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问……
许胜不许败?
“对我来说,赢得冠军是例行惯事。一旦输掉,生命就完结了。”可是,对目前女子网球冠军娜拉蒂路娃(Martina Navratilova)说来,生命很少完结,因为她很少失败。但她自己承认,失败是创深痛巨的经验。
“我们输了,我的面色十分难看。比赛完毕之后我坐在上了锁的房间里哭泣,像个大孩子坐在那里啜泣一般。我憎恨失败,我绝对憎恨输了时那种难看的样子。”不错,美国特高篮球选手阿杜·杰巴(Kareem Abdul-Jabbar)甚至在中学时代已把失败看作是严重的打击。你在失败时也有同感吗?
失败何以令人伤心?
失败何以令许多人这么震惊呢?原因之一是,我们养成了许胜不许败的心理。获得亚军、季军或仅是有分参加意味到你已失败了!正如一位来自德国的前业余足球选手声称:“失败往往成为精神上的‘挽歌’,因为它招来的是无情的批评。”
老牌运动专栏作家科柏特(Leonard Koppett)在他所著的《运动的幻想,运动的现实》一书中说:“非胜不可的心理已成为十分普遍。……这种心理对我们的文化是一种有害的影响,因为它不切现实(冠军只可能有一个);它使我们变成贫乏,因为它贬低其他美德,如:技术、勇气、专心、才气、令人满足的努力、进取心、光明正大的演出等。”不错,表现其他美德的人未必赢得冠军。因此,输了应该伤心吗?科柏特认为,“把一切价值减低到囿限于得胜与否是自我局限和愚昧的。”
非胜不可和只在胜利时才觉得运动是乐趣的压力往往开始于家庭——开始于父母。父母有时企图通过儿女的成就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有些父母不自觉地把印象灌输给儿女,觉得儿女若不得胜,父母的声誉就大受打击了。压力也来自学校方面。阿杜·杰巴论及他的学校教练说:“若有来自任何地方的人打败了我们,我们就要面对教练严酷的批评。失败成了无法想象的事。玩篮球不再是乐趣了。……[他]以亲切的贬抑来教训我们。他向我们的骄傲提出挑战,深知在青年人看来,在同辈面前出丑乃是最糟的事。”——楷书本刊自排。
这里透露出不顾代价但求取胜的心理是由什么促成的——骄傲。没有人喜欢由于失败在别人面前出丑或感觉自卑。但事实的真相是,在胜利时自夸或失败时灰心的人才是 较低劣的人。原因何在?因为作为胜利者,你没有尊重失败者的尊严和自尊心。圣经强调这种危险,说:“现今你们竟以张狂夸口,凡这样夸口都是恶的。”失败者若意气消沉,则可能是由于过度重视一种幻想——以为运动是真实的生活,但其实运动只是短促的‘虚荣’而已。睿智的所罗门王写道:“我又见人为一切的劳碌,和各样灵巧的工作,就被邻舍嫉妒,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请记得,人的真正价值绝非有赖于运动场上几秒钟或几分钟的活动!——雅各书4:16;传道书4:4。
得胜要具备什么条件?
“运动若是变成苦事……就有点不对了,”作家米切纳(James Michener)说。这句话使我们想到唯胜哲学的另一个因素。什么因素?全力投入。
且举例说明:前网球冠军阿希(Arthur Ashe)写道:“一位活泼壮健的7岁或8岁女孩若由专家训导,兼用5,000小时作为练习和比赛,在7年或8年之内可能有希望成为前50名内的网球选手。男孩若要练成这个程度的技术也许需要8,000小时左右。”请留意即使经过5,000或8,000小时的练习和比赛也未必保证能产生冠军选手。这样行仅是“有希望”列入前50名内而已。
基督徒作这样的全力投入有什么危险?阿希所举出的数字意味到每天以三小时,每周五天去练习网球。这样的投入需要牺牲其他什么重要的事务?还有多少时间剩下来接受正常的普通教育?还有多少时间用来追求远较重要的属灵进步?要丧失多少有建设性的家庭欢聚?对青年人说来,这些并不是无关重要的问题。重要的人品、性格和属灵基础可以在青年时期奠定——或受到忽略。
《青少年》杂志的一篇文章阐述成为专才运动家所需作的牺牲。文章论及渴望参加奥运的三位女青年,玛丽路、黛安和茱利安。她们怎样获得成功?“玛丽路自称曾作‘全力投入’。”她们每天要练习6小时,同时要赶上学校的功课及往外地比赛。
但这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三个人最感难过的是未到15岁就要离家出外,和教练一起练习,希望教练的训练能力足以使她们尽量发挥潜能。”茱利安在13岁时就离家准备参加1980年的奥运会。但结果徒劳无功,因为美国抵制莫斯科的奥运会。
也许小说家米切纳的见解较为平衡,他说:“运动应该是参加者的乐事。比赛进行时应该没有紧张,尽量享受其中的乐趣。……运动若是变成苦事或反常的竞争,或仅是商业化的企业,就有点不对了。比赛若不是乐趣,就至少已失去了从事比赛一半的正当理由。”
“游戏止于游戏”
这句简单的忠告是尼克拉斯(Jack Nicklaus)在哥尔夫球大赛中获得亚军时说的。运动应该是乐趣和松弛身心的娱乐——一种消遣和“游戏”。运动不是生活,生活也不是运动。甚至一流专业选手有时也要面对这件事实。前美国足球选手克雷默(Jerry Kramer)写道:“我时常纳罕自己的一生正朝着什么方向走;除了每个星期日玩玩无聊的[足球]比赛之外,活在世上还有什么目的。我感觉人生的目的应该不止这样。”
你认为人生除了运动之外还有更大目的吗?基督和使徒们确是如此。因此熟知古代希腊运动赛事的使徒保罗可以写道:“操练身体,益处还少;惟独敬虔,凡事都有益处,因有今生和来生的应许。”——提摩太前书4:8。
在合理范围内,尽力保持健康是明智的。但以长期而论,敬虔比操练身体重要得多。在基督徒的赛程中取胜较之在任何运动比赛中争胜更有价值。运动比赛的胜利只像昙花一现——今日是光荣,明日便仅是统计数字——而已。可是,请记得,在敬虔方面成功却有“今生和来生的应许”——在上帝的王国治下享有永生。——提摩太前书6:19。
[第21页的图片]
你憎恨失败吗?为什么?
[第22页的图片]
若非存心作激烈的竞争,运动可以成为松弛身心的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