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78 8/8 8-11页
  • 你的孩子慷慨大方吗?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你的孩子慷慨大方吗?
  • 警醒!1978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慷慨是学习得来的
  • 父母可以怎样行
  • 独子
  • 正确态度十分重要
  • 从儿女的婴孩时期便开始施行教导
    使你的家庭生活美满幸福
  • 从儿女的婴孩时期就悉心教导
    家庭幸福的秘诀
  • 你对自己的儿女有什么看法?
    警醒!1981年
  • 父母们——要怀着爱心训练儿女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07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8
《警》78 8/8 8-11页

你的孩子慷慨大方吗?

“把它给我!那是我的!”你对这些话耳熟能详吗?当你吩咐孩子将东西与人分享时,他们是否说出这样的话?这是很可能的,倘若幼童表现自私心和占有欲的话。

当孩子发展和表现这些不良倾向时,父母为此忧虑是自然的事。但父母们可以怎样行以阻止这种倾向呢?有什么方法教导孩子变成乐善好施、慷慨大方?

慷慨是学习得来的

新生的婴儿认为自己的欲望和需要是最重要的事。他绝不领会到父母寝不安席以期使他保持饱暖、干洁和给予他所想得的照顾。当然,孩子稍长便会留意到别人。但要他养成慷慨大方和其他可取的品质,便非加以教导不可。

孩子能吸收这类教训的年龄各异。有些孩童一到学龄便可以与人作伴和需要友谊。然而,有些同等年龄的孩子却未能在这方面适应。他们仍然保持幼儿时期的癖性。这类儿童比较难于教导,尤以独子为然。

在大家庭中,许多儿童获悉他们个人的需要和欲求并非最重要的事。他们从小就学会自然而然地和兄弟姊妹及家人分享食物、衣服和其他东西。这些儿童通常长成为富于适应性和平衡、成熟的人。

你的孩子又如何?他们为人慷慨抑或自私、好施抑或占有欲强、大方抑或吝啬?你上次对他们作客观的观察是在什么时候?你也许会问,“我可以怎样趁他们仍幼小、易教的时候加以观察呢?”一个简单的方法是留意他们和别的儿童玩耍的时候。有自私倾向的孩子往往对玩具的占有欲很强,其他孩子甚至碰一下他的玩具也不许。可是,他却想玩别人的玩具,所愿不偿时甚至大发脾气。相反地,慷慨的孩子则乐意和别人分享东西。有些甚至热心地这样行。他们留意到环境较差的儿童的需要,无需父母敦促便乐于与人分享东西。

颇有趣地,有人留意到这类儿童通常是来自父母立下好施榜样的家庭。他在家里也受到别人的爱护。因此,他的安全感并不倚赖他所拥有的物质东西。他深知自己受父母所爱,并且意识到他在慈爱的家庭安排之内十分安全。你的孩子是这样的吗?

父母可以怎样行

帮助孩子成为慷慨大方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父母不断的鼓励。请考虑一下在这方面十分成功的一位四子之母。她在孩子开始懂事的时候就与孩子一起坐下谈论。母亲慈爱地帮助每个孩子体会到包括兄弟姊妹的家庭安排乃是来自上帝的宝贵恩赐,他们在长成中需要互相照顾。年长的要帮助较后出生的年幼者。她向孩子指出周遭儿童的不仁和强暴态度,并表明她自己的孩子与其他的孩子有什么不同之处。孩子若稍有偏差,她便耐心地加以提醒。这位青年母亲在可能范围内让孩子解决自己的难题。她说:“我不信同胞的嫉妒是自然的事。我看不出有任何理由兄弟姊妹要永远互相争吵。我曾努力在家庭中根绝这类行动,方法是给予每个孩子以他或她所需的爱与关注。”这并不是易事,但却有很好的结果。这种方法果然奏效,因为这个家庭以兄弟姊妹间没有争吵为人所知。

另一对有多个孩子(其中一名是智力迟钝儿童)的夫妇也在仁爱、慷慨的气氛中教养孩子而获致成功。与同类家庭中常见的情形刚相反,这家的迟钝孩子受到鼓励以慷慨对待兄弟姊妹。家人并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他也没有被别人忽视或感到自卑。这个孩子天性仁爱,甚至关怀到他未曾认识的儿童,使认识他的人感到非常亲切。他的母亲说他们夫妇期望儿女彼此相爱,当儿女表现爱心时,他们并不表示惊异,以致要给他们奖赏或甚至贿赂;反之,这对父母在儿女彼此不以仁爱态度相待时才表示惊异。这种态度使父母不须对儿女作冗长的训示或叱责便可加以‘潜移默化’。

你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吗?抑或你仅是以为你在他们身上所观察到的自私表现只是成长的过程而已,他们长大后即自然会消除?有太多的父母作这样的想法,但到他们发觉儿女的自私有加以纠正的必要时,自私心已经根深蒂固而无法改变了。

当父母初次留意到儿女有这种恶劣倾向时,他们可以立刻设法将其革除。母亲尤其需要在这方面作出努力,因为母亲与儿女相处的时间较父亲为多。可是父母的意见必须一致,然后儿女才感到安全。没有什么东西比父母互不相爱更能助长孩子的忧虑和占有欲。幼童若感到父母不和,他无疑会愈来愈依靠物质东西;他感觉物质会给他安全和可以依靠。同时,孩子在性格和待人接物方面会变成内向。

有时父母感觉失望,因为无论他们怎样行均不能获得良好结果,或至少看来是如此。可是,父母所作的努力是会使儿女留下印象的。例如,在回忆童年时,一位男子想起他八岁时所遭遇的事情,说:“我记得那时曾储钱要买心爱的棒棒糖。我打算单独出外坐在树下,独自将糖果吃个精光。可是,我一买了糖果就遇见母亲,当然,她吩咐我分一点给兄弟姊妹。我记得当时对这个吩咐大吃一惊,因为我兄弟姊妹的数目多过我的糖果。起初他们装成好像要吃光我所有的糖果似的,使我担心了一会儿,但后来他们却把大部份糖果还给我。但此后当我购买东西时,我便会念及他们。”

他也记得一场争吵,他和幼弟争论谁应吃较大的一块馅饼。他的父亲立了一个律则去解决这个争执。从此以后,由一人切饼,另一人作优先选择。结果如何?他们各人均尽力把饼切得大小均匀。可是,不久他们便变得愈少争执而愈多表现慷慨的精神了。

独子

由于独子没有兄弟姊妹与之共处和分享东西,他很容易变成贪婪及以自我为中心。若不加以遏止,这种自私倾向便会在成年生活上表现出来。此类儿童可能变成喜欢占有最佳座位和拣饮择食的人。

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独子呢?一位担心的母亲对她那日益自私的儿子采取一种被人认为激烈的对付方法。既然口头教训无效,她遂执行另一计划。她和她的母亲(三人住在一起)决定使儿子明白他在衣食住等事上要倚靠她们到什么程度。每次他取用她们的东西时。母亲和外祖母均提醒他说这件东西并不是他的。不久他便体会到“他的”东西其实只是她们的赐予。东西是她们的,他仅是获准使用而已。在短时间内,幼童似乎已领悟到这个要点。他不待敦促便开始与她们更多分享‘他的’东西。这种精神弥漫到他日益扩大的朋友圈子中。母亲在观察儿子游戏时,留意到儿子虽然起先有点勉强,后来则逐渐养成和游伴分享东西的新态度。过了不久,慷慨大方遂成为他性格的一部份,尤其是他知道这是母亲、外祖母和别人所喜悦的。所有儿童岂不都渴望受人钟爱和接纳吗?当然是的,独子也不例外。

正确态度十分重要

不用说,作父母的决不想儿女养成自私心。可是,看来奇怪,父母有时会助长儿女的自私。父母的态度可能培养儿女的贪欲。有些父母希望儿女拥有父母在长成时所得不到的一切东西。他们若在少年时辛苦工作,便希望儿女过安乐的生活。你会听过这样的表示吗?这种想法在表面上似乎是无害的。但看深一层却显示这样的想法有严重的缺点。具备这种态度的父母没有体会到,以一般而论,他们在早年生活所经历的辛苦工作、牺牲和缺乏享受乃是帮助他们自立和成熟的因素。不让儿女遭遇至少一部份这样的经验可能阻碍他们养成类似的美好品质。

毫无疑问,父母若任令儿女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们长成后便会以为人人都应该以同样方式对待他们。孩子在所花的金钱上若漫无节制,他们就可能永不感到自己有赚钱的必要。他们也不愿对人施与。父母若为儿女作一切事,儿女便会缺乏进取的精神。反之,他们会期望别人为他们负起责任。孩子在幼年时从父母获得训练和管教对他们有极大的影响。你同意这点吗?

以为拥有物质东西就幸福的父母不啻教导儿女追求刚相反的结果——不幸福和挫折。这样的父母传给儿女一项多么可悲的遗产!

在另一方面,慈爱的父母希望儿女长成为自立、可靠、仁爱、高尚的男子和女子。父母在达成这样的目标方面担当十分重要的角色。通常,孩子所做的是两件事之一:他们容许去做的事,或受教去做的事。他们若是受到慈爱、亲切和体贴的管教,便不会变成自私及宠坏。孩子若没有受到这种管教,就往往会变成以自我为中心和自私自利。

孩子长大时通常会成为他们从父母所受(或缺乏)的训练、管教和爱护的产品。他们若长成为贤智人,父母会因此受到‘赞扬’。否则,父母必须痛苦地受到许多咎责。父母在儿女幼年时若努力加以管教,多数会获致良好的结果。正如圣经说:“教养[男孩],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言22:6)当然,这项原则也适用在女孩身上。

关心儿女的父母无疑希望儿女长成为贤智的人。因此,父母若作出所需的努力,儿女便极有可能成为慷慨大方。他们会领悟到“施比受更为有福”。——使徒行传20:35。

[第11页的图片]

‘父亲教我们平均分享’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