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口吃者的建议
你是否属于那些因口吃而烦恼的人之列呢?根据统计,每一千人内便有七个有这种语言上的障碍。无论他们生活在美国欧洲或亚洲,看来这比率都没有分别。因此估计总共有二千五百万人左右有这个难题,其中儿童受其磨折的远较成年人为多,而且男性比女性多四五倍。
论到口吃这个问题,有一点你是可以放心的,就是它与智力无关。历史上一些杰出的智识分子也有这个难题。圣经暗示耶和华上帝的一位先知摩西有言语的障碍。虽然我们无法知道其实际性质,摩西却怀着一般口吃的人对这个难题所怀的态度。——出埃及记6:12。
难题的性质
你若是个口吃的人,意即在说话流畅方面有困难——你不断尝试却力不从心,需把每个字重覆多次才能道出你想说的东西。每次尝试都使你忐忑不安。研究证实口吃的人与没有这难题的人在发言器官方面并无实质上的分别。事实上,甚至在急速运用舌头,颚骨,口唇及呼吸肌肉时亦无任何分别。口吃的人与其他人在情绪上比较也没有很大差异。
至于这个难题的详细情形,通常口吃的人较难说出长的字句多过短的字句;较难说出以子音字母开始的字;整句话中头三个字要说得比较吃力;较难说出含有意义的字,例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及助动词,多于冠词,前置词及连接词,同时也较难说出富意义的句子多于无意义的句子。再者,口吃的人对某些人说话时感到较为自然——显然是一些友善而富于同情心及他们相熟的人——多于其他的人。这一切都强调在口吃一事上思想与情绪所担任的重要角色。
研究并且表明,口吃者通常在大声呼叫,细语交谈唱歌a,与其他人同时发言或甚至仅有另一人同时说话或诵读时都没有多大难题。另一有趣的特色是,若有人给口吃者戴上耳机,让他一边收听吵闹的嘈声一边说话,则他在说话时便绝无难题。
诚然,可能口吃的人有少许遗传的倾向,因为在口吃者的子女中有口吃习惯的比非口吃者的子女为普遍。但是,根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这种情形也许大部分由于遗传的心理态度多过身体上遗传的缺陷。
可能的成因
既然查不出口吃者与非口吃者之间,在发声结构上有任何显著的分别,很可能口吃者的咽喉比其他人的较敏感或较容易紧张。因此也许有些人遗传到易口吃的倾向。
还有一点就是,看来通常儿童在初学讲话时颇顺利,到了大约三岁的时候却开始说话吞吐或重覆字句,于是很快便口吃了。是什么造成这种情形呢?研究表示是由于家庭环境及孩子母亲的态度之故。她若是个凡事要求十全十美的人,或过度忧虑关注自己的子女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的话,这也许是突然造成孩子口吃的因素。口吃未必一定是由于儿童经历过一些“创伤”或痛苦经验所致,例如一次意外,极度的惊吓或重病等。
因此有些人认为儿童是由于家庭环境而“学会”口吃的。有些人说这是由于大人将怀疑与恐惧灌输给儿童所造成的结果。这种怀疑令儿童以为自己会口吃,于是便试图不说话吞吞吐吐,结果反因惧怕而变成口吃。这些因素可以导致儿童口吃,因为消极的情绪会抑制孩子随意放胆发言。正如一般人承认,甚至不住的忧虑自己的心脏也可以使其发生不妥,经常不断注意自己的胃也会使人消化不良,因此对自己的说话能力感觉怀疑与恐惧也能引起口吃。
各种建议
1951年,美国伊利诺州大学的一位语言能力研究家设计了一部机器,他可以借之使人感到混乱及令非口吃者说话吞吐。在一个人说话时,这部装置使他在停一会儿之后才听到自己的声音。在1972年美国维吉尼亚州洛亚诺克市的一位语言能力专家在无意中发现可以用此作为治疗口吃者的方法,使他们得到相反的效果而说话没有口吃。他借这方法获得不少良好的效果。
另一位曾帮助过不少口吃者的语言能力专家强调一件事实,一个人之所以口吃是由于他所做的事而非由于他生来便如此。这是由于他把口唇合得紧,或因为把咽喉的肌肉拉紧而屏住自己的呼吸所致。他强调口吃者可以,并且也必需,帮助自己。
最好口吃者或他们的父母参阅一些与此问题有关的书本;一项建议也许对这个人有帮助,另一个建议则也许对那人有帮助。研究者发现极少口吃儿童的父母曾花点工夫阅读与这问题有关的刊物。因此要寻求帮助。“求助者必须乐于受人所助,求教者必须乐于受教”,这是温德尔·约翰生在《口吃与治疗》一书中所提议的方法。
这位曾经一度口吃的人所提供的有效主意之一是五个“不”字:不要自认为会口吃;你若以为会有麻烦,你便会招惹麻烦。不要仅因为你说起话来是这个样子就认为口吃是你说话的一贯方式。不要把自己看得好像是个口吃难题的受害者,而忘记了这其实是你自己过于着意所促成的。不要安于口吃者所受的限制,逐渐适应及自愿少讲话,并且让其影响你接受何种职业及社交活动;这仅是消极的解决方法而已。同时不要采取自认无能为力的态度,但亦不应走向另一极端而否认自己有难题,像有些人所为一般。
另一位在这方面的权威布莱迪博士着重一项三个步骤的方法:首先是重新训练说话的习惯。他的治疗学家请口吃者缓慢及松弛地读出一段书。每逢口吃者恢复老毛病便要停下来,叫他从段落中容易的一部分开始再读过。其次,由于大多数口吃者都有急忙说话的倾向,他提议运用一个节拍器(像音乐家用的那一种)叫口吃者开始以每秒钟说一个字或每分钟六十个字。当他以这个速度练习到流畅之后,便逐渐增加速度,直至他进步到正常的速率。第三点,这位语言能力权威采用他称为逐步消除敏感的方法。他请患者想象一些不同的说话场合,先试试一些最少困难的场合,在克服了口吃的障碍之后,又继续想象一些使他感到较难应付场合来讲话,例如与别人通电话等。
谭宝尔大学语言能力研究院院长M. F.舒怀哲博士所采用一项与上述大致相同的方法最近受到医药刊物郑重推荐。根据他说,一种使咽喉变得紧张的遗传素质,以及口吃者过度忧虑的态度(或口吃儿童的父母),或口吃者曾经历一些创伤,都是口吃的成因。通常当儿童到了三岁试图学习说较长的字句时,这个难题便显露出来了。这使儿童不自觉地拉紧咽喉或声带,然后,他一旦发觉难于说话,自己的思想便顿时呆滞起来。
有一个口吃者为了自己语言能力的难题已经花了10,000美元,请教过九位语言能力专家,一位催眠术师及甚至一位心理治疗家,但心理治疗家仅是把他说得更差,声称他是个“适应惯了的口吃者”。在他知道了以上的解释之后,他说:“这是我首次明白自己何以口吃。这筒直是上天的祝福;我感到如释重负。”
舒怀哲博士强调心理影响生理的因素说:“若一位口吃者来到这里,我叫他把鞋袜脱了,然后一边与我交谈,一边把右脚浸入一桶水中,他便不会口吃。他分散了精绅,因此他的咽喉便会松弛。”
舒怀哲博士与他的同事首先向口吃者解释他们那种不自觉地拉紧咽喉的倾向,并且教导他们练习腹部的深呼吸;这使他们发出较柔和及更健全的声音。他进一步教导患者轻轻把双唇合起来,而不是缩紧嘴唇,因为口吃者往往自认为会有麻烦,便不自觉地这样行。然后,他教他们以柔和自然的声音说话。这种谈话方式仿佛一种“新声”一般,借着改变咽喉或声带的状态而将口吃消除。
可是,患者一旦学会了以这方式讲话之后,难题仍未完全解决。患者现在必须学习在不同的场合应用这种说话的方法,因为在另一环境之下他可能很容易回复自己那种吞吞吐吐的说话方式,例如与自己家人,同事或在电话中谈话时。这是需要时间与努力才能克服的;那些在语言能力诊所接受这种治疗的人一周到那里五天,每天数小时。到目前为止,舒怀哲用的这种方法是最成功的方法之一。
真的,在现今比较过往对口吃者能提供更多的帮助——他若真正想接受帮助的话。
[脚注]
a 关于美国最受欢迎的民谣歌手之一(大口吃者)据称“在他唱歌时绝无口吃的难题。”据他自己说,口吃者的最大敌人是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