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85 11/8 3-5页
  • 这个世界已余日无多了吗?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这个世界已余日无多了吗?
  • 警醒!1985年
  • 相似资料
  • 核战——谁造成威胁?
    警醒!2004年
  • 关于核战争,圣经的观点是什么?
    更多热门话题
  • 核战威胁消除了?
    警醒!1999年
  • 核战威胁——丝毫未减
    警醒!1999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5年
《警》85 11/8 3-5页

这个世界已余日无多了吗?

的确,世界各地的显要人物正达致一项结论,认为余日已经无多了。种种影响力不断驱使着各国走向核战边缘,这些影响力像警笛一般在他们的脑里响着。全球经济崩溃和各种形式的环境染污的危险更使他们惶恐不安。他们意识到不是少数国家而是整个世界都余日无多了。何以故?因为没有人能提出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法。

世人的最大忧虑是核战威胁。《原子科学家公报》月刊根据47位科学家,其中包括18位诺贝尔奖金得主,的意见在去年初把“世界末日时钟”拨前一分钟——只余3分钟便到午夜零时。末日时钟代表他们相信世界距离核子浩劫近到什么程度。他们声称:“这是一项警报。”“世界末日时钟”在30年来以现时最接近午夜零时!

其他的威胁也增加了警报的严重性:

● 一度被认为只限于六个国家的“核子俱乐部”也许在实际上已增至九国。据美国哈佛大学的耶金(Daniel Yergin)教授估计,在1985年将会有40个核弹制造国。

● 以太空作为未来战场,循着地球轨道而行的武器发出雷射光线在地球表面造成破坏的可能性已成为十分实在。

● 军事战略家怀着先下手为强的观念,希望在核战中取胜。

这种种事情使世人患上核子恐惧病,因为它们降低了核战的门槛和增加意外促成核子大屠杀的机会。

核战可能由意外触发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佛里门(Harold Freeman)写了一本题名为《世界将这样结束——你将会这样结束,除非》的书。他在书中声称在1980年10月之前的18个月期间一共有151次突袭迫近的警报纪录在案。他说:“有4次警报达到B-52型轰炸机和越洲弹道飞弹准备出动报复的程度。所有的错误均及时受到纠正,但有些在千钧一发之际才加以制止。”惊险到什么程度?他继续说,在1979年11月9日,“轰炸机在六分钟后就要升空,准备作核子报复攻击。”

我们能在哪里躲藏?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吗?没有!即使仅在北半球发生核战,致命的辐射尘也会散布到南半球或酿成全球的“核子之冬”。情况的严重性促使六国——印度、墨西哥、坦桑尼亚、瑞典、希腊和阿根廷——的领袖们发出所谓“四大洲和平倡议”声明。它声称:“今日,人类的生存已陷入险境”。

可是,许多人试图把恐惧置之度外。他们认为对于这种情况反正无能为力,因此他们干脆好像若无其事地如常过活。可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没有考虑到一件重要的事。什么事呢?

[第4页的附栏]

年轻人——有什么前途?

有些年轻人相信人类其实是有前途的。但有更多人却认为要避免世界大灾难已经太迟了。“我现在已接纳一项事实,那便是‘末日’是颇有可能的事,”一位十余岁的少年叹息说。

对前途的怀疑和困惑已使有些少年走上自杀之途。古代一位智士写道:‘没有[远见],民就放肆。’(箴言29:18)既然没有可靠的“远见”去予人以前途希望,不少年轻人于是接纳一种受“我们就吃吃喝喝罢,因为明天要死了”的人生观所模铸的生活方式。(哥林多前书15:32)有些人耽于吸毒、性杂交、享乐至上而逃入幻想世界,希望在目前就享有“一切”,因为“将来”未必存在。在他们看来,“计划是没有意义的,普通的价值观和理想看来是天真的”,两位著名精神科医生,比尔兹利和麦克,说。a

这种绝望感造成了新潮的青少年。也许你曾见过他们,穿着奇装异服,头发染成彩色,发型怪模怪样,皮肤用安全别针刺穿,男子戴着耳环。这些人受着浓重的排他感情所驱策,不愿与社会保持关系。一位新潮青年说:“有些事情确使我们看来荒谬绝伦,但这正是表示我们不属于你们这疯狂世界的唯一可行方法。”

有些年轻人听到核子大毁灭的警报表示担心。想象力丰富的年轻人不像有些成年人一般能把核子毁灭的恐惧置诸脑后。请听听他们怎样说:

● “我不愿意化作灰烟。”——云莉莎,11岁。

● “你若坐下来认真想想就自然会感到害怕。你的生命线附在一颗红色电钮上,按一下钮,你就会爆成飞灰。”——德克斯特,13岁。

● “我的噩梦不是核战而是战后地上什么也没有的情景。”——斯特西,14岁。

可是,有些青少年虽然感到担心,却没有过度忧虑。他们对于前途怀着乐观的看法。

● “不错,我会有前途。”——帕姆,17岁。

● “核子大毁灭来临是没有可能的。”——奥莉花,17岁。

● “我并不怀有这种恐惧。”——戴辛达,18岁。

● “我有活下去的希望;我庆幸拥有这种知识。”——伊莉莎白,15岁。

何以这些年轻人能够如此自信?他们拥有什么知识?他们拥有的是对圣经及其预言的认识,因此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何以余日无多了。

[脚注]

a “核子发展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载于美国精神医学协会出版的《核子发展的心理社会方面》中。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