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善飞而善爬——独一无二的麝雉
《儆醒!》杂志驻苏利南通讯员报道
“它们的样子像松鸡,”一位科学家表示。
“在我看来它们像家禽,”他的同事声称。
“都不是,它们倒像布谷鸟”其他的人提出异议,结果使一本参考书的作者小心翼翼地写道:“对于它们在动物学分类上的位置,尚未能作出定论。”
可是,“它们”究竟是什么?原来,它们既不是松鸡,也不是家禽或布谷鸟。它们是麝雉。麝雉和其他的鸟是这么不同,以致有些鸟类学家在为它们分类时将它们独自立为一类。
你若从未听闻过麝雉之名,无疑是因为事实上它们只栖息于南美热带河流沿岸之故。(据一位鸟类学家说,麝雉在笼中颇难养活。)可是,它的许多绰号却可能有些是你曾听过的。它们的绰号从确多姿多彩的吉普赛至难听的臭鸟,从堂皇的白登堡总督火鸡至不恭维的疯子汉娜不等。其他的外号包括冠禽、卡治松鸡和印第安人所起的萨斯拉斯(Zezieras)等。
关于这种鸟,早期报告称之为“南美森林鸟类当中最古怪的鸟”。既然仅是苏利南一地就有650种左右的不同鸟类,这种说法也许有点夸张。可是,随着时间过去以及新品种的发现,人对这种奇特生物的着迷却至今未改。在过去25年间,科学家们时常调低双目望远镜将它们看个究竟,结果不禁感叹地说麝雉是“令人惊异的”、“独特的”、“截然不同的”、“古怪的”、“异乎寻常的”和“最奇特的”。对于这么多的形容词,何以麝雉可说是当之无愧呢?
疯子汉娜
为了找出原因,有一天我把双目望远镜的焦点对准了科兰提利河——与圭亚那交界的河流——的一个树林茂密的小岛上,那是在苏利南仍可找到麝雉的唯一地方。既然麝雉在黎明与薄暮时分最为活跃,我们的小队人留意在日出之后不久就划独木舟到小岛去。
我们一划到小岛约50米的范围内,就知道已找到了它们a。它们的响亮叫声——听来像“喳喳啦卡”——泄漏了它们的行踪。这时有一群大约10只麝雉出现,我们屏息不敢动弹。可是,那群鸟在树枝当中疾走,把怪声加响一倍。
“你看,这便是我们叫它们做疯子汉娜的原因,”我们的朋友印第安人大卫说。“神智正常的鸟会静静躲起来或飞走。但这些汉娜却高声大叫而徘徊不走!这样的鸟必然是疯子,”大卫低笑说。
不论它们是否疯子,我们很庆幸有充足时间对它们作就近的观察。麝雉体长约60公分,大小像松鸡,它那尖端呈圆形的大翼和长而宽的尾羽占了身长的大部分。它的羽毛呈栗棕和铁锈红的秋天颜色,以及光泽的橄榄绿,并杂有黑色和黄白的条纹。但在身体较高之处颜色又不同。它那狭长的颈支撑着细小的头,有深红色的眼,由蓝色的光秃眼皮围着。
它的头部虽小,但那耀目的浅黄色鸟冠却足以补偿。它的确是冠禽!它的头只要轻微摇动或被微风吹拂,冠羽就像扇一般摆动。
食物和储藏
当我们惊动麝雉时,它们正在吃早餐。它们是素食者,吃的是树叶、花蕾、多肉的种子和鲜果。事实上,我们看见一只鸟在软木檞树的高处啮着树叶。但它们最喜爱的食物是“玛高玛高”或白星海芋属植物——当地的植物,有箭咀形的大叶。它会大力撕碎韧叶,把碎片狼吞虎咽地充满嗉囊。
嗉囊?不错,嗉囊是个比鸟胃大50倍的囊袋。麝雉把食物藏在嗉囊里,在其中加以浸透和进行初步消化。嗉囊是这么巨大,以致胸部没有位置去生长强壮的肌肉。结果?麝雉不善飞行。
当你听到这种鸟飞行的呼呼响声时,自然会想象它飞行的姿势一定十分优美。但事实并不然。它虽然尽力而为——大力拍翼前进,但却很难移动。实际上,它起飞时像直升机而不像纤长的飞机。飞了大约一百米的短程之后,它已抗议地呱呱大叫,不愿再奋力拍翼而想尽快着陆。不像其他的鸟在着陆时轻灵优美,麝雉着陆时倒像飞机失事坠地。它直冲向树木或灌木,用张阔的双足胡乱地抓住就近的树枝。它对于着陆能否成功全无把握。有时它坠下几尺才抓着树枝,之后就庆幸地呱呱大叫。
轮值守卫
在雨季——麝雉的生育季节——我曾有机会就近观察它的鸟巢。鸟巢隐蔽在密麻麻的“玛高玛高”的茎后面,离水面约3米。巢看来颇为实用,但并不美观:一个简单的平台,用粗如铅笔的小树枝构成。巢的直径大约30公分,没有软垫。巢的建筑是这么粗陋,以致你可以从巢底看见细小的鸟卵。通常你会见到在一个巢里有2至5个米色的蛋,蛋上带着棕色和粉红色的斑点。蛋需时28天才孵出。但父鸟和母鸟想出方法抵消孵蛋的冗长乏味。它们轮流孵蛋。
据作家格里玛(Lear Grimmer)说,清早和薄暮是“守卫换班”的时间。格里玛说:“它们在换班时通常作简短和庄重的鞠躬。”它们一经负责守卫,就勇敢地保护下一代。负鼠、树蚺、掠食鸟、鼠猴都爱吃麝雉的蛋和雏鸟!但侵入者会遇到勇猛的大鸟高声鸣叫报警,准备好随时迎头痛击!
多怪的雏鸟!
麝雉的大鸟已够古怪了,雏鸟却更异乎寻常。在孵出时,露面的是一只无毛的小鸟,有强壮的喙和过大的足。令你更惊异的是,在每只翼的转弯处都有几只发育完全的爪或“手指”。在一百年前研究麝雉的布里格姆(E. A. Brigham)惊叹说:“从两足两翼的鸟所生的卵,孵出来的竟是四足的动物。”
雏鸟只有几小时大就望出巢的边沿而要爬出去。它们足爪并用地在树枝和藤上,用鹦鹉般的接合喙、有爪的大足和强壮的翼钩爬行。不错,它善于爬行!它的“手”也是很有用的“桨”。小鸟一遇到危险就从三、四米的高空跳入水中。这个优良的爬行者也是熟练的潜水者和游泳健将。雏鸟也许游到缠结的植物下面寻求安全。然后,为了让父母知道它在哪里,它会发出独特的“呱呱叫”,把“桨”再变成“手”而爬上水面。听到警号的大鸟会前来救援,帮助受惊的小鸟返回巢里。
臭味护身
“新鲜马粪,”一位研究家写道。
“牛棚气味,”另一位补充说。
“它们有一种……令人讨厌的腐臭气味,”专家们同意此说。他们若把鼻子凑近麝雉,便会同声表示意见说:臭鸟!那臭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它的肉……难闻极了,”一位研究家写道。
“臭味不是发自肉而是发自嗉囊里的东西,”另一位表示不同的意见。当地的土著意见如何?
“它的肉没有什么异味。我吃了之后,还要再吃!”季节狩猎者威廉笑道。“肉味有点像火鸡。”
“发臭的不是肉而是羽毛,”一位拔过鸟毛的老妇补充说。但大多数人都鄙视地坚称:“它们很臭!”这种牢不可破的观念正好挽救了麝雉,否则它们就易受伤害了。
不错,麝雉身有臭味,飞起来也欠优雅,可是请想想,世上有许多种动物正濒于绝迹,能够生存这件事本身便是一项不错的成就了。也许疯子汉娜只是大智若愚而已。
[脚注]
a 1米=3.28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