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又与另一种鸟永别吗?
野生动物爱好者对许多人无情地大肆杀戮动物深感痛心。在菲律宾,我们也许又要和另一种鸟永别了。很可惜地,它是世上其他地方所无的罕有品种。
研究禽鸟者将这种濒于绝种的鸟称为‘Pithecophaga jefferyi’。名词的第一字意思是‘吃猿猴’,标明这种鸟的特别食谱。活生生的猴子通常是它餐单上的美食。这种飞禽的流行名称是“食猴鹰”。
近观一下这种鸟会使你留下深刻印象。它在长大时从喙到尾长达三尺半(一公尺),两翼展开达十尺(三公尺)。不少人认为食猴鹰是鹰类中最大的(虽然美洲角鹰可能较重)。雄鸟的特色是鸟身的翼上作深棕色,翼下呈黄中透白色。但雌鸟的毛色较深和较为光泽,胸部呈白色。
在菲律宾的最高峰阿普山附近,有一个研究鹰类的中心,名叫“夏营”。在这里可以观察到管理员喂饲食猴鹰。当工作人员将鸡、猫或鸽抛入巨大的铁丝笼中时,鹰便猝然飞下用爪将其捉住。它那长矛般的利爪使任何被它选作食物的动物忽然大祸临头。它在猎物的头背咬一口而将头割下,不久即全部吃光。
何以有绝种的危险?
仅在几年之前,这种壮伟的飞禽还有一百只左右。但现今,根据在岷答那峨岛上雨林所作的实地观察,它们大约只剩下四十只或更少。据称有少数藏匿在吕宋岛马德雷山区地方。但这些绝域是人所不能踏入的。
国际保护自然界及天然资源协会出版的季报附刊提供关于行将绝种的野生动物的资料。在普世濒于绝迹的动物名单上,食猴鹰名列前茅。据报该种鸟的死亡率为每年19.6只,因此在两、三年内食猴鹰便可能湮没了。
它的衰退原因何在呢?至相当大的程度,鸟本身的繁殖习惯是个重要因素。雌鸟平均每年只生一蛋,它的寿命约为四十年。直至今日,受囚禁的鸟从没有繁殖过。
可是,这种鸟的最大仇敌却是人。它的敌人包括积习难改的狩猎者、设防捕猎者、妥协的官员、粗心大意的伐木者‘琪真利罗’,意即流浪的耕种者;这些人跟随伐木者之后实行‘斩伐焚毁’的耕种法。
猎者们怀着各种不同的动机。这种鹰被养在动物园里或作为宠物。有人将其制成标本挂在客厅作为战利品以炫耀自己的打猎技术。此外,这种鸟在世界市场上售价极高。据说在欧洲,一只鹰的身价高达一百万美元。
伐木者也要分担罪责。菲律宾现时每年丧失170,000公顷(420,000亩)的森林,其中泰半[90,000公顷(222,400亩)]位于岷答那峨岛上。砍伐树林被认为是促成食猴鹰减少的最重要因素。
谋求保全之方
在食猴鹰面临绝种之际,有关方面采取了若干步骤去保全这种大鸟。为什么要这样行?原因之一是,不少人已了解到野生动物与人类的福利息息相关。“人类仅是附着在地上神秘生命网的一条线上而已”,1975年六月刊的《读者文摘》(英文)指出。“我们危害其他生物便等于危害自己。”为了说明这点,文章指出由于欧洲的山猫和狼已经绝种,而它们是鹿的天然捕食者,结果鹿的繁殖大增,为商业森林和农作物带来了广泛的损害。同时,英伦三岛的青蛙数目大减,以致害虫激增。
至于菲律宾,保全食猴鹰意味到要保全雨林的完整,而这则有助于使土壤保持稳定。为了说明这件事的重要性,1976年六月十七日的《快报周刊》评论说:“山上的树木若砍伐净尽,便没有树根遏止低地的洪水泛滥。大雨若降在山上,则雨水会像小瀑布般冲落低处,携带着……泥土和其他固体。这称为土地侵蚀,也可促成土崩。”研究者指出,伐尽森林乃是造成“每年水灾的主要因素”,近年有一次水灾曾淹没吕宋岛上五十个市镇。
菲律宾有些法例特别保全各种现时在榜上有名的鸟。法例包括严禁在国家公园伐木,禁止和严惩猎取或输出食猴鹰。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主持人发起了一项保护食猴鹰的运动,最近已有新的进展。运动包括由无线电台、报章、小册、海报、公开展览的图片和其他方式继续推行教育节目。
现在,捕捉、拥有、伤害或宰杀食猴鹰已成为犯法的行为。路透社从马尼拉发出的报导说:“菲律宾保护野生动物官员希望这项三年计划有助于挽救濒于绝迹的珍禽食猴鹰。……官员声称已有较多的食猴鹰巢在各处出现,它们受到公园和野生动物督察员所保护,免受猎人和掠夺者的侵害。”同时,有人提议设立鹰的保护区,拨出森林地方为鹰和其他野生动物所专用。
值得庆幸地,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有责任保全野地和野生动物。由于这些人的诚恳和努力,我们也许不至于又要和另一种鸟永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