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水——可以解决粮荒吗?
地球上的人口激增意味到每年多添数以百万计的食指。甚至现在也有许多人粮食不足,有些则挨饥抵饿。每个人所需的粮食可以从那里获取呢?
一般人认为海是最好的粮食来源之一。一位作家坚称:“地球上任何人都不需挨饿,因为海里有庞大而取之不竭、用之无尽的粮食。”这是真的吗?海里真的有充分的粮食供应吗?
海洋供应粮食的能力
从海洋所得的粮食有戏剧性的增加。1950年的收获还在一千九百万公吨以下,现在每年的收获已增加到六千万公吨以上。这看来颇为可观。但是,根据估计,此数仅占世界粮食生产总量的百分之三而已。海洋能供应更多的粮食吗?
有人留意到海洋的巨大——它遮盖地球表面差不多四分之三——于是遂认为它能够供应。可是他们忽视了一件事实。大部分的海洋差不多没有生产粮食的能力,正如大部分陆地一样。
梅杜治所编的《环境——资源、染污和社会》一书评论说:“据估计海洋有百分之90是生物学上的沙漠,对现在世界的渔业既无贡献,在将来也没有供应能力。”大多数的海中生物仅在近岸浅水处生活和被捕。事实上,鱼类只聚居于沿岸的水域。为什么呢?
鱼类丰富的水域需要在风、水流和大陆的倾斜度方面有适当的凑合,将海洋深处由生物分解而来的养料冲来。阳光透射到海洋的某个深度。结果使“涌上”的养料,例如细小的浮游植物和动物,迅速繁殖供鱼项所食。因此上文指出;“有养料涌上的水域仅占海洋的百分之0.1,但却供应世界鱼类生产量之半。”
鱼类集中在海洋的细小水域而很少聚居别处,这意味到什么呢?正如水产生物学家力克尔警告说:海洋并不是“取之不竭的食物贮藏所。”海底探险家郝斯杜从世界海底探险归来后提出警告,自1950年以来,由于过度捕鱼和染污,海洋生物已减少了百分之40。
因此人类显然不能期望传统的捕鱼方法大量增加粮食供应。事实上,根据郝斯杜等的报告,海洋在将来会有减少粮食供应的危险。
其他方法
可是有些人仍然感觉地球上的水可以解决粮荒。他们指出渔船队游弋捕鱼,与陆上一度盛行的狩猎无异。可是后来由狩猎变为饲养动物,遂获致大量的粮食生产。他们强调同样的改变可以施行于海上以增加生产量。方法是将水产困在栏内饲养,称为淡水养殖(淡水鱼塘),或咸水养殖(咸水鱼塘)。
淡水养鱼最近颇为盛行。但是成绩如何呢?水中生物可以殖养作为粮食,像牛、猪和其他陆上动物一般吗?人在这方面有什么成就呢?淡水养鱼是解决世界粮荒的良策吗?
古老而富于生产力的方法
淡水养鱼其实是个古老的方法。早在公先前475年,中国的范蠡曾写过一篇关于养鱼的论文。其他的人,包括希腊人和罗马人,也实行淡水养鱼方法。
在中国大陆,淡水鱼业早已发展到成为重要的粮食来源的地步。鲤鱼和淡水鱼类年产达一百五十万公吨[3,306,000,000磅]。以世界淡水鱼每年产量二百多万公吨而论,此数字占了其中的大部分。
中国大陆的乡村散布着鱼塘以蓄养淡水鱼类。鲤鱼的品种经过精选之后生产多肉少鳞而快大的。中国人小心翼翼,阻止其回复为野生型。当1877年有人将鲤鱼输入美国时很快便发生此种情形,鲤鱼逃入河里和湖里,变成多骨多鳞的野生型;这些鱼在垂钓时往往可以钓到。
印尼、菲律宾及台湾也有大规模的淡水鱼塘,意大利北部也颇为盛行。这些国家的海岸还有千百亩的咸水鱼塘,蓄养鲭鱼(一种似鲱的热带鱼)和灰色的鲱鲵鲤。既然这些鱼的人工孵化还在实验阶段,因此鱼苗必须从沿岸水域移到鱼塘长大。
鱼塘的生产量使这种努力成为值得。例如,在菲律宾,每年鲭鱼收获达四千二百万磅,平均每亩鱼培生产五百磅。在印尼,有些下水道改造为鱼塘,每亩每年产量也超过四千磅。可是,这些鱼必须煮到熟透才可以食。
鲶鱼、鳟鱼鲑鱼
美国的养鱼事业进步快速。在过去十年间,鲶鱼养殖由少数农业经营者从试办发展为大规模的事业。1970年全美已有58,000亩鱼塘,主要在密西西比三角洲地带。这些鱼塘年产给鱼七千八百万磅!平均每亩每年产鱼1,300磅,与优良牧地每亩年产牛肉300至500磅比较起来,鱼的产量高得多。
鳟鱼和鲑鱼在淡水养殖方面也占重要位置,特别以虹鳟鱼为然。爱达荷州蛇河谷有一个巨大的地底湖,水流急速,温度适当(华氏58°),成为养殖鳟鱼的理想鱼塘。虹鳟鱼若以特别饲料喂养,每年每亩可以获鱼400,000磅!在印尼,人们在急水河富于污物地方用竹栏养殖鲤鱼!也有同等收获。
鲑鱼的养殖技术与其说是“蓄养”,不如说是“放牧”。鲑鱼在河里孵化,游到海里长大,后来凭借本能回到出生地产卵。可是借着选种和特别饲料,能够产生早熟而强健的鲑鱼。因此,有些新的配种不须照以往花四年时间在海洋长大,它们只要一年便回到出生地。以人工方法培殖鲑鱼,在海里放牧一年,便纷纷回到出生地使人大有收获,此种情形是可以预见的。
贝类的养殖
每年所获的四至五官万公吨贝类大部分以传统的捕鱼方法从海里采得。可是现在蓄养蚝、虾和其他贝类已很普遍,其中以日本最为进步。例如日本人首创下垂养殖法以蓄养生蚝,此法现在已风行世界。
孵化后的幼蚝游到不远地方找寻适当的硬物永久定居等待成长。日本首创的方法是从竹筏垂下铁线到水深五十尺之处,铁线上系着剖开了的蚝壳。千千万万的幼蚝将身体附着在蚝壳上,几星期之后,殖蚝人将其排成适当密度。随着蚝的成长,他们会在竹筏上加上浮物以免过重下沉。
下垂养殖法有许多益处。它掩护生嚎不致被其他动物捕食和沉下海底,同时可以让生蚝吃得着垂到水下的饲料。在日本的广岛湾,用这种方法殖蚝,每亩可以收获50,000磅蚝肉!
活动的甲壳类如虾则较难养殖。许多世纪以来人们在远东沿海捕捉幼虾移到咸水塘里养大出售。可是,日本的大规模商营咸水养虾塘颇为成功。现在的虾从卵子至市场的成长时期都在管理之下。
方法首先捕捉怀卵的雌虾,放在小心管理的海水槽内,使其在那里产卵。卵子在成长之前所经过的幼生期各阶段均在户内暖水槽里饲养。后来移到户外具有通风及循环设备的池塘里长大出售。日本现时已有不少养虾塘,可是大多数没有育卵技术设备,只能从幼虾开始饲养。
摇篮时期的真正海水养殖法
如所周知,养殖法的粮食生产主要来自淡水和咸水鱼塘。海上养鱼场——真正海水养殖法——所获甚微。有人致力于海上养鱼场的实验,但仅在计划时期。囿于海岛的日本人所摄取的蛋白质有百分之60来自海中,因此他们对这项研究特别努力。
围海养鱼不能小规模经营是显而易见的。可是,日本的濑户内海有人已在经营海上养鱼场。有一个用铁线篱笆围着的养鱼场,潮涨时180亩,潮退时15亩。其中所养的石鱼只须八至九个月便可以长成出售,在鱼场以极高的密度蓄养。
将一部分的海封闭起来是一项真正的挑战。专家们预见在鱼场的海底设置有许多小孔的胶喉的通气系统。上升的气泡可以作为帘幕,阻止不受欢迎的水中动物侵入和所养的鱼逃出。
有人留意到太平洋有许多珊瑚岛,那里的环状珊瑚礁附近有许多礁潮。日本科学家建议在这些闭锁的珊瑚岛内养殖鲔鱼,此种鱼可以长到数百磅重。
另一项研究是肥水养鱼法在维尔京群岛的圣高乐士岛对开处,有一项实验用一条直径三寸半的胶管透入差不多一哩深的海中,将冰冻而富于养分的海水泵到近岸的鱼塘,塘中不久便充斥着微小的植物而成为理想的养鱼地点。一位科学家建议用挖泥机从深海捞取养分放在浅水处,使鱼类可以在人工“涌上”的肥水中繁殖而促成大量收获。
在苏格兰有一个海水养鱼场已实验成功,便是利用原子发电厂排出的暖水。由于拦截水域内的海水提高温度,鱼的新陈代谢速度和食欲都大为增加,其中所养的鲽和比目鱼都长大得很快。可是,论到此种成功的实验,《海角杂志》作了一项有趣的评论:
“‘耕海’一词常有出现,听起来好像耕地般容易发展。其实在现时,难题比生产更为普遍,甚至用商业手法养殖一种鱼也需要付出极大努力。”由此可知海水养鱼场还在摇篮时期。
是粮荒的解决办法吗?
可是,需要更多粮食乃是当务之急,因为有许多人已在挨饿了。耕海可以发展到满足这项需要的地步吗?
征象表示不能。正如《生物科学杂志》评论:“我们敢说,海水养鱼方法对世上因营养不足而挨饿的人所急需的解救并没有多大贡献。饥饿的人所需的热量无法从海里获得满足。这种方法对蛋白质不足的急切解决收效甚微。”
养鱼最好的前途是在内陆,它现时具有最优的生产能力。再者,鉴于海洋受到染污,它们可能无法作为食物的一个安全来源。
毫无疑问地,溪水养鱼法在将来会有更大发展,而且许多人会自其受益,但是人类却决不能依靠此法来消除世界的粮荒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