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触怒我们时
不久之前,一位到东方观光的游客向酒店经理投诉失去腕表。过了些时,腕表还未寻回,这位游客遂认为酒店经理对他的投诉毫不理会。在盛怒之下,他把自己的全部衣服、废纸篓和电视机从十八楼的房间窗口抛到下面泳池附近。
你曾对别人觉得如此不悦,以致感到要大发雷霆吗?不少人曾这样行。其他的人则在愤怒时不形于色,但心里想道,‘我以后不再和他说话了!’菲律宾一个小镇的两名男子便是这样,他们曾为一块土地的所有权发生争执。在一段长时期内,彼此绝不交谈。但是在别人激怒或得罪我们时,这些行为是最佳的处理方法吗?
这样的反应只是使难题恶化而已。上述的游客并没有因为暴跳如雷而得回腕表;反之所得的是一张要求赔偿损失的巨额账单。互不交谈的两个邻人也没有解决土地问题;但此举的确使他们的家人、朋友和邻居感到苦恼和不安。难题必然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耶稣基督提出一个更为有效的方法。他也像我们一样,周遭满是不完美和可能犯错的人,人们的弱点使他感到苦恼。他有时对人们的反应和态度感觉“生气”,或“灵里深深的叹息。”(马可福音8:12;10:14,《新译》)可是他没有暴跳如雷,或长期生气不与人交谈。反之,他许多时努力帮助人认识他们的难题和加以克服。
耶稣的行为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他深爱他的同胞,尤其是深爱他的门徒。正如他曾对门徒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当耶稣对待别人的弱点时,此种爱心尤其清楚可见。此外,他能够以平衡的方式处事,正如他自己说:“我心里柔和谦卑。”以柔和谦卑的方式处理个人难题通常可以获致成功。——约翰福音13:34;马太福音11:29。
耶稣怎样处理恼怒的情绪
有人对你作过应许而没有实践诺言吗?或者你曾邀约别人而客人到时不来吗?不错,这些经验是令人不悦的。可是,此类失望使你有充分理由要勃然大怒或冰冷地拒绝与犯过者交谈吗?
请考虑耶稣在死前的晚上怎样对待众使徒。那时正是耶稣遭受严重考验的时刻。他与众使徒一同前往客西马尼园,并且吩咐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儆醒。”(马太福音26:38)他于是走到前边祷告。当他回来时,他发觉什么呢?众使徒都睡着了!在叫醒他们时,他的反应是怀着同情之心。
耶稣意识到使徒们的动机并非不良,他们只是屈服于人类的不完美而已。因此他说:“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马太福音26:36-46)甚至后来当他被仇敌拘捕,众使徒弃他而去,彼得竟公开不认他时,耶稣并没有愤然与他的朋友绝交。反之,他在复活之后逐步强化他们,帮助他们克服自己的弱点。
这种态度多么伟大!使徒保罗说:“爱…凡事盼望。”既然如此,与其在朋友使我们失望时与之疏远,何不——像耶稣一样——了解到他们的动机也许是好的,只是受了人类不完美的影响而已?这是一项出于爱心的行动,这样行也许可以帮助他们下次不致令我们失望。——哥林多前书13:4,7。
屡试屡败又如何?
当然,难题并非总是一次提醒就能解决的。正如父母们深知,孩子通常要再三谆谆告诫才能将训示紧记在心。对待成年人也可能一样。
你在耶稣的早期跟从者身上可以看出这事的真确。例如,他们当中有一次发生了关于谁为大的争论。耶稣听见之后就趁此机会解释,在他们当中没有谁是大于别人的。反之,他说:“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用人。”——马可福音9:35。
尽管耶稣已解释得很清楚,数月之后竟有两位使徒公开请求耶稣给予他们在王国里他身旁两个最重要的位置。其他使徒对此十分恼怒,但耶稣却没有发怒。反之,他耐心地再解释一次:“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只是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马太福音20:24-27。
圣经告诉我们,在耶稣死前的晚上,再次“门徒起了争论,他们中间那一个可算为大。”可是耶稣再度耐心地重申他的解释,在他的跟从者当中没有君临别人的余地,反之他们都应当为人服务。为了在使徒们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他甚至作出实际的示范。他亲手为在场的每个使徒洗脚。这就是他所谓的“服事”的意思!——路加福音22:24-27;约翰福音13:3-5。
最后,众使徒看来领会到耶稣的教训。多年之后,使徒彼得写了一封优良的书信给基督徒的各小组以传达这项教训。他对一般在小组中作领导的人指出,他们‘不应辖制上帝托付给他们的羊群,而是要作羊的榜样。’——彼得前书5:2,3,《新译》。
我们的反应若像耶稣所作的一样,我们就会以正当的方式对待那些再三触怒我们的人。这样行可以培养像耶稣所具有的同样爱心、温和与谦卑。
跟从耶稣的榜样
耶稣教训我们要爱护和宽恕我们的属灵弟兄,甚至达到“七十个七次”之多。可是,我们的弟兄若严重地得罪了我们,那又如何呢?耶稣鼓励我们要私下和犯过者谈论。同时,耶稣说:“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马太福音18:15,22。
可是,在处理这种情形时,最好记得耶稣是完美的,而我们却不是。朋友若触怒我们,很可能我们有时也触怒他们。因此,我们希望自己所开罪的人以什么方式对待我们——以爱心、温柔和谦卑——我们便以同一方式对待别人,那会是多么好的一件事!这样行的确实践了耶稣所说的话:“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马太福音7:12。
承认我们本身的不完美会在其他方面也有所帮助。耶稣具有惊人的洞察力而能够领悟到别人的动机与内心情况。我们在这方面却受到限制,我们若感觉不悦或恼怒,也许我们误会了当时的情况,别人其实并非有意得罪我们。例如,在本文起头所提及的事例中,游客其实误会了。酒店经理已着手处理这件事,警方已在进行调查。
即使我们确信自己是对的,我们也应该保持谦卑。这会较易使人希望纠正自己所犯的错。耶稣说要与得罪我们的人商讨,目的是要‘得回弟兄’。以温和谦卑的方式处理难题很可能会获致这项结果。
为了土地难题而互不交谈的两个男子的经验足以表明这点。经过长时期的沉默无言之后,他们出乎意外地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坐在对方的邻座。其中一人谦卑地为自己的错误态度致歉。于是‘打开僵局’,二人握手言和。现时他们的难题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而不致使周遭的人感觉苦恼和不安了。
不错,三种与基督相若的品质——爱心、温和与谦卑——可以促进我们与别人的关系。当别人触怒我们时,这些品质能帮助我们以富于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局面而通常带来快乐的结果。不错,我们若仔细想想,便可以看出这些品质是我们每个人所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