热烈争论的问题,那便是,古代地中海沿岸各地的文明与四、五世纪前西班牙人抵达中美洲时所发现的文明是否有任何联系?这个问题曾有许多学者研究过。

当西班牙的“征服者”步哥伦布的后尘横渡大洋时,他们所遇见的并不仅是原始的游牧民族。他们见到能干的抄写员、建筑家、艺术家、天文学家和外科医生,住在有高度组织的城市里,受着崇拜太阳的君王兼祭司所统治。他们的历法比欧洲所用的更准确。他们的外科医生可以缝补伤口,为死者防腐和施行脑科手术。那里有石子铺设的道路,巨大的引水道和使人惊异的架空桥梁。此外还有纪念碑、精美的雕刻,金字塔和雄伟的建筑物。

当日那种高度文明现在仅剩下一片颓垣败瓦而已。来自欧洲的贪婪征服者在各城市大肆破坏掠夺,居民若非因为拒绝相信天主教而集体被杀便是沦为奴隶。当时的国王兼祭司及其军队轻易地被一小撮西班牙军队所制服。何以故呢?因为他们的传统说来自远洋的一些“长满胡子的白人”一度为他们带来文明,现在他们以为这批新到的白人也是友善的。

中美洲的人像古代的埃及人一般有金字塔、木乃伊、脑科手术、崇拜太阳和君王兼祭司,这单纯是巧合而已吗?抑或印第安人的传统是根据事实的,“长满胡子的白人”是沿着始于北非海岸横越大西洋的水流远渡重洋而来的呢?

“直到这二十世纪,”科·希雅达写道,“我们仍然接纳认为文明摇篮仅有一个的学说。这个文明摇篮的位置距离圣经地区不远,文明从此地越过大洲和海洋而传至世界各地。”圣经中创世记一书的记载说,洪水之后第一个社会建立于美索不达美亚,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流域,然后人类从这里“分散在全地上。”——创世记10:8-12;11:8。

科学界的批评

敏于批评的人类学家立刻攻击这种见解。他们认为圣经太古老,对以往的历史没有任何科学价值。由于受到进化学说所影响,他们认为中美洲文化是独立发展而成的。他们辩称由于一切种类的人都在身心方面十分类似,因此在相似的环境下会有相似的反应。他们相信除了从西伯利亚渡过白令海峡而来的原始移民之外,哥伦布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人。他们认为这乃是一项“无可反驳的科学事实。”

过了数十年之后,这项“科学事实”开始崩溃了。别的科学家提出证据表明在哥伦布之前许久已有人渡过大西洋。纽芬兰除了其他东西之外,发现有北欧海盗的居留地。因此昨日的“坚确科学事实”今日已被揭露为缺乏根据的臆测了。

科学专家们也声称,越洋的航程决不能用古埃及人所用的芦苇或纸草船去完成。埃及古物学家认为芦苇船纸能在河上行走而绝不能经得起海洋的风浪颠簸。也有人声称纸草一经浸在海水里,不够两星期便会开始腐坏了。

可是科·希雅达并不为这一切科学批评所动。他相信他可以证明这种现代学说是错误的。他的确有理由不信任科学的“权威人士”。

“权威人士”也可以犯错误

在希雅达于1947年驾驶著名的轻木筏干特基号从南美至玻里尼西亚之前,所有“专家”都一致认为美洲的古代文明无法借着轻木筏和芦苇舟传往太平洋诸岛。威克拉在1943年写到,美洲印第安人所用的船只根本无法将他们带到玻里尼西亚。两年之后玻里尼西亚专家彼得·伯克爵士所写的教科书也表示同一意见。看来这位作家是从他的同事,夏威夷主教博物馆馆长坚尼夫·伊幕利取得资料的。

早在1942年,伊慕利已放弃了古美洲人与玻里尼西亚有任何接触的见解。何以故呢?因为另一位同事告诉他轻木筏很快便会入水。后者的资料则来自一位南美专家所写的论文,其中声称轻木在几星期后便会完全失去浮力。

这位专家的资料采自一位英国人的旅行记录。大约在一个世纪之前,他在南美海岸对开处见过一只轻木筏。船长告诉这位旅行家此种青木在几星期内“便会失去浮力”。船长的资料从何而来则不得而知。他的话被人接纳,而且,正如希雅达所说,“许多教师均将所知传扬出去,虽然甚至没有说明资料的来历,于是此说遂成为公理。”

可是,希雅达却用轻木筏航行了5,000哩,这项所谓的“科学事实”遂不攻自破了。因此他有很好的理由相信科学家对纸草船的见解也同样错误。虽然这些研究埃及的专家们坚称草船无法继续漂浮超过两星期,但看来他们根本从未实际见过一支芦苇船。

能够航海的芦苇船

当西班牙人抵达美洲时,当地的印第安人正用芦苇造的船只在加州至智利之间的太平洋海岸航行。这种船也航行于墨西哥的几个湖中。“从伊拉克至阿比西尼亚,横越北非和中非直至查德、奈及和摩洛哥,甚至在萨丁尼亚,”这一类的船均甚常见。——Hjemmet,1969年十二月二日刊,第七页。

西班牙人抵达秘鲁海岸时看见许多用纤幼的芦苇草制成的船,船首和船尾优美地翘起,款式与古代北欧的海盗船相似。有些大到足以容纳二十四名船员,他们很轻易地顺着印加王国海岸的浪潮航行。

“秘鲁的花瓶,”希雅达写道,“在印加王朝之前便已刻画着双层的芦苇船,载着许多乘客和货物。在提提喀喀湖的芦苇船大到足以运载牛群,甚至在风浪大作时仍可以航行,而且现在还有人建造。当我与山区的印第安人一同旅行时,这种船的耐航能力及运载能力在我心中留下极深印象。”甚至远在太平洋中的伊斯特岛,有桅有帆的芦苇船也曾在石碑上出现。

并非所有人都认为芦苇船仅航行于地中海和较东的一带河道之间。《早期的船只故事》一书说:“直至法老王开始采集木材之后,埃及才有木船存在。在此之前地中海由富于进取精神的水手用铺上沥青的纸草船行走。”罗马作家蒲林尼叙述恒河与锡兰之间的航程通常需时二十天,“由来自尼罗河的纸草船行走。”

由此看来纸草船显然有很强的耐航力而能够抵受风浪的侵袭。倘若这种船能在大西洋的风浪中漂浮超过两星期,希雅达相信,这便足以表明地中海的水手有可能在哥伦布之前许久已经到过美洲和影响当地的文化发展了。

芦苇船的制作

希雅达的同工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对埃及船只的图画作了一番研究。波吾·兰斯唐博士,瑞典一位研究埃及船图的专家,到开罗将法老王的芦苇船图抄画下来。希雅达的纸草船便是根据这些模型制成的。

造船的材料来自阿比西尼亚。一共有十二吨干纸草茎,每条长约三至五码,经由山区运至埃及沙漠中金字塔后面的造船地点。纸草用数以哩计的绳子捆成一束束,然后扎成正确的形状。

船造成时大约有五十尺长和十六尺阔。船底有五尺厚。船的中央有一间草屋作为希雅达本人及六名船员的舱房。在三十二尺的双桅上挂着一块棕色梯型的布帆,其上绘有一个橙色的日轮。此船以埃及太阳神“瑞亚”为名。

探险

这艘奇异独特的船被运往摩洛哥的沙法海港,这乃是古埃及人所知的最西一个港口。在港口停泊一周之后,“瑞亚”号开始向加那利水流进发;这水流会带着船向西方漂流。以下是希雅达亲自叙述的经历:

“纸草束像胶缆般在波涛上起伏。厚厚的木桨像火柴一般被折断,可是纸草茎却一根也没有断……纸草茎坚实有如竹纤维,而且强韧如绳索。三星期过去了。四星期过去了。不久我们便已航行了比从埃及到克利特、希腊、意大利更远的水程,不错,比地中海内任何一条航线更远。[远超过‘权威人士’认为他们所能行的路程!]波浪不断向我们冲激……可是纸草仍然非常强韧。六个星期之后,我们已航行了相当于哥本哈根到北极的距离。”

可是,正如后来新闻报导,这搜船在安替列斯群岛之东碰到台风中心,右舷纸草开始松散,因为草屋的地板将捆缚纸草茎的绳索磨薄了。船桅也被台风吹折。几日之后希雅达和他的船员不得不离开纸草船,因为四周有鲨鱼群,以致他们无法将船修补,他们在大西洋上渡过五十二日,航行了大约3125哩;当时他们离西印度的巴佩道斯岛仅600哩而已。

试验没有失败

若将所有事实仔细查考一下,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船坏了,这项试验却没有失败。希雅达感觉十分满意,认为他们已有“充分证据表明纸草船是耐航的船只。”他也举出船破的理由之一是他和船员们“犯了许多仅是现代人才会犯的错误,因为他们没有任何指导便去处理一艘古代的船只。”

一位意大利的大学教授对此具有同感。他说:“这艘船的船尾造得太低。埃及人起先拒绝建造瑞亚号的船尾,最后他们将船尾造成很低,以致此船很快便被大浪击破。另一个原因是此次探险所遇到的天气特别坏。”

事实已证明地中海一带的人所用的芦苇船很可能越过大西洋,无论是特意的抑或被风所吹,而接触到中美洲的土著。再者,有些访者可能逗留了相当时间而将他们的艺术、工艺与宗教观念传给当地的土人。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