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何以这么受人欢迎?
“教皇若望保禄二世访问期间踏遍西班牙全境,像旋风一般掀起了高涨的感情、热心和热狂。……从数字看来……若望保禄二世的访问打破了本国的所有记录”——《ABC报》,玛德里日报。
当然,教皇之受人欢迎可用简单的理由去解释——他是普世超过六亿天主教徒的属灵领袖,因此差不多在任何国家中,只要有天主教徒在场,他就会有听众。但对这种现象作出以上解释其实过于单纯。那末,在历史的这个时刻,教皇的受人欢迎是由什么因素促成的呢?
“他使出了浑身解数”
教皇早年的演员经验也许是答案的一部分。朗福爵士在获得批准的教皇若望保禄二世传记中说:“他的同学们记得最清楚的是他的演戏天才。一位前来探访的导演曾对他说:‘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伟大演员。’”传记继续说:“卡路·胡提拉[教皇原名]从青年时期无疑就受到这种表演艺术所影响和激励。”
可是,这件事对于教皇受大众欢迎有什么关系呢?传记家朗福爵士补充说:“这种魅力终于在教皇以多种语言对普世千百万人所生的惊人影响上反映出来。”天主教教士兼作家格里利(Andrew M. Greeley)写道:“他在最初六周以职业演员和职业政治家的熟练手法处理职务。我们对他的精湛演技无法不表示惊奇。”
这位教皇无疑知道怎样利用令人感动的戏剧化姿势去赢得大众的欢心。例如,在罗马的200,000名群众之前,“当一个小男孩手持鲜花冲上前时,一位紧张的高级教士企图把他赶走。可是教皇抓住男孩予以拥抱。”格里利补充说:“有人对我说,他是研究过演技的。他使出了浑身解数。”教士格里利表示同意说:“他的确使出了浑身解数。”
“最大的表演,最大的庆典”
群众心理学是教皇成功的另一个特色。《新闻周刊》的一位作家将教皇描述为“天才的演员,能够操纵广大的群众像演员疯魔观众一般。”他在1979年抵达墨西哥时就曾经大显身手。正如《天主教会的领导人物》一书指出,教皇在机场受到“一队大型乐队欢迎——由传统的本地音乐家组成。”“乐队奏出墨西哥人所爱听的‘芝列土·莲杜’……这是陈腔滥调,但没有人介意。教皇此行成了前所未见的最大表演和最大庆典。若望保禄二世的场面感绝不下于主人方面。他昂然走下通道,俯伏在地,亲吻墨西哥的泥土。(这样行已成为传统的姿势……但效果绝未稍减。)”
天主教作家希普伟特(Peter Hebblethwaite)描述这一切动作对普世群众所生的效果,说:“群众从这位令人兴奋的新教皇得到什么信息呢?……在若望保禄二世周游各地所掀起的欢迎热狂中,人们已忘记或忽略了他实际上说些什么。……他所以能令人浑忘一切的原因是他的教皇身分的新奇感以及他临场表现的领袖气质,以致人们没有留意到他实际说了些什么话。”不错,只顾欣赏表演的群众看来忽略了教皇的率直讲词的含意。但在许多主张思想自由的天主教徒看来,教皇的讲词过于倾向强硬路线和保守,以致令他们发生反感。
‘政客和官员的伙伴’
教皇受人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生活在一个被训练成提供和接受偶像崇拜的世代。普世的人各有自己喜欢的电视和电影明星、运动员偶像和政治上的救主。既然如此,何不也制造一个宗教偶像呢?倘若基督新教徒有葛培理和“教主”文鲜明,天主教徒岂不应有他们的若望保禄二世?倘若有人以为这话过于夸大,请留意天主教作家希普伟特在他所著的《一年三位教皇》一书中所说的话:“人一旦登上教皇的宝座,一项难以抗拒的神化过程就开始了。他以前的生活被编纂成仿佛他早已注定要登上[教皇的]宝座似的。他在一夜之间成为世界名人,成为各种各式政客、官员和教会领袖的谈话伙伴。”——楷书本刊自排。
因此,在现代的环境中,教皇借着不断与“政客、官员”接触而成为举世瞩目的人物。他成了另一位世界性的电视人物。由于他也是一个俗世国家,梵谛冈城,的元首,他受到国家领袖和政治首长——甚至共产党——的尊崇!不错,“尽管梵谛冈城具体而微,据称它所操有的影响力大于意大利本身,”《大英百科全书》说。
可是其他因素也大大影响到现任教皇的频频公开露面。天主教的编辑巴斯高(Rowanne Pascoe)提供一项线索,说:“尽管,或者由于,教皇没有军队,唯独他可以称为世界领袖。在一个政治侏儒时代中,他负起了在道德上领导世界的重任。”这意味到世界政治人物在道德方面身裁如此矮小,以致教皇看起来像个巨人一般!
教皇、政治与波兰
教皇疯魔群众的另一个因素是他显然利用国家主义和介入政治与社会争论之中。他曾与若干政府和政治领袖发生正面冲突。他一方面命令教士们不要介入政治,但自己却在演说中大谈政治问题,两者之间显然有极大的矛盾存在。
例如朗福爵士指出,教皇在访问菲律宾期间“警告教会内的反政府分子要避免干预政治,提醒他们在社会上担任的角色:‘你们是教士和修道者。你们不是社会或政治领袖或俗世政府的官员。’”但在巴西主教会议中他的演词声称,‘教会虽与革命性的社会改革有关,政治暴力却无法苟同。’在教皇访问巴西的13日中,朗福爵士说教皇“鼓励穷人竭尽所能争取政府应当给予他们的种种权利。据《宇宙周刊》说,他的访问‘指控巴西政府犯了严重的失职之罪。’”
教皇的政治势力从他访问波兰一事上足以见之。据报章报道,他此行经过周详计划,目的是要解决波兰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严重难题。纽约《时报》的沙佛尔(William Safire)写道:“教会和国家已达成若干秘密协议,莫斯科所选的波兰政治领袖获得了他们渴望已久的政治祝福……教会若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有时与极权主义者打交道才行。”
教皇探访波兰怀有政治动机一事也获得进一步的支持。美国总统列根(雷根)接见曾和教皇一起访问波兰的费城红衣主教郝鲁(Krol)。原因何在?因为“列根总统想知道主教对于教皇访问后产生重大政治影响的波兰局势获得什么印象。”(楷书本刊自排。)谁能否认教皇的访问别有政治用心呢?这件事实可使他即使不受政治领袖欢迎,也会受群众欢迎。
了解教皇目前何以受人欢迎是一回事,但更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他的周游列国在现今是必需的?他提出什么信息?这些探访所生的效果深刻到什么程度?以下几篇文章会讨论这些问题。
[第25页的图片]
‘教皇变成政客和官员的谈话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