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75 8/8 8-11页
  • 当印度教徒成为基督徒时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当印度教徒成为基督徒时
  • 警醒!1975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崇拜的类似点
  • 圣经真理改变人的生活
  • 解决家庭难题
  • 改变宗教是一件难事
  • 舍弃宗教习俗
  • 保持当地习俗
  • 新的生活方式
  • 你可以跟印度教徒说些什么?
    王国传道月报-1999年
  • 一位印度教徒的自白
    警醒!1974
  • 印度教——寻求解脱的宗教
    人类寻求真神
  • “你们的工作怎样造益社区?”
    警醒!1999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5
《警》75 8/8 8-11页

当印度教徒成为基督徒时

《儆醒!》杂志驻印度通讯员报导

街上排列着一行行可怜的乞丐。这与菩梭丁·柏杜所要进去的华丽建筑物形成强烈的对照。他在建筑物门前用手指在容器里蘸些水,将之点在额上。建筑物里面郁闷阴暗,摇曳的烛光映出神龛中受人崇拜的圣像。空气中香烟缭绕。圣乐声音从后面传来。

柏杜行到他想要崇拜的像前。神像的形式有男有女。他与别的崇拜者一同俯伏参拜。柏杜诚恳地为心中的事情祷告,通常包括个人难题在内。他三次触摸神像,再将手放回额上和胸间。当然,他的信心与虔诚是毫无疑问的。

你知道柏杜所信的是那一种宗教吗?你也许说他显然是个天主教徒。但你若是个印度教徒,你便会说他显然是个印度教徒。你会发觉以上的描述对两种崇拜都适合而感觉惊异吗?

在印度,天主教徒和印度教徒的崇拜是如此相似,以致印度教徒大都声称两者其实是相同的,只不过神名有别而已。事实上,柏杜通常在印度教寺院和天主教堂崇拜,正如许多印度教徒的习惯一般。

崇拜的类似点

在印度拥有四亿以上信徒的印度教对该国一千万的自谓基督徒具有强烈的影响。各教会声称已将其宗教仪式“印度化”,可是教会分子许多时却说他们的宗教仪式已变成“印度教化”。

论到将印度教的仪式介绍到天主教会中,印度南部的《可爱的马拉雅拉》报说:“弥撒其实是按照印度教‘菩查’(崇拜)的模式举行的。赞美诗和歌曲在乐谱和歌词上与印度教徒的诵经相似。象征物也和印度教的寺院相同。”同样地,天主教会在基拿拉的官方报纸,《狄辟加报》,引述一位著名教士的话说:“我们仍然跟从婆罗门的习俗,仅加以合时的改变而已。”

印度教徒抬着神像游街,沿途奏乐跳舞,天主教徒也抬着他们的圣像游行。有些教堂的教士穿袈娑,披长发。在印度教称为戴维利的大节日,人们挂起灯笼和“天星”。在此之后不久的圣诞节期间,所谓的基督徒在庆祝方面也张挂同样的灯饰。

“基督教”妇女用红粉在额上画个圆圈,称为“卡姆卡姆”,这是印度教徒的阶级象征。在印度南部维兰卡利一间圣母院,天主教徒要薙去须发起誓,好像印度教徒在他们的寺院中起誓一样。这里的少女在成年时也举行耳朵穿孔的特别仪式。在婚娶和其他重要的事上,印度教的习俗要前往算命家处选择良辰吉日才举行。

以上种种及在崇拜方面的其他类似之点使印度教徒在耶和华见证人上门传道时常对后者说:“我们的宗教都是相同的。你们基督徒称你们的神为耶稣,我们则以其他名字称呼同一位神而已。”

这正是柏杜的感想。虽然他生来便是印度教徒,他解释何以他会成为天主教徒,说:“我希望升上天堂。从印度教的信仰我看出这样行需要等待一段未知多久的时期,可是在天主教信仰中,教士告诉我一死即可以上天堂。因此成为天主教徒可说是达到我升天目标的捷径。”可是他改变宗教的结果绝未改变他的生活方式。事实上,他说:“作为天主教徒,我感觉更无拘无束地过着俗世生活。”

圣经真理改变人的生活

可是,当一个人成为真正的基督徒时,情形却截然不同。这个人的生活会发生真正的改变。住在基拿拉省艾利基林附近,曾是个虔诚的印度教徒的一位三十岁妇人拿达便是一例。

她对女神卡利的信仰是如此强烈,以致她许多时会完全被这个神附在身上。她在事前九天使获知女神行将降在她身上。在这段期间她仅吃生果。最后她会吃一点槟榔,此后卡利遂立即控制了她。

由于卡利是血的女神,拿达的姐妹们要用刀切她的小腿,直至血流如注为止。女神附身时期大约一小时,在这段期间别人会将病人带来给她医治,包括精神病者在内。她也会讲出关于被盗物品的正确情报。十八年来她和家人的生活主要靠她这种超人能力维持,虽然她也是个著名的舞蹈教师。

可是,后来拿达的一位姐妹开始与耶和华见证人研究圣经。有时拿达也加入研究,并在获得圣经知识方面进步得很快。她获悉附在她身上的并不是泥雕的神,其实是隐形的邪灵势力。——以弗所书6:11,12。

她抛弃了园中圣坛木树四周的石子,这是与卡利的崇拜有关的用品。圣坛木树随即枯死,邻人遂知道卡利已离开了她。她的全家人均得以脱离邪灵的压迫。

拿达停止授舞,并拨出更多时间学习圣经中关于上帝那将临的公义新规制的应许。(彼得后书3:13)现时她的收入来源是用椰子壳制造长柄杓和调羹。她对于寻得上帝和这件事所带来的快乐深为感激。

解决家庭难题

有些人的不幸家庭环境在他们认识圣经真理之后获得改善,例证之一是住在印度南部的达维西亚和其他同居的印度教徒女子施惠利。经过研究圣经一役时期之后,他们已进步到希望献身给耶和华的程度。可是达维西亚以前曾和一位天主教徒的女子马利亚结婚。他和妻子生了两个儿女之后,他遗弃妻子而与施惠利同居,和她也生下两个儿女。

耶和华见证人当地小组的长老们向他解释圣经的原则,指出一个丈夫只能有一个妻子,达维西亚遂决定与妻子马利亚复合。这意味到他要离开施惠利,虽然她现时在了解圣经的真理方面正与他一同进步。达维西亚和施惠利二人都敬虔地祈求耶和华指导。

这时长老们与马利亚取得联络,解释这种处境。她获悉自己能够得回亲爱的丈夫时大感欣慰。这是她从未梦想到会发生的事,因为当丈夫遗弃她时,天主教的教士和警方都对她毫无帮助。

当达维西亚和施惠利决定分手时,施惠利写了一封信给马利亚。她解释由于希望成为耶和华见证人,她愿意和达维西亚分手,并希望看到他与合法的妻子复合。分手的时候要到了。马利亚和施惠利二人都深受感动而怀着挚爱互相拥抱。

他们作了安排与马利亚研究圣经,她和丈夫儿女一同参加耶和华见证人的聚会。当施惠利看见她曾视为丈夫的男子和合法妻子一起坐在同一间聚会所里时,她的感觉是可想而知的。圣经真理的确能使人养成高尚的品格,并以爱心使一个已经破裂的家庭复合。

改变宗教是一件难事

家庭的压力往往使印度教徒难于改变宗教。孟加鲁尔的拔臣便是一例。身为印度教徒,他认为恶人会下到“地狱”受罚。刑罚包括被迫在火上行走,被投入滚水锅中以及自顶至踵被切开两半。可是拔臣无法了解当身体被火化而归回尘土之后怎能又遭受此种刑罚。

这种令人惑乱的印度教教义使拔臣转而研究圣经以找寻真理。他认为圣经中简单、清楚的教训很有意义,于是毅然改变他的崇拜方式,即使这样行意味到不受亲属所欢迎。——传道书9:5,10;约翰福音5:28,29。

一个名叫艾尔的男子也经历到摆脱家庭宗教传统的难题。他出身婆罗门(祭司)家庭,而他的岳父是个婆罗门祭司。他说他改变宗教成为真正基督徒使父母非常伤心。“可是”,他说,“我爱好圣经原则过于亲属的喜悦。”

舍弃宗教习俗

舍弃流行的宗教习俗往往特别困难。例如,已婚的印度教妇人在颈上佩着一条称为“底里”的项链。这条项链含有相当意义。

“底里”一词的意思是“缚束”,它在妇女结婚时佩上,是妇人已婚身份的可见象征。弃而不佩表示这妇人是坏女子或婚姻已经破裂。可是在‘底里’上面也有几行字刻着佩带者崇拜那个神。因此除去‘底里’便表示佩带者已离弃她的神。有些教会成员也佩带‘底里’,但刻着的不是印度教的神而是十字架。

由于‘底里’所含的宗教意义,妇女若成为基督徒便要决定她是否仍然继续佩带‘底里’。这是耶和华见证人在印度教徒家中主持圣经研究时极力邀请妇人的丈夫参加的理由之一。这样丈夫便会了解到妻子并没有使婚姻破裂的打算,反之她仅是获悉‘底里’的宗教意义而将之除去而已。她除去‘底里’仅表示她现时已崇拜耶和华而不再赞同偶像崇拜。

印度的基督徒妇女需要舍弃的另一个宗教习俗是用颜色粉在额上画圆点;圆点通常是红色的,称为“卡姆卡姆”。本来这是阶级地位的象征,但今日许多现代妇女将其用作装饰目的。然而,由于这与印度的宗教有关,基督徒妇女遂不喜用它。

保持当地习俗

可是在同时,成为耶和华见证人并不需要舍弃当地与圣经没有抵触的习俗。在印度,大多数基督徒妇女都遵守当地习俗,不与丈夫一同进餐。只有在丈夫用膳完毕之后妻子才进食。同时,妇女在场时若有男子进来,妇女们就用裹服长布将头蒙住。

基督徒家庭也遵守许多当地习俗。例如,进入家中时屋主人和客人都习惯地脱鞋放在门前。进食时家庭成员坐在地板上,仅用右手手指取食。在印度有些地方,例如坦米尔·拿杜,吃牛肉是受人反对的。来自该地的人若成为基督徒,通常对吃牛肉显示不感兴趣的态度。印度人打招呼的典型方式是“南马士提”,即拱手为礼,这也很通行。因此,在这些和其他的当地习惯上,基督徒保持印度人的本色。

新的生活方式

虽然在外表上旁人也许未能辨别一个人是印度教徒或是真正基督徒,这种分别却在行为和生活方式上表现出来。当柏杜开始经常和他的朋友研究圣经时便发现这件事实。

柏杜很快就获悉他那赌博和醉酒的世俗习惯虽然在作为印度教徒或天主教徒时是无伤大雅的事,但在耶和华上帝的崇拜中却无立足之地。这意味到他要过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结识一批新的朋友,以及与真正的上帝耶和华养成良好的关系。现在他不再寄望于不生不灭的涅槃,而是希望永远在地上生活。这个地球将会按照耶和华上帝的仁爱旨意成为一个普世的乐园。——诗篇37:29;启示录21:3,4。

印度教徒对“改变宗教”是很敏感的。他们深知各教会在往昔曾持势强迫印度教徒改变宗教,近年来则用粮食施行利诱,例如以芝士、奶粉和类似物品来引诱穷人和饥饿者加入各教会。印度教徒加以反对是可以了解的。可是,一个人成为耶和华见证人则的确是由于他渴望崇拜真正的上帝而非由于受到强迫或怀有自私动机的缘故。

今日在印度各地和世界其他地方,不少印度教徒已成为真正的上帝耶和华的基督徒见证人。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反对,这样行并非易事;但是这些以前的印度教徒在认识了这位应许赐人永生的伟大造物主之后毅然决定事奉他而寻得莫大的喜乐。——约翰福音17:3。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