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71 10/8 20-22页
  • 人能解决难题吗?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人能解决难题吗?
  • 警醒!1971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展望
  • 法律办得到吗?
  • 废物再度利用?
  • 人们肯这样行吗?
  • 究竟需要什么才能成功?
  • 你应该怎样行?
    警醒!1971
  • 污染——是谁促成的?
    警醒!1990年
  • 污染终被制伏!
    警醒!1988年
  • 但愿我们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就好了!
    警醒!1996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1
《警》71 10/8 20-22页

人能解决难题吗?

知道难题所在和难题形成的经过是一回事。解决难题却是另一回事。

难题有解决的办法吗?健康的身体若是受伤,适当的料理可以将其治好。地球亦然,倘若对症下药,其伤痕也可以痊愈。

可是人必须与造物主为这地球定下的自然律法协调一致才行。这些律法是不会改变的。人必须改变。我们绝没有选择的余地。

那么,人有希望使自己与地球恢复和谐一致吗?

展望

几条溪流,几处湖泊,几个城市的空气——这便是人类试图改变染污趋势的成功程度了。可是大局的情势如何呢?

现实地看大局的情势,我们实在没有很大的乐观理由。举例说,请看看纽约市的遭遇。早在1955年,一位处理空气染污的官员预言:“十年之后,我们这个城市将会成为一个吸入新鲜空气的好地方。”一位研究家也预测:“到1965年,行过第四十二街的人所吸到的空气会好像瑞士山区般清新。”

今日住在纽约市的人会觉得这些预言荒谬可笑。纽约市空气的染污程度已如此严重,以致大部分时间若非“令人不满”便是“有碍健康”。那些乐观的预言并不是根据现实而作的。

占士·史基汉,波士顿学院的一位主事人,提出这项现实的估计说:“使地球返回可以忍受的染污程度好像要停止世上所有战争一样困难。”人有制止战争发生吗?没有。据1969年挪威科学学院估计,自公元前3600年以来,世界仅有过292年的和平,但却发生过14,531场战争,杀害了千千万万的人。由以我们的世纪为甚。

法律办得到吗?

制定新的法律或加强执行法律可以阻止染污的浪潮吗?无疑这样行会有若干帮助。可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在1970年年尾指出,美国的空气和水的染污程度正在增加,“尽管政府和工业界已设立较严格的规例和付出可观的费用。”

美国政府公布了一项涉及汽车的新法律。1975年一月一日后,新车放出的废气所含的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必须比1970年的汽车最低限度减少百份之九十。1976年一月一日后。氧化氢也必须最低限度减少百份之九十。

虽然这条法律予人相当鼓励,请留意美国总统的环境顾问罗素·德利因说:“我们的确预言由现在至1985年汽车废气的染污会一路减少,可是在此之后,即使汽车设有我们现在所能预见的最少染污的内燃机,也会因汽车数目的直线上升而使染污再次增加。”

废物再度利用?

可以减轻陆地污染的一项颇有见地的提议便是将废物再度利用而非将其抛弃。

以目前而论,美国的织物,像胶和玻璃被人重新利用的尚不及百份之十。纸和锌仅有百份之二十,铝有百份之三十,铜,铅和铁约有半数再度被用。这一切东西的增产主要来自新的资料来源如新棉花、木材和矿砂等。

为什么不将多些物质再度利用呢?原因之一可以从一间由垃圾选出可用物质出售的公司的遭遇看出。《华尔街杂志》评论这间公司的主人说:“他所处理的垃圾每顿要亏蚀美金二元,因他所收集的废料大部分无法售出。”例如他拣出了1,200吨废纸,却仅能售出200吨。其余的没有人问津。

人们肯这样行吗?

不论提出什么补救方法,成功均有赖于一件基本事实:若要成功,绝大多数的人必须切实奉行。有这样的可能吗?

《奥都邦》杂志报导一间汽水公司在纽约市售出600,000箱回樽汽水。每个退回的空瓶均可以换取现金。可是在六个月内所有空瓶都被人抛弃了。纽约的居民丧失了720,000美元的按金!他们不喜欢退回空瓶的麻烦。

为了避免汽车所造成的城市空气染污,有人提议在城内建筑高速运输系统——例如以高速的火车运送月票乘客返工而简省汽车的使用。可是米曹·戈登在所著的《病态城市》一书中论及这件事说:“最近对芝加哥月票乘客所作的一项调查透露,即使快速火车可以免费,也仅有百份之十八的人愿意放弃汽车。”他同时指出:“有半数的人即使每次上车给他三角五分也不愿乘搭公共交通工具。”

人们会最低限度彼此合作不乱抛垃圾吗?纽约州鱼猎协会的一位负责人达德·格尼心灰意冷地说:“我想不出任何方法制止人乱抛垃圾。最后的方法唯有求助于他们的自尊心,但在这方面我也不敢寄予厚望。”

显然人们在态度方面需要做一项重大改变。可是,在《不见天日的城市》一书中,作者爱德华·班斐尔德评论说:“这种改变怎能获致呢?除非订出具体的方法,否则‘解决’仍是属于乌托邦的。……可是,事实上没有人知道怎样改变居民中任何部分的文化。”

为了说明这种困难,且以佛罗里达州一位电视记者的经历为例。他曾揭露一间工厂所作的严重染污,不久他便接到该厂雇员的电话,威胁他若不“住嘴”就会受到身体的伤害。他们恐惧该厂若一旦关闭,他们便会失业了。

许多人虽然高谈要制止染污,大多数的人却只顾自私的利益。他们绝不肯为别人着想而放弃一点好处。

因此,虽然人们谈个不休,由于工业化的增加和地球人口的“爆炸”,难题仍然继续恶化。权威人士承认他们并不知道答案!例如,夏威夷健生部的专家说:“问题的答案并不容易看出……现时还没有可以采纳的解决方法。”

究竟需要什么才能成功?

事实上,人若要解决这个难题便需要使现代的工业化生活方式作一项重大改变。这意味到要将继续作更高度工业化的趋向永远扭转过来。

这件事办得到吗?人们愿意彼此合作,将他们在工业化社会中所享受的种种设备、产品、金钱和娱乐,放弃一大部份以换取清洁的空气、水、和陆地吗?他们以前曾试过通力合作将世上的战争、偏见、犯罪、贫穷和饥饿消除吗?有任何人曾因为事实证明香烟可以杀人就停止吸烟、卖烟和制烟吗?人们有因为性病大增而放弃奸淫吗?

因此你真正以为政府、工业和平民会突然改辕易辙而从工业化的生活方式回过头来吗?一位研究染污问题的权威人士杜布斯博士说:“在我看来,我们若接纳人类前途会受科技支配的见解,染污——或其他威胁人类生命的——难题就毫无解决的希望。”

专家们的确已计穷力竭。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呢?1970年三月出版的《让我们活下去》一书提议说:“看来要有所罗门的才智才能解决我们这时代的染污难题。”

有人有这种才智吗?解决的办法究竟是什么呢?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