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77 9/8 24-25页
  • 没有拼音的文字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没有拼音的文字
  • 警醒!1977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普及国语的努力
  • 没有拼音的文字
  • 独创一格的语文
    警醒!1976
  • 异乡淘金,落地生根
    警醒!2011年
  • 台湾——具有大特色的小岛
    警醒!1974
  • “心”在上帝的道圣经中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85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7
《警》77 9/8 24-25页

没有拼音的文字

在台湾,十岁大的林永雄坐在书桌之前。小手紧握着一枝纤幼的竹管毛笔,笔势差不多垂直的。他聚精汇神地用墨在纸上描绘。在东方的城市、小镇和乡村有亿万的儿童每天都是这样行。他们在做些什么呢?他们是上美术课作绘画吗?

答案是肯定和否定兼而有之。儿童们正在学习没有拼音的写字艺术。这种书法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商朝时代。

没有拼音的书法有怎样的呢?且以上述儿童的名字为例。在中国官话,他是姓‘林’的。‘林’字的意思是“森林”或“茂树”。你看到两个木字所传达的意义吗?他的名字‘永雄’由两个字组成,意思是“永久勇武”或“永远英雄”。

但字体虽然表示意义,却不是借拼音而发音的。读者必须按照自己所说的中国方言而发音。例如,同是林永雄一名,广东话的读法就和国语不同。但两种读法都表现同一的意义。所有懂得中文的人虽然彼此的言语不通,却可以用文字来沟通意见。

普及国语的努力

中国在近代曾致力于使官话a成为全国语言。由专家正式组成国语注音符号,这套三十七音的符号可以正确地拼出中文的国语发音。它们被用来教授国语。在教育程度较浅的儿童和成人书籍中,字旁附有注音符号。这使他们能够读出他们所未识的几千个复杂字体。

在二十世纪初期,又有第二次运动出现,它进一步影响到中文的写作。怎会如此呢?原来,在以往十八个世纪,中文是以所谓文言体裁出现的。这是一种言简意赅的写作方式,每个词只用单音字表达。可是单音字读起来却使人难于了解。例如:“忠”字的意思是“忠贞”,但它的发音b却与意义有别的“中”、“钟”、“终”或其他字的发音相同。虽然英文也有同音不同意的字,如“坦露”(bare)和“熊”(bear),“商品”(ware)和“穿着”(wear)等。

中国人在讲话时往往能克服这个难题,方法是加上另外的字使听者明白意思。说国语的人讲起话来不是用一个“忠”字,而是说“忠心”,附加的“心”字使听者知道他们所指的“忠”而非“中”、“钟”或其他。白话体裁便是在写作时加上额外的字,使其近似日常谈话,这便是白话文一词的意思。这使教育程度较浅的人在读书时易于了解。使用注音符号教导国语发音和使用白话写作的这项运动曾鼓励许多人学讲和学读国语。

没有拼音的文字

汉字的书法是一项艺术。学童先要学懂正确的笔划次序。笔划的平衡与比例也非学不可。初学者的辅助是利用印有方格的纸。永雄小朋友首先用钢笔或铅笔在方格纸上练习。后来进步到能在小方格内写上多至三十三划的一个字。最后,永雄精通了用毛笔写字的艺术。

不须拼音的文字产生许多难题。可是中国人却有办法加以克服。永雄以一种有趣的方法在电话簿里查阅名字。既然中文是没有字母的,名字的排列以第一个字的笔划多少为根据,中国人则以姓氏为首。他首先写出姓氏,计算划数。永虽是姓林的,林字是八划,他遂在八划的部份查阅。

中文与日文的关系又如何呢?实际上,这两种文字是有密切关系的。日文的文法和句法与中文截然不同。可是日文却借用汉字为文。

借用汉字使日文成为世上最复杂的文字之一。既然日文中的所有汉字都有音读和训读方法可用,因此遂有九种或以上的不同读法,视乎上下文而异。日本学生虽然只要认识1,850个基本汉字,他们必须懂得以各占四十八字的两种假名作熟练的发音。但事情尚未到此为止。更复杂的是,读日文需要熟悉数万个由两字或多字合成的用语,在不同的场合作出不同的正确读法。

没有拼音的中文的书法的确是一种艺术。但它对人类社会极有价值的。因为中国文字可使八亿以上说讲各地方言的人能清楚地互相沟通意见。

[脚注]

a 正式的名称是“国语”,但一般说英语的人称之为‘官话’,因为它是以来自中国北部的官吏所说的语言为根据的。

b 数字“ˊ”是声的符号,国语共有四声。若要详细参考关于中文的写法,请阅读1976年六月八日的《儆醒!》杂志中“独创一格的语文”一文。

[第25页的图片]

“林”是家族姓氏之一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