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80 1/8 24-26页
  • 东西方在苏利南和平共处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东西方在苏利南和平共处
  • 警醒!1980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居民多样化的发展
  • 其他的人纷至沓来
  • 杂处的裨益
  • 宗教信仰的若干例证
  • 苏利南——哥多密斯之国
    警醒!1972
  • 在婚姻方面认识上帝的观点
    警醒!1972
  • 赏识属灵的珍宝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3年
  • 人口爆炸——多大的威胁?
    警醒!1984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0年
《警》80 1/8 24-26页

东西方在苏利南和平共处

《儆醒!》杂志驻苏利南通讯员报道

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居住在同一地方的情形是怎样的呢?各国居民杂处在一起其实不会惹起严重难题。苏利南的居民“大熔炉”便是杰出的例证。来此探访一下就会获悉来自多个国家而各异其趣的人可以和平相处。你乐于观察一下这里多姿多采的地方和居民吗?

苏利南位于南美洲东北岸,西有圭亚那,东面为法属圭亚那。这个国家面积约为63,000方哩(163,000平方公里)。据联合国估计,在1975年,苏利南的居民约420,000人。他们大多数住在狭长的海岸线。其他大部分地方均为密林掩盖,没有人居住。

关于这个地方的早期历史,《大英百科全书》(1976年版)说:“在十五世纪之前,苏利南的唯一居民是迦勒比、阿拉华克和华鲁族的印第安人。早期在此定居的苏利兰人被迦勒比人所驱逐,相信这就是苏利南一名的来源。”

西班牙人发现苏利南是在1500年;但他们没有在此定居或从中取利。1651年,英国的威鲁伯勋爵建立苏利南殖民地。他决定利用沃土来种植甘蔗。该地不久遂有许多蔗园经营。这有助各种各族的人来此定居。

居民多样化的发展

蔗园的经营需要廉价劳力,这样导致了非洲奴隶的输入。奴主许多时对奴隶残暴不堪。结果,数以千计的奴隶逃进稠密的森林,按宗族组织起来和恢复非洲生活方式。苏利南的这一小片土地遂俨如非洲。

非洲奴隶的后代称为“克利奥”。居住在内陆的是“丛林”克利奥。在城市定居的称为“城市”克利奥。苏利南种族杂处社会中的成千上万人均被认为与移植的非洲人有关。

1667年来了荷兰人,但农业社会却方兴未艾。可是,在1863年废除了奴隶制度。这造成了劳工奇缺现象。农场的经营亟需人手帮助。但帮助从何而来呢?

对付劳工短缺的早期方法是经营小型农场的荷兰人鼓励人迁往苏利南定居。这样,当地的荷兰居民又自成一家。但劳工短缺的难题依然尖锐,于是非从其他地方找寻工人不可。

1800年代中期,数以百计的立约中国工人受到欢迎进入国境。虽然不少人在合约期满返国,但有颇大数目的人留在当地,在经营商业方面颇为成功。多年以来,该国首都巴拉马利波的特色便是到处均有中国人经营的杂货店。这样,在居民当中遂出现不少东方色彩。

这时仍然需要更多工人。因此自1873至1916年,从印度运来多船的印度斯坦移民,使苏利南的农业劳工为之大增。许多印度斯坦人和中国人一样,在工作合约期满仍留当地。政府为了成全他们,遂拨出一片土地,使其经营小型农场。

其他的人纷至沓来

你也许会问,‘那末,我们现时已认识所有人了吧?’绝不然。请让我介绍另一位居民分子,这是来自东方的印尼先生。他在1890年在这个东西方杂处之国立足的。尤其是盈千累万的爪哇岛人,他们应邀西行来此尽量运用他们的耕作能力。

苏利南的居民大熔炉并未到此为止。探访巴拉马利波的人会见到黎巴嫩人、各国的欧洲人和大批黑白混血儿。后者是上述的东方和西方地区居民互相通婚的结果。

吸引各种各族的人前来苏利南的是什么呢?不少人仍然发现这里所种的多种农产品富于吸引力,例如稻米、甘蔗、柑橘和香蕉等。有些人则看中了苏利南的各种木材。以往还有另一重要因素,那便是黄金的发现。

可是,近年来的吸引因素是此地的主要矿产,铁矾土。这种粘土式的矿藏是铝和它的混合物的主要来源。铝业从苏利南汲取千百万吨的铁矾土;还有大量矿藏供将来之用。

杂处的裨益

苏利南的东西方居民杂处带来不少裨益。丛林克利奥人对河上航行及进入内陆极有帮助。他们能划着独木舟在急湍的水流甚至小型瀑布下航行。木刻艺术也是他们的特色。

中国居民是善于适应的例证。中国人虽保留自己的语言,但在若干方面已采纳西方的标准。尤其是以社交教育和宗教方面为然。中国人在这里所选的职业除了开店之外也有作为医生、教师和承建商的。他们是苏利南的资产。

在印度斯坦人当中,年轻的一代已颇为进步。他们的祖先差不多完全属于农业社会。可是,我们今日在其他行业,例如医药、教育、法律和商业,见到印度斯坦人已不觉惊异。他们已在勤俭方面赢得称赞。

印尼人也与此相若。不少印尼人已舍弃农业的生活方式,寻求中国人和印度斯坦人所从事的行业。印尼先生也以勤劳和聪慧的工人著称。

鉴于居民所说的多种语言,有人也许纳罕他们怎样沟通意见。年轻一代虽有不少人学懂荷兰语,但大部分的居民只靠一种所谓“沙拉兰·唐哥”语交谈。不少人称这种语言为黑人·英语,它在当地却仍然称为“他基·他基”。沙拉兰·唐哥语以英语为本,夹杂着荷兰、法国、葡萄牙、非洲、印度等多种语言。这种语言在初说起来颇觉怪诞,但在当地的东方和西方人之间,它仍是最合适的沟通工具。

宗教信仰的若干例证

宗教习俗与仪式在苏利南也和居民一般多样化。一项有趣的例证便是丛林克利奥人对死者,又称“弃置者”的殡葬习俗。

在丛林克利奥人当中,只有因年老而死的才被认为自然死亡。可是,关于并非寿终的死亡,荷兰作家波尔叙述“在人死后几日的一段期间,尸体被人到处抬来抬去。在可能范围内,至找到那致人于死的恶魔后,死者才能下葬。他们认为死者能向抬尸的人表示那罪魁[恶魔]在那里。”

这与圣经的宗教背道而驰。圣经声称死者是全无知觉的。(传道书9:5;诗篇146:4)至于早死或横死,许多时不是因恶魔作祟,而是在乎“预见不到的机会。”——传道书9:11,《新世》。

印度斯坦人也保留非圣经的宗教习俗。在他们的院子也许见到小红旗在竹竿上飞扬。红旗被认为是驱魔的符咒。印度斯坦人的另一不寻常的习俗是婚礼习俗。在人家门外不时出现白色的手印。这证明新娘曾把手浸在白米浆里,并把米浆印在门外。表明她已将手交给婚姻生活。

耶和华见证人在苏利南的活动很有进展。1946年,在当地只右20位见证人。1971年末,人数已增至600以上,在1978年达至879人的高峰。他们大多数是城市克利奥人和自认是西方人的混血儿。可是,他们经常欢迎东方人(大多数来自印尼人地区),印第安土著和丛林克利奥人进入他们的行列。

在考虑到苏利南和它的人民之际,若不提及1975年十一月廿五日新独立的苏利南共和国诞生就未算完全。人们曾以极大热心期望这次让渡;它以和平及有秩序的方式进行。新共和国的宪法保证给人以宗教、言论和出版自由。

苏利南及其居民的历史和发展确是令人深感兴趣的。这是值得留意的东西方和平共处的例证。

[第25页的地图或图片]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南美洲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