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71 4/8 14-18页
  • 你若永远活着,你会做些什么?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你若永远活着,你会做些什么?
  • 警醒!1971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欣赏美事未必要恶事衬托
  • 完美不会令人厌倦
  • 永远使人感兴趣的事!
  • 植物,动物和人
  • 更加熟悉上帝
  • 在地上享永生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人的希望仅限于今生吗?
  • 完美——其实是什么意思?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72年
  • 完美
    洞悉圣经(下册)
  • 影响所及超越此时此地
    警醒!1976
查看更多
警醒!1971
《警》71 4/8 14-18页

你若永远活着,你会做些什么?

许多科学家一直试图延长人的寿命。活到百岁是他们所常提及的目标。

许多人都希望见到这个目标实现。可是我们若提及人可以活到永远的希望,有些人却认为这样的展望令人“望而生厌”。何以故呢?

他们的论据大致如下“永远活下去会非常单调。我们会变成无事可做。”“人必须完美才能永远生活,而完美是使人厌倦的。若没有任何疾病、烦恼和错误,人便不会欣赏美好的东西了。”这种论据在表面上看来不无理由。但是它们真的能够成立吗?

许多发表此种意见的人仅是人云亦云而已;他们并没有停下来亲自想想这件事。

欣赏美事未必要恶事衬托

例如,我们是否应该觉得人要有疾病才会体会健康的可贵,所以疾病是好的呢?你以为一个看着妻子慢慢被癌症侵蚀而死的男子会相信这种论调吗?人们会因为觉得健康而厌倦生活吗?他们会因为环境优美和丰衣足食而厌倦生活吗?他们厌倦生活是否因为他们做着有益的工作,并且享有和平与公义呢?

抑或与这些事相反的东西才使生活成为重担呢?人们岂不是因为生活充满疾病、愁烦及摩擦才会感觉厌倦吗?

再者,健全的想法告诉我们,疾病和年老力衰的影响使我们身体的感官变成迟钝。而减弱了我们对食物、饮品和活动的欣赏。

完美不会令人厌倦

你若听见人说在完美的情况中永远生活终会使人失去生活的乐趣,请停下来想想。一个人平均在一年中吃超过一千餐饭。三十岁的人便吃过三万餐饭了。可是他吃饭的乐趣会比他只吃过几千餐时较少吗?你若在一天不吃饭,你会发觉下一餐令你生厌吗?不,你不必尝过饿火中烧,营养不足的滋味才会欣赏食物——正如你不必切去一只手指才会欣赏其余九只一般。

可是一个完美的男人或女人会感觉饥饿、口渴或疲倦吗?无疑会。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在地上时是个完美的人,但是他也曾感觉饥饿、口渴和疲倦。你从圣经中关于他一生的记载可以读到这点。——比较约翰福音;马太福音;路加福音。

我们不应该误解“完美”的意思。除了上帝的完美之外,其他一切的完美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那便是说,一件东西的完美是根据它被造的目的而言。一个完美的锤子锤起钉子来非常好;可是你会将它当锯子来用吗?不,一把完美的锯也不能当作锤子来用。每种完美都是相对的——视乎设计和被造的目的而定。

人类亦然。肉体的饥渴感觉以及长时间活动之后的疲劳都是正常的。创造主使人生来便有这种感觉。

但是圣经说在上帝王国的公义统治之下,他要“擦去他们的一切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这个应许又如何呢?这意味到什么呢?——启示录21:3,4。

圣经在这里所描述的是将“从前的事”,意即第一对人类在伊甸园反叛后所带来的事,完全除去。这些“从前的事”便是他们的罪行为为全人类带来的病痛、苦难、和死亡。——罗马书5:12。

圣经的意思显然不是说,倘若尘埃入了一个人的眼,他的泪腺也不会流出泪来将其洗去。人的神经系统对触觉和痛觉所生的反应亦然。一个完美的人赤足踏在草丛的荆棘上仍会觉痛因为他那完美的神经会对刺痛有所感应。他血液里天生的防卫系统,连同所含的白血球,也会发挥作用治愈他所受的伤。可是完美的人不会生坏疸,也不会患诸如消化不良、溃疡、偏头痛、关节炎、心藏病或癌症等疾病,免除这些损害幸福的事无疑会使人的快乐大为增加。

永远使人感兴趣的事!

一个永远活着的人会时常都有须要运用他的智力和体力的事可做吗?他会寻得对他的智力及能力的新挑战吗?谈话会保持生动有趣吗?抑或不久便会达到每个人所知尽都相同的地步呢?

那些以为届时人们将会无事可做和可学的人曾想到造物主在创造这颗行星时将其装备成多么庞大奇妙的一个工作室和实验室。请想想人类从古至今的一切成就。要记得人一切复杂的发明品,如电脑,电视机,飞机,火箭等,都不是用来自宇宙远处的物质所造成的。不,这些都是用我们所居的地上,用地里所蕴藏的种种化学元素、物和金属造成的。发展的范围多么庞大!

今日从研究所得的知识进步的快速已非个人或组织所能追得上。因为人寿的短促,人们往往只能对许多事略有认识或对些少事作深入的研究。因此他们的知识若非博而不精便是精而不博。他们在十分专门的学问上成为专家,试图在短短一生中“有所成就”。科学家说他们每次在研究上最后发现了“钥匙”去开启一个门户,但却都同时发现另有其他许多门户。所以地上无疑不会有一日充满“无所不知”的人,以致因为每个人所知的别人尽都知道而无话可谈。

你对你的家所知几何,在你一生中所见有多少呢?这不是指你所居住的房屋而是你所居的行星——太空人誉之为“太空宝石”的这个庞大的太阳卫星。

甚至世界游历家也仅能熟悉地球上的一小部分,通常仅是各大都市和所谓“旅游胜地”而已。有些人曾看过若干名胜如亚利桑那州的大峡谷,挪威的狭湾,非洲的索伦吉他平原,纽西兰南岛终年盖雪的高山和大溪地的热带风光等。

但是在他们所看过的每座高山,每个深峡,每条奔腾的瀑布,每个青翠的山谷,蜿蜒的河流,台形的高原,阴暗的深林,参差多石的海岸或椰雨蕉风的海滩之外还有一千个其他的,每个都各有其美丽迷人之处。

植物,动物和人

植物学家曾列举335,000种植物。仅在美国便有1,035种不同的树,从生长在沙漠的约书亚树到庞大的美洲杉都有,此外也包括颜色美丽的糖枫、白灰树和篮针枞。

从地球上的花朵一个人可以每天作不同的配合达一百年之久。甚至那时还会有其他无数的种类未运用过,从牵牛到紫茉莉,从娇小玲珑的荷包牡丹和铃兰到粗枝大叶、宽达三尺和重达十五磅的印尼山花。

地球上的动物又如何呢?生物学家列举约有5,000种哺乳动物,3,000种水陆两栖动物,6,000种爬虫,9,000种雀鸟和30,000种鱼,更不用说800,000种昆虫了。

这些生物中你熟悉几多种呢?也许你在书本中或动物园里见过一些。但有几多种动物是你曾观察过它们栖息地方,留意过它们引人入胜的生活习惯和研究过它们个别品质的呢?例如在400种蜂雀中有几多种是你所熟悉的——黄玉蜂雀、红宝石喉蜂雀,还是仅有二寸长的小蜂雀?这些珍禽像活的宝石一般闪耀着五光十色,包括火红、深紫、艳橙和翠绿等。抑或你会小心地观察过雄伟的兀鹰或翅膀阔达十二尺的信天翁吗?

你无疑需要极长的时间才可以熟知一切地上,海中,和空中的动物——远超过目前人寿所能给你的时间。

可是,远较令人感兴趣的是地球上的人。他们的多姿多彩与花无异,例如在生活习惯、服装款式、饮食嗜好、建筑、音乐和其他性格特色方面均各有不同。成为完美的意思绝不是要除去彼此的相异及性格的相反之处而变成人人一式一样,犹之乎玫瑰花之成为完美并不须要一律是红色一般。

今日想认识地上许多种族并非易事。事实上在许多地方这甚至成为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可是圣经所应许的永生唯有一些敬爱造物主和体会他的真理、公平和公义标准,并且也爱邻舍如爱自己的人才能获得。借着产生圣灵的果子——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他们会使这个地球成为一个乐园而充满友善、合作、慷慨、热心的人。——加拉太书5:22,23。

他们会怀着正当的动机运用他们在手艺、冶金、建筑、美化风景、装饰、艺术、音乐、和文学方面的才干和能力,这无疑会促成更杰出和更辉煌的成就。会见这样的人,看到他们的工作产品和结识他们自然会是一件乐事。

更加熟悉上帝

最重要的是,永远的生命使人可以更加熟悉宇宙至尊的主宰,耶和华上帝,在生活上没有任何事教此更高尚和令人满足。

直至永远人类都可以学习更多关于我们造物主上帝的知识——但却仍然无法知道关于他的每一件事。基督的使徒保罗论及我们的造物主说:“深哉,上帝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踪迹何其难寻!因为‘谁知道主[耶和华]的心?’”——罗马书11:33,34;传道书3:11。

同一位使徒也写及耶和华上帝说:“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罗马书1:20。

人对宇宙及其行星,星宿和银河系的知识使人对上帝的惊人能力和高超智慧无法置疑。他是宇宙中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化学家、数学家、设计家和建筑家。在许多世纪之前,诗篇的执笔者满怀感激地写到:“耶和华我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你将你的荣耀彰显于天!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便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诗篇8:1,3,4。

虽然肉眼所能见的创造物证明有一位创造主存在,我们却须凭着他的道圣经才能真正认识他,知道他的性格、他的旨意、他的行事方式和他的标准。通过他的道圣经,我们知道他对会死的凡人也顾念和关心。

的确,在完美的情况之下永远活下去怎可能令人生厌呢?那时的生活将会永远充满喜乐、愉快及趣味。

可是人若永远活着,则所有的人会住在哪里呢?地球可以容纳所有这些人吗?

[第16页的图片]

你一生中有充分的时间去欣赏地球上所有风景美丽的地方吗?

[第17页的图片]

……或种种色色的雀鸟和人吗?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