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75 1/8 3-6页
  • 你是个好教师吗?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你是个好教师吗?
  • 警醒!1975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教导者与学习者的关系
  • 简单——教导的要诀
  • 运用比喻
  • 运用问题
  • 培养教导的艺术
    神治传道训练班指南
  • 效法伟大的导师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02年
  • ‘你们应当作教师’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85年
  • 长老培训弟兄胜任为会众服务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15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5
《警》75 1/8 3-6页

你是个好教师吗?

“妈妈,教我怎样做吧!我想去做!”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叫着,她要求母亲做什么呢?做她的教师。

无论你在生活上是什么身份,时常都会有人向你求教。每次当你从地图向人指示方向,指导新雇员使用机器,向孩子解释怎样绑鞋带——你都在教导。

不错,每个人都是教师,既是教师,我们便应该留意改善自己的教导能力。

显而易见地,关于教导,有许多不同的种类和水平。但为什么我们会欣赏某些人解释事物的方式胜于欣赏其他人所作的解释呢?究竟什么因素使人成为好教师呢?

在听到这些问题时,一位丹麦籍的学生答道:“一位好教师不但精通所教的科目或技术,他的教法也切合实际,告诉我为什么学习某种事物是重要的。结果使我看出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在生活上。”一位坦拿大籍的学生指出另一个条件说:“一位好教师会对你表现个人的关怀。对他来说,你不仅是一个数字而已。”

教导者与学习者的关系

学生也是人;他们需要感到有人对他们表示关怀。正如罗西在《教师和他的职业》一书中声称:“学生对真正的关怀反应极快。”

不错,良好的教导始于我们对人的一般态度。我们真的对人具有足够的关怀而留意耐心地将事情向他们解释清楚吗?若然,我们便会乐于拨出时间,不但与学生在一起,而且预先安排我们的思想,使其能够对人作最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我们会和蔼可亲地使学生知道我们欢迎他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

且举个实际的事例来说明,假定一名新职员请求我们指导他使用机器。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去建立良好的关系呢?我们若为了工作被打断而皱眉蹙额或立刻絮絮埋怨,这样的气氛怎能有助于学习呢?对他表示个人的关怀和告诉他我们很乐于向他解释如何使用户机器岂不是好得多吗?

尤其是父母们必须记得,孩子极渴望取悦人,获得成功及受人赏识。倘若孩子由于在迅速学习方面未如父母所期而被视为愚蠢或受到排斥,他未来的学习欲就可能受到损害了。

我们岂不可以看出有些人在教授法方面不若他人,却仍然是较好的教师吗?原因是他们对学习者和科目表示真正的兴趣。学生于是产生喜欢学习的反应。

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一项大帮助是活泼生动的态度。兴奋是可以传染的,但很不幸地,烦闷亦然。有些教师尽量发挥他们对科目的感想,以致学生在学习上大感兴奋。‘但我的个性根本不是这样’,有人也许会说。诚然,我们表达感觉的方式未尽相同,可是我们都有感觉,而且都有方法可以将其表达出来。

对科目的重新研究往往可以重新引起我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转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为了对学生有所帮助,重新检讨个人的热心是重要的。同时,我们需要专注于所教的科目达到忘我的程度,这样才能与我们试图帮助的人达成理想的关系。

但有时既有这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存在,学生也渴望学习,可是双方却对结果感觉失望。有什么欠缺呢?也许是教导的技巧。我们可以考虑一下其中较有价值的几种。

简单——教导的要诀

一位经验有素的教师说:“教师不但要通晓他所想、传授的资料,而且要晓得资料最简单但却正确的形式。资料若在教师看来十分复杂,他便无法教人。”所以,教导的要诀是简单。

有时教师由于精通他的教材,以致忘记了它在未谙此道的人看来是多么复杂。你的情形若是如此,你能做些什么去简化你的解释呢?首先,要留意你所用的字眼。你可以很易忘记有些字眼,特别是科技上的术语,对你来说也许十分熟悉,但别人却可能感觉非常难懂。即使你所讨论的不是专门性的题目,你也需要留心。假设你在教导年轻的女儿烘西饼。你便需要确知孩子明白某些词诸如“搅打”“搅拌”和“折入”等的分别。因此,除了要用会易的词语和简短的句子之外,要留意解释你认为学生可能不明白的任何词语。

其次,要避免冗词。不要对学生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教导与谈话并不相同。若要简单,便得将说话放慢及留意选择词语。

第三,以合逻辑或按步就班的方式发展题材。要从学生已知的资料上建造。将你打算教授的资料列成一览表往往很有帮助。将资料分析一下,留意每个步骤或要点包括些什么,然后决定学生必须先明白那一点。然后你可以成功地接着教授另一个什么要点呢?要记得学生通常每次只能学习几个步骤或要点。

有助于简单的另一因素是反复强调。你若选择几个要点和运用反复强调的方法,这往往会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

反复强调是什么意思?这是否意味到将某些辞句说完又说?这个方法也许能使学生硬记措辞像硬记口号一般,但却未必明白所含的意思。我们选用不同的词语却好得多——这样意思才会深印在学生脑中。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鼓励说:“要学习以两种或三种不同的方式去说同一件事。这可以使学生不致仅是死记词语而是明白要点。

你可以借着分析你所用的方法而进一步加以简化。要不断地询问自己:‘还有更好的方法去解释这点吗?怎样才能使之更清楚,更简单?’

也值得考虑的其他两点是运用比喻和运用问题。

运用比喻

比喻是一个言之有物的故事,或者是个示范,逐步指示别人如何去做某件事。视觉教育器具,例如黑板,可能十分有用。‘字画’也可以采用。

但有人也许会说,‘我不善于讲故事,而且永远也学不会’。事实上”我们时常运用比喻。当我们说“慢得像只乌龟”或“像雀鸟般自由”时,我们便正在举例说明——运用比喻。

你也许感觉不识运用较长的比喻,但较短的比喻也往往收效很大。古今最伟大的导师,耶稣基督,便会这样行。在谈及论断别人时,他说:“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马太福音7:3-5)多么有力的比喻但却十分简短。

简短的比喻有许多益处。它通常相当简单,因此较易明白。悠长的比喻除非用得十分贴切,否则便容易流于复杂。学生也许将注意集中于比喻之上而忘记了所含的教训。

在另一方面,简单的比喻能够真正帮助我们教人。教育家波星格解释原因说:“作抽象的思考[没有例证去支持的思考]是人头最困难的成就之一。”学习者需要例证去帮助他们完全明白要点的意思。

比喻也帮助人将教导带进现实生活的领域中。在教导儿子认识了几项驾车原则之后,要向他举出一个实例去说明在行车时可能发生的难题。这会使他体会到刚才所学到的原则在现实生活的情况中十分重要。适当的比喻并不会使你偏离正题。反之它会使题材显得更重要,更真实。这乃是良好的教导!

一个人怎样想出良好的比喻呢?你不需想出许多“故事”;只要想出一些说明你的要点的“例证”便够了。不要害怕运用想象力。例如,假设你试图教导儿女认识行星运行的彼此关系。怎样行才能使之“真实”呢?你可以用糖盅当做太阳,杯子当做地球,盐瓶当作月球!将它们彼此环绕旋转,你所说的话在你儿女听来便含有意思了。

你若习以为常地寻找例证,不久你便会发现你的说话常使人留下较长久的印象。

运用问题

倘若运用得当,问题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基本地说来,问题的目的是要探知事实(谁?什么?何时?何地?)或征求结论或意见(如何?为何?)。

问题以简短精炼的为最佳。它们通常只牵涉到一个主要点。

你若真的想知道学生的感想,便要留意你的声调。例如,父母也许问及十余岁的儿子对吸食大麻的看浩如何。但父亲在说到“大麻”一字时的声调使儿子感觉到父亲对大麻并不赞成。于是怎样呢?他也许会给父亲以后者所期望的答话。但父亲提出问题的语气若不表露他的感情,则孩子也许会道出真正的感想。问题若出之以粗暴和专横的态度,便很难收到循循善导的效果。不要忘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最好也记得倘若你请别人想一想,忍耐是很重要的。你若提出问题,然后急不及待地自己作答,你便永不能真正知道别人是否能够作答了。问完之后要停顿一会;察看学生的面部表情,倘若你看出他未曾明白,可以将问题以不同的措辞提出。

问题可以用来激发兴趣,考验了解程度,或两者具备。激发兴趣的问题通常是反语式的,那便是,答案显而易见甚至无需口头作答的——例如,‘我们各人都希望快乐,岂不是吗?’

考验了解程度的问题最为困难。它们通常用来翻温主要之点或测验学生的了解程度。为了避免使学生灰心,此种问题最好谨慎措辞。你若要他对某事推理而他却作出错误结论时,他也许会,自觉迟钝、尴尬或失望。你若从他的表情看出他不明所以,则较好的方法是不再发问而加以重新解释或机巧地询问他是否喜欢较详细的解释。你的学生无疑会感激你如此行。

真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体贴、关怀和忍耐可以对我们有极好的效果,不但在教导方面,而且凡事皆然。我们会与别人作更有效的沟通。我们会较易受人了解,因为我们是开诚布公的。

问题其实并不是,你应该考虑成为教师吗?你已经是个教师了。反之问题是,你会努力成为良好的教师吗?

作一个好教师可以带来很大的酬报。当我们教导时,我们正将自己所学与人分享。我们将自己的一部分贡献出来帮助别人。这是一种令人丰富的经验,使我们的生活更有趣味和更有价值。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