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沮丧为祸亿万人——原因何在?
病征在初期也许并不严重。一个人或者感觉疲劳,胃痉挛或胸痛。他也许发觉自己无缘无故地清早便醒来;或在晚上难以入睡。他可能因没有胃口而减轻体重;或突然喜欢暴食以致有体重过度的难题。
我们有谁未经历过这些病征呢?这些病征或者显示若干身体上的小毛病。但病征若持续下去,医生检查过之后表示身体并无疾病又如何?在这种情形之下,疾病仅是想象出来的吗?未必尽然。
疲劳,身体痛苦和饮食或睡眠的习惯改变可能构成医生所谓的“沮丧在身体上出现的表征”。沮丧是什么?它为什么能令人烦恼?
沮丧的特征
每个人都有‘忧来无方’的时候。它不应令人大惊小怪,因为这种忧郁并不意味到医生所谓的沮丧。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所记录的一次访问中,一位著名的精神科医生,白朗宁博士解释沮丧一词的意义说:“在临床方面,我们所谓沮丧意味到一些较为严重的事。在中期的阶段,患者感觉无精打采,对生活不起劲,如是者连续数日或数周,以致影响新生活程序。”
一个沮丧的人发现甚至最例行的工作,例如穿衣、刷牙、准备早餐或决定日常事务等,也难于进行。“到第三期,没有人会否定这人深受沮丧的苦,”白朗宁博士继续说,“因为这人会实际上坐在一隅——几乎是瘫痪地——凝望着天空。”
沮丧通常还有另一项显著的特色。纽约《时代杂志》有一篇文章评论关于亚伦·贝克博士的发现说:
“贝克在他所著的《沮丧:原因和疗法》一书中报导他发现[沮丧的人]夜复一夜地反复做梦,梦的主题离不了自卑感、失去魅力.损失、软弱。贝克留意到这些睡眠中的抑郁梦想与日间的消极思想相符。例如,一位沮丧的妇人为了朋友失约迟到而想到朋友不再关心她,没有人喜欢她和她不讨人喜欢等。
“贝克假定差不多所有沮丧病者的思想都受他称之为‘认识沮丧病的三部曲’所支配,那便是对世界、本身和前途怀有消极的看法。他发现有沮丧倾向的人会将微小障碍扩大为牢不可破的坚壁,认为自己愚蠢不堪或一筹莫展,前途只充满失败的痛苦。”
医生时常将沮丧分为“急性”或“慢性”两种。急性沮丧是由外在原因诱发的,例如所爱的人死去,离婚或其他严重损失等。急性沮丧可能延续数星期甚或数月,视乎严重程度而异,但后来会自然消失。在另一方面,慢性沮丧的有害影响可能月复一月地延续下去。
另一种患者所患的是“疯狂沮丧”。这人徘徊于“疯狂”(英文的“manic”出自希腊文的“manikos”,应即“疯癫”)状态和一种沮丧状态之间。在疯狂状态时,这人会活跃过度,冲动,甚至思想紊乱和语无伦次。随着是“正常”时期,后来又进入沮丧状态。有些人大部份时间停留在疯狂状态中,低潮的时期很短。其他的正好相反,大多数时间滞留在沮丧状态中。有些人则大多数时间保持平稳状态,情绪激动的时间很短。
“精神困扰的流行性感冒”
严重沮丧流行到什么程度呢?据美国纽约州立精神卫生局的格兰尔博士说,“美国居民据估计有百分之15患上若干程度的沮丧,严重到需要接受治疗。这个相当于二千万人的数目不但使沮丧成为最常发生的心理学故障,而且是一切严重疾患中最普遍的一种。”沮丧病是这么普遍,以致它被称为“精神困扰的流行性感冒。”
调查显示患沮丧病的妇女多于男子,相差的比率约为2对1。虽然有些人声称这是因为较多妇女肯承认自己沮丧之故。沮丧困扰着所有种族和每一个社会和经济阶层的人。虽然患者以六十和七十岁的人为多,但它也打击各种年龄的人,甚至二十余岁的人也有发生。
为什么有亿万人患着沮丧呢?
人类社会是个因素
有关人士会对沮丧病的根本原因作很多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毛病构成了这个难题的主要因素。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的史华伯博士以比喻论及这件事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变动的时代。勤劳精神的古老价值已被否定,人们陷入一种意识形态的真空之中。青年人看出四百年来科学进步的果实苦多于甘,但他们不知何所适从,结果只有感到虚空。”由于这缘故,不少失望的青年遂以吸毒或其他方法“逃避”现实。“寻求刺激的青年,”史华伯博士评论说,“往往仅是逃避忧郁而已。”
有助于惹起沮丧的另一因素是“高度流动性”。许多家庭不断改变居住地方,从一屋迁至另一屋,一城迁至另一城,没有足够时间停留到与别人建立巩固关系的地步。美国麻州精神健康中心的一位精神科医生写道:“在波士顿一带的精神科医生正留意到所谓‘128号公路综合病征’,或在佛罗里达州所谓的‘甘乃迪角综合病征’。据发现那里的青年夫妇家庭迁移得太过频密,其中包括丈夫是个职业至上主义者,以致造成沮丧的妻子和问题儿童。”
沮丧的原因有时是一个人经过半生劳碌,在生活上达到“高原”阶层。辛勤的商业主管人可能终于在商行中获得最高地位,但却发现他不再有任何生活目标。四十或五十余岁的家庭主妇许多时患上精神病医生所谓的“空巢综合病征”。因为这时儿女通常已经长成,丈夫终日出外工作,她们要在家中渡过不少孤单寂寞的时刻。
许多时与沮丧相辅而行的自卑感又如何?人类社会对此也需负责。何以如此呢?因为儿童在幼年时很易养成一种不受欢迎感觉。他们若做不到大多数人认为是“时髦”之事便会被同辈嘲笑。倘若儿童有点笨钝或不协调,同学或游伴们便会令他相信自己“不成器”。这类儿童往往形成一项概念:“我是软弱无能的”,在价值的判断上认为:“软弱无能是可厌的。”这种青年可能是未来的沮丧病患者。
生理上的因素
近年来所作的种种研究表明在不少事例上,沮丧也许是脑内化学活动错乱之故。脑内遍布着“生命素胺”。这些化合物特别集中于“边缘系统”,这一部份的大脑对情绪有极大关系。科学家认为三种胺素——dopamine,norepinephrine,serotonin——与将刺激从一个脑细胞传达至另一个脑细胞有关。
颇有趣地,以动物和人类两者为对象所作的实验表明沮丧可由服食麻醉药而降低了胺素水平所致。在另一方面,作实验的动物在胺素水平上升时则表现出显著的活泼。纽约《时报杂志》指出:
“由英、美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队在1968年提出新的间接证据支持胺素理论,因为他们发现曾经自杀过的病人脑内似乎表现胺素水平下降。最近对疯狂沮丧的研究更作出进一步的支持:疯狂沮丧病患者在疯狂时期的尿表明norepinephrine的排泄增加,但在转变到正常状态或沮丧状态之后则完全相反。”
你有沮丧的病征吗?你能做些什么去应付忧郁的情绪呢?这些问题我们会在下一篇文章讨论。
[第6页的精选语句]
精神沮丧是“各种重病中最普遍的一种。”它困扰着所有种族和每一个社会和经济阶层的人。
[第7页的精选语句]
“沮丧也许是脑内化学活动错乱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