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与战争
国际间的售卖军火曾经成为十九世纪的大生意。钢铁生产者如德国的克虏伯厂和英国的维加斯和岩士唐厂在那时已开始大量生产军火。当本国政府不能或不愿购买这么多的军火时,这些军火商便发展国际贸易,结果不久遂变成巨大的跨国机构。
从早期开始已有人对于生产和输出军火是否合乎道德一事表示怀疑。瑞典的诺贝尔发明了一种无烟炸药(称为火箭固体燃料)作为大炮的弹药,并在60岁时收购了瑞典的波科斯大炮制造厂。可是诺贝尔却声称对非战主义感兴趣,并以著名的诺贝尔和平奖遗留给后世,颁发给在促进国际友好关系方面功绩最大的人。当岩士唐(William Armstrong)在1900年逝世时,英国一份报章评论说:“岩士唐爵士将他那冷静、稳健的思想应用于破坏性的科学上实在令人吃惊。”
可是,任何良心不安的感觉不久均被爱国主义或图利的思想所克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军火推销员云集世界各大都市,售卖自己机构的军火出品,可是这场大战却将军火贸易的一个严重道德难题显示出来。
在战时,英国和法国出品的武器在战场上被用来屠杀英国和法国的士兵。德国与俄国和比利时交战,但后者所用的乃是德国克虏伯厂出品的兵器。参战国的海军大多数使用克虏伯专卖的装甲板;在日德兰战役,双方发炮所用的导火线同是克虏伯厂所出品。
军火厂商从战争获得大利——不少人怀疑他们曾经为了私利而企图延长战争。1934年的一篇杂志文章估计在战时杀死一名兵士的代价是25,000美元,“大部分的钱落入了军火制造商的囊中。”——《军火市场》,辛浦森(Anthony Sampson)着。
自那次大战以来,军火贸易一直延续下去,今日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兴旺。有些人依然对经营死亡武器是否合乎道德的问题表示怀疑,但没有人否认这是赚钱生意。“战争又再次是好生意了,”华尔街一位分析家说。纽约《时报》论及高度技术的现代武器时补充说:“除了科技奇迹之外,电子武器战争是一门赚钱的买卖。”
“军火贸易……日益兴旺,苏联已取代了美国成为重要武器的最大输出国,”英国的《新科学家》周刊声称,并且补充说:“自福克兰群岛战役作过兵器演示之后,英国的军火输出无疑会在今后一、两年大为激增。”
事实上,在现代武器制造厂的首脑看来,福克兰和黎巴嫩的纷争对他们的贸易有如天赐的良助一般。《卫报》评论说:“自[福克兰]战役使他们的产品得以作实际的演出以来,欧、美军火制造厂商为新的贸易繁荣前景大感兴奋。”
对寻求安全投资的人来说,这种情况是显然有利的。军火工业的新投资者果然“纷纷出现”。纽约《时报》引述一位国防分析家的话,说:“自[福克兰和黎巴嫩冲突]事件发生以来,军火股票价格继续上升。显然在这方面吸引了更多投资者。”
在1970年代,东南亚战火方酣之际,基督新教各教会——其中有些作出抗议,反对战争和反对美国增强军备——曾在方兴未艾的军火市场的利益上分一杯羹。在讨论这个题目的一本小册里,全美教会联会说:“这里所指的是对军事生产这门‘大生意’所作的投资而言。各教会的投资额接近二亿三百万美元。……这些投资乃是各教会的巨大经营,若非代表各教会持有股票的最重要部分也是代表一个重要部分。”
使军火制造厂的首脑们特别兴奋的是,他们的交易对象大部分是军部而非商界顾客。他们的有利之点很多。大多数强国已拨出亿万美元作国防经费,这些金钱流入军火制造商的口袋是肯定的。既然军需物资必须符合军部标准,价钱于是比售给商界顾客的高出四至五倍。以一般而言,军方喜欢从本国购买军火多于向外国购买,由此减少了外界竞争的威胁。尤其是美国的制造商,在与军部订立合约时无需担心有日本的竞争者。军火生意的确是赚钱的生意。
在战争的大生意当中大肆活动的是军火推销员,他们推销毁灭性的武器像小贩逐户推销货物一般。其中一人说:“制造武器与制造汽车的巨大分别是,武器不断变成过时或用尽:扩张的范围是无限的。”
买家和卖家云集观察最新式武器的军火展览正像服装展览一般在世界各地举行。生产者现正发展他们所谓的第三代武器——高度科技计划,包括在研究和发展方面增加军费。美国科学家联会的柏恩(Christopher Paine)将之称为[军火制造商为了巩固业务而采用的危险手段。”
军火贸易的道德难题并没有改变。福克兰群岛战争之前数年,英国售卖价值二亿美元的军舰和电子武器给阿根廷,其中大部分在战争爆发时被用来反击英军。这是交战国和大企业甘愿去冒的危险。国际军火商受到非难。但交易却持续下去,而且通常受到各国政府所鼓励。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同时亦变得越来越危险。
[第7页的精选语句]
英国售卖亿万美元的军火给阿根廷,这些军火后来在福克兰群岛被用来反击英军
[第6页的图片]
对售卖军火是否合乎道德一事所生的疑问不久就被滚滚而来的财利所克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