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珍珠——珍贵的好主意!
御木本幸吉陷入沉思之中。他当时正想到蚌,并且自言自语地表示纳罕:“珍珠在起初是怎样入到蚌里的?”
“意外,”他的爱妻卯女答道。
“若是意外的话,那么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故意造成这种意外呢?”御木本搜索枯肠地说。“必然有个办法可以为珍珠播种和使之生长,像播种稻米或萝卜一样。”a
在这对日本青年夫妇谈论“种植”珍珠之前多个世纪,日本以外的东方各地,尤其是在波斯湾,已经有人收获这种海中的珍贵珠宝了。在酋长统治的巴林小岛附近,有大量蚌床存在。每年五月,采珠季节从酋长颁令开始。嘴里哼着采珠歌的潜水去乘着木舟出海,找寻藏在蚌宿主之中光泽美丽的珍宝。
海中的天然珍宝
他们所找寻的海中珍宝称为天然珍珠。珍珠是由一些细小粒子进入海中的蚌里所形成的。蚌把自己体内一种称为珍珠母的宝贵物质包裹着侵入的粒子。不久之后,胚珠心已不再能辨认出来。它已变成一种光泽美丽的宝物——珍珠——可以在市场上出售。
有关珍珠的理论与所收获的宝物一样古老。古代中国人称珍珠为“蚌里隐藏的魂”。希腊人想象珍珠是闪电进入海里所形成的。罗马人幻想珍珠是蚌的泪珠。这一切无非强调珍珠的神秘和稀罕。甚至近如1947年,在一队采珠者整周所获的3万5,000只蚌中,只有21只藏有珍珠,其中只有3粒品质上乘,在市上售得高价。
天然珍珠在打磨宝石的技术未发展完备之前是最受人欢迎的珍宝。在罗马帝国全盛时期,据报维托拉斯(Vitellius)将军只把“母亲的一只耳环出售”就足以维持一次出征的军费。耶稣曾以“重价的珠子”比喻宝贵的“天国”。(马太福音13:45,46)马可孛罗描述他曾进谒过马拉巴王,王的装饰包括有104颗珍珠串成的“念珠”和“价值连城”的红宝石。优质的天然珍珠价值有如黄金,潜水人有如采矿者。
世界进入了二十世纪,灿烂的天然珍珠在富贵人家当中依然大受欢迎。可是,它的价格奇昂,使普通平民望而却步。但随着养珠的面世,情形就大为改观了。
御木本的梦想
到了十九世纪末叶,天然珍珠的采集已使日本各地的蚌接近枯竭的程度。御木本由于深爱家乡附近三重县英虞湾的水域,遂开始认真考虑到蚌的产量。他对蚌的产珠能力大感兴趣。有方法可以大量生产珍珠,使每个希望有条珍珠项链的女人都可以买得起吗?他于是开始了他的梦想。
把外来的粒子插入蚌里,使其养成珍珠的主张早已为人所知。据说中国人自十二或十三世纪以来就用此法从淡水贝壳动物生产粗糙的泡形或半圆形的珍珠。
因此御木本从1880年代就开始以蚌作实验。借着当地渔民的协助,他把细小的贝壳片放进1,000只蚌中。但却劳而无功,没有一只蚌产生一颗珠子。在自感失望和别人嘲笑之下,他筹得资金,鼓起勇气,以小片珊瑚、贝壳、玻璃或骨头放进另5,000只蚌中——然后等待。与此同时,他和妻子把从贝壳取下的细小光亮的珍珠母塞入家乡附近数目较小的一批蚌里。
蚌类有许多天然的克星,其中最厉害的一种在那年进侵,称为红潮。这种为害甚烈的橙红色浮游生物繁殖得极快,可以令蚌类窒息而死。5,000只播了种的蚌和四年的辛劳随着红潮消逝,御木本的美梦成了噩梦。
为了激励丈夫,忠心的卯女劝丈夫检查一下剩下来小量未受损的蚌。那日天气温和,于是她跟随丈夫忙着捡蚌。她打开一集蚌时呼叫起来。原来蚌里有一粒亮光闪闪的白色珍珠。珠子呈半圆形,在蚌壳内侧形成。御木本在1896年为这种养殖泡珠的方法取得专利权,但他仍然念念不忘他的美梦——生产光泽圆润的养珠。
揭开蚌的秘密
与此同时,另外两个人正在热心研究同一件事。在1904年,一位自学成功的科学家,见濑辰平,把球形的珠子样本呈交给日本的水产专家。1907年,水产生物学家西川藤吉也有圆形的养珠面世。一人的进步使另一人获得启迪。今日的养珠场大多数采用这几个人所发明的方法或几种方法一并使用。可是,浑圆养珠的专利权终于在1916年归给御木本。事情的经过如何?
1905年,御木本所养的有核蚌再次被红潮所杀而损失殆尽。筋疲力竭的御木本在英虞湾海滩上检查85万只死了发臭的蚌之际,偶然揭破了蚌的秘密。他发现五颗浑圆的珠子,全都是深深嵌在蚌肉里而非挨着蚌壳形成。现在他意识到以前所为的错误了。由于他以前把珠核种在蚌壳和蚌肉之间,所以他只能收获劣质的泡珠。但这些浑圆珠子深嵌在蚌‘腹’里,可以‘自由滚动’,因此整粒珠核均受到珍珠母所覆盖。结果出产的是奇美的浑圆养珠!
说服大众
到了1920年代,养珠已开始投入国际市场。但有一个问题仍然存在:它们是真正的珍珠抑或只是仿制品?在英国和法国已发生了不少讼案。但据这些国家的科学研究结果透露,天然珍珠和养珠之间的分别只是起源不同而已。为了这缘故,御木本所赢得的珍珠出口执照只有一个称号——珍珠。他也为自己赢得了当之无愧的“珍珠王”美誉。
这位“珍珠王”在本国市场上获得最杰出的成功。经济大萧条促使商人纷纷把赝珠推出市场;赝珠是以玻璃制成,外面罩以鱼鳞提炼品。这样的欺骗行径必然会破坏真品的市场。御木本于是起而干预,他尽量搜罗所有赝珠,购买回来,然后,在1933年的一天,他亲自用铲子盛载大约75万粒赝珠和少数的劣品养珠,当众付诸一炬。大众对养珠是否真品的疑团遂烟消云散。自此之后,养珠在珠宝市场已赢得了荣誉地位。
如今,美丽的珍珠已不再是富贵人家的专有物了。一个普通职业妇女许多时可以凝视珠宝店中天鹅绒上的浑圆珍珠,像夜空中的明月一般。她甚至可以买来自己欣赏——这一切都由于珍珠可以养殖的缘故。这是个多么珍贵的好主意!——《儆醒!》驻日本通讯员报道。
[脚注]
a 这段对话摘自《珍珠之王——御木本的神奇故事》一书,尤恩森(Robert Eunson)着。
[第25页的图片鸣谢]
K. Mikimoto & Company Ltd.
[第26页的图片鸣谢]
K. Mikimoto & Compan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