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的艺术
孩子的求知欲非常旺盛。他希望知道凡事的原因。“什么使天蓝色?”“我是怎样来的?”“星星在白昼去了那里?”“你做着什么?”“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他得到答案便满意了。你无需加以说服。
后来他问道,“为什么我不能多吃些糖果?”
“因为这会使你在晚餐时没有胃口。糖果并不是平衡的食物。它对你的牙齿不好。吃太多糖果对你无益。”
他得到答案,所有理由都是坚强的。但这次他并不满意,为什么?因为这次所牵涉到的并不是好奇心而是一种感情的欲望。他所希望的不是答案。他要的是糖果。你也许列出多项理由,但解释对他无益,并不能使他心悦诚服。有多少五岁的孩子会关心什么对他们有益呢?
在这件事上,许多成年人也未必关心什么对他们有益。例如,他们知道吸烟的危险。证据日益增加,无视它的人被埋葬在坟墓里的例证每日皆是。然而,千百万在其他事上有知识的人却将理由置之度外而继续我行我素地危害他们的健康。为什么呢?仅因为他们想如此行。
他们能被说服去戒烟吗?想要多些糖果的孩子能被说服去限制自己吗?说服别人改变主意或行为不仅是列出需要改变的理由便够了。说服的艺术还包括许多事。
首先,知道人何以倾向于错误主张是重要的。要察看表面以下的实情。他们不知实情,仅是一知半解,抑或信了误传?他们的立场许多时仅是完全感情用事。倘若牵涉到感情,便不能单纯以理说服。在谈话的初期,试试探听出他们的基本信念,然后按之选择适当的措辞。正如圣经劝告说:“好像用盐调和,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歌罗西书4:6。
逻辑是一个基本条件
你的信念若仅是完全以感情为根据,受人辩驳时便无法抵御。再者,这些信念也不能在你自己的头脑里变成根深蒂固。你本身的思想不管愿意与否都会受到感情冲动和煽动群众的战术所支配。因此要熟悉你的话题。
许多人仅熟悉话题的一面,他们的一面。他们把兴趣专注在这一面。他们阅读作者思想相同的作品。他们聆听与他们信念一致的讲者。他们相信他们所希望相信的,对可能摇动他们的主张的东西充耳不闻。“他们随从自己的情欲,”基督的使徒保罗论及这些人说,“增添好些师傅,耳朵发痒,并且掩耳不听真道。”——提摩太后书4:3,4。
可是,你若要成为富于说服力,一个重要的条件便是要获悉事实。正反两方面的一切事实。你若仅熟悉支持自己主张的论据,虽然你确信它是对的,也不能算是无懈可击。对方可以乘其弱点将你攻击到体无完肤!这好像箴言睿智的执笔者所说一般:“先诉情由的,似乎有理,但邻舍来到,就察出实情。”——箴言18:17。
可是现时,我们假定你没有犯过这种愚行。你已作好准备。你曾研究过整个问题。你知己知彼,晓得如何据理力争。你把握对方的弱点。你提出两个最得意的论据。对方大受窘迫,面红耳热,企图反驳。但他说话尚未出口,你已提出两个更加有力的论点而将其击倒。他开始发怒。他在败走中。他无法回答。他情緖激动而大声呼喊。你胜了!
不,你失败了。你失去了他。你曾试图把他争取过来站在你一边,可是你却拒人于千里之外而使他硬起心肠反对你。在这种情形之下,请想想箴言的简洁评论所蕴藏的智慧:“口善应对,自觉喜乐。话合其时,何等美好!”——箴言15:23。
你拥有正确的答案,但你所用的说服方法使对方无法消受。你的话提出猛烈的攻击而非令人悦服,有如用盐调和一般;这与基督的使徒彼得的劝告,“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并不一致。正如另一位圣经执笔者说:“嘴中的甜言,加增人的[说服力]。”——彼得前书3:15;箴言16:21。
实践金规
“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便是富于说服力的导师耶稣所作的忠告。(马太福音7:12)你喜欢受人批评、暴露错处而被迫改变吗?即使我们心知自己理亏,也很难在直斥其非和武断的反对者之前认错。我们的反应是采取守势、自我辩护和企图挽回面子。可是我们的对方若肯倾听我们的话、了解我们的一方、在可能范围内表示同意和表示自己的思想是有伸缩余地的,情形便大为不同了。
倘若他对我们说:“我在这点或有不对之处。可是,我认为上述的其他几点是对的,但我可能有所误解。何不从头检讨一下各点以求获得正确答案呢?我肯定你是合理的,我希望我也是。我们在这件事上已大家同意。对于另外一点你以为如何呢?”
他继续以问题引使我们发表意见。现在我们不会感到这是挑战或攻击了。我们开心见诚,开始作客观的思考,衡量我们先前所忽略或反对之点。结果,我们甚或认为自己发现了新的答案,或最低限度感到我们一同发现。事实上,对方正引导我们作此想法,这种引导是机巧的,不知不觉的,因为他证明自己好像箴言16:23所述的“智慧人”一般:“智慧人的心,教训他的口,又使他的嘴,增长[说服力]”。
我们若希望说服别人而使其自认观点错误的话,就必须以此法对人。我们的言辞应该受我们对我们试图说服的人的真正睦邻之爱所引导。要遵从三千年前的箴言忠告所提出的:“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箴言15:1)借着尽量使人不感窘迫,你便会说服邻人去接纳你对各事的观点。
主观太强
有些人在辩论时故意将自己不愿接纳的事实视若无睹。耶稣时代的宗教领袖便是如此。他们熟知圣经预言各种征象的应验可以表明弥赛亚是谁,但他们拒绝观察耶稣如何应验这一切征象。耶稣在感情上未能为他们所接纳,因为他没有向他们投其所好地提供政治独立,权势和尊荣。是故他们闭目不看事实和悍然排斥他。但正如耶稣指出,他们这样行正应验了以赛亚的预言:“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马太福音13:14,15。
当有坚强的感情壁垒存在时,在未将这些障碍除去之前,你无法说服一个人改变立场。什么感情阻断了说服之路呢?是骄傲、偏见、自大之心、受大众欢迎的欲望吗?抑或他拒绝真理是由于真理不受欢迎、需要他舍弃肉体的快乐或是真理会带来义务?若要明白原因,可以让他讲出来。
比喻在说服方面也是重要工具。借着强调一个要点,比喻使我们如见其事和发生感想,它们刺激我们的感情。
一些值得留意的例证
我们都有忠言逆耳的感觉。我们若有权有势,便可能将出言直谏的人置之险境。这正是先知拿单的处境,因为他必须揭发大卫王强占人妻之罪。于是他运用比喻。比喻是一个富人有许多绵羊。穷人祇有一头羊羔。但富人在需要宰杀羊羔去摆设筵席时,他并不从自己的羊群中取一头,而是夺取穷人的羊羔拿去宰了。
大卫王赫然动怒!他“就甚恼怒那人,”圣经记录告诉我们,“他对拿单说:‘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行这事的人该死!’”,拿单回答说:“你就是那人!”大卫王的后宫充满妃嫔,但他却取了乌利亚的唯一妻子拔示巴。大卫无法自辩,遂承认说:“我得罪耶和华了。”(撒母耳记下12:1-14)借着一个比喻,拿单唤起了大卫的感情而使他自责!
在美国加州的圣大巴巴拉,有一位妇人是个防止环境染污的提倡者,她对联合石油公司在数年前因石油染污海洋而大感愤怒,可是当城市立例要求游览船设置化粪水厕时,她和其他游览船主提出激烈的抗议,说:“我们抛在海里的东西小到无足介意!”后来她和友人在街头漫步,看见有一块香口胶包装纸遗在路上。她拾起来大骂垃圾虫。“啊,”她的朋友回答,“这件事小到无足介意。”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受到她责备之后,朋友反驳说:“我仅是引述你对污物染污海洋所说的话而已。”她对垃圾虫的怒责被用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
以上两个例证牵涉到以旁敲侧击的方法使一个人从主观的感觉退到以客观的眼光察看自己,像他观察另外一个人一般。可是许多时说服包括使人的不利感情消退,被说服者制造另一种感情以取代错误的情緖。一个牵涉到科学家的事例可以为证。
时常被视为推理与客观模范的科学家们也像我们其余的人一样,在受到感情影响时便抛弃了道理。他们大多数相信进化论,虽然这个理论缺乏任何事实根据。这种理论缺乏它所需的生物自然萌生,它所需的良好突变,它所需的化石记录,以及一切它急需的附加证据。那末他们为什么相信这个理论呢?为了同意其他科学家?要显出自己聪明?要低贬圣经?要逃避对造物主负责?要满足自负感?
不论原因是什么,可以创造另一种感情来取代吗?在这项事例中的科学家正在从事太空计划,他精通天文学,他有感于宇宙的伟大和人的渺小而肃然起敬。人生怎能没有意义呢?感到生命有意义、有目的正是人类的需要。当这位科学家听到有人向他解释耶和华造人的目的和立人作地球的照料者时,他对人生意义的需求感到满足。这种满足感完全代替了他以前相信进化论所根据的感情。
吃糖果者和吸烟者
在开始时所提出的问题又如何:想要更多糖果的孩子能受到说服而自律吗?他后来去看马戏团,对牙齿咬着皮带,头吊在半空的空中飞人大为钦佩,在另一端有个女人咬着绳子像风车一般旋转,彩色的灯光在照射着他们。这个孩子情不自禁!他将来要成为空中飞人!
“这要有极坚强的牙齿才行。”他的父亲摇摇头,怀疑地说。
“我的牙齿很坚强呀!”孩子眼中放出异彩。
父亲沉思一会儿。“牛奶能滋补牙齿,使你紧咬得像牛头犬!我以为那男子和女子在小时必定喝许多牛奶。”他于是望着孩子说:“唔……你喜欢糖果……你不大喝牛奶的。”
谈话至此为止,但从此以后孩子喝许多牛奶而很少索取糖果了。
吸烟的人又如何呢?他们能受到说服去戒烟吗?有些人能;有些人不能。有些人为了健康而戒烟,但盈千累万的人却选择吸烟;他们继续吸下去,直至肺癌或心脏病突发。其他的人则受到激励而戒烟。一位十余岁的少年希望成为学校的赛跑选手胜于想吸烟。一位五十岁的长者觉得步行比吸烟更有趣味。有些人则希望体贴他们那不吸烟的家人和朋友而戒烟。另一个人则对挑战发生反应,挑战是:他能戒烟吗?他要证明他能够做得到!
可是有其他成千上万的人却有更高尚的动机使他们戒烟。他们渴望取悦他们的上帝,成为“上帝的奴仆”而非烟瘾的奴隶;他们觉得这比其他一切更重要。(罗马书6:16,22)对他们说来,这项戒烟理由比吸烟危害健康的论据更富于说服性。
[第13页的图片]
说服
脑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