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生活是什么?
《美国法律指南》一书说:“私生活的权利并不容易解释清楚,因为这件事无法精确地加以描述。”政治经济学和公众政治学教授利诺维斯(David F. Linowes)补充说:“私生活一词没有一个大家同意的定义。”
从法律观点说来,私生活的权利是一种颇新的思想。这种主张基于1890年由布兰代斯(Louis Brandeis)和沃伦(Samuel Warren)合撰的一篇检讨法律的文章。文章的写作是出于义愤,要抨击那些称为“黄色报刊”的厚颜无耻、耸人听闻的报道。
因此,一般人给私生活所下的定义是“不受干预的权利”。可是,日本广岛大学的阪本昌成教授认为这个定义“对该项权利在后来的发展是不利的”。他将私生活视为一个积极的观念,把与别人分开和与别人沟通两方面的权利都包括在内。
阪本教授的见解与《美国百科全书》给私生活所下的定义相似。《美国百科全书》为私生活所下的定义是“个人、团体或机构所提出的要求,容许他们为自己决定在何时、如何,及至什么程度把关于自己的资料传给别人。”
因此,这人认为是私人的事,别人未必亦以为然。我们且比较一下各种不同的见解。
对私生活的态度
巴西的《圣保罗州报》报道说:“受保护的私生活一事在葡萄牙文中甚至没有精确的定义。字典并不含有‘私生活’(privacidade)一词。”那是在1979年的报道。直到近年来,在1986年,“私生活”(privacidade)一词才出现于巴西的一本字典里,而且是从英文借用的。在韩国的词汇里,没有一个单字与英文的“私生活”一词同义。
日本的情形也不相上下。美国一位研究日本的专家基恩(Donald Keene)解释说:“事实上,日文中根本没有‘私生活’一词。”日本的一本‘百科全书’评论说:“在重视集体的日本,个人私生活的权利受尊重的程度比不上家庭、团体或社会的权利,团体有权知道或干预个人的事务。”比方说,你若想在一间日本公司求职,你便要准备回答以下一类的问题,例如:你和妻子相处得来吗?她在哪里工作?她的收入如何?你的儿女有多大?他们在什么学校读书?你若是单身的,一旦获得职位,上司可能会说:“现在是你应当结婚成家的时候了。”
你会认为这是对你的私生活一种无可原谅的侵犯吗?日本雇主也许不以为然。你若问日本人在什么时候感到内心安宁,只有百分之8的人回答“在独处的时候。”将近三分之二的人声称在与家人或朋友一起时感到内心安宁。
可是,有一位在菲律宾结婚的日本新娘却对当时发生的事大感震惊。她问她的菲籍丈夫那些参加婚礼茶会的宾客是谁。他答道:“我不认识他们。我们准备了许多食物,谁都可以来参加,分享我们的喜乐。”在菲律宾人看来,这是慷慨的表现。欧洲许多社会却与此大不相同;你若住在当地,就应该受到正式邀请才去探访别人或参加派对!
别人很可能对于私生活怀有不同的见解。在认为这些见解无法接纳之前,最好先看看别人见解的积极方面。欧洲人也许抱怨其他社会没有私生活。可是,其他社会的人却自幼受教几乎要把所有东西和家人或朋友分享。他们期望人牺牲私生活而非加以保护。
需要克服的难题
诚然,有些地方在习惯上很少私生活,自然会产生若干难题。住在这种社会里的人若要研读或从事其他个人活动,就非培养高度集中精神的能力不可。基恩在他所著的《日本生活》一书中评论说:“唯一真正的私生活只有在精神上把其他人摒诸脑外,虽然别人其实只在数尺以外;以这种方法享受私生活在日本是必需的。”
在生活上太过接近亲属和朋友也可以造成其他难题。例如,日本有些已婚夫妇认为要投宿“爱情旅舍”才可以享受恩爱时光。同样,在巴西,私生活也非常有限,家中的小寝室只用屏风间隔,以布帘代替房门。谈话和其他声响都可以传到别的房间里。
造成难题的不光是居住环境而已;人们的友善性格亦然。这种性格可能触怒一些重视私生活的人。例如,你若没有孩子,就会不胜其扰地遇到许多关乎个人的问题,如,‘你没有孩子吗?为什么没有?’
要付较大的代价?
在丹麦,过度关注邻人的事务是受人鄙视的。同样,英国有许多中年人极之重视自己的私生活,甚至对儿女也不例外。在一个重视阶级的社会中,每个社会阶层都力图在私生活受到保护之下过活。
可是,在高度重视私生活的国家中,人们往往为此付出很大代价。例如,丹麦有一位80岁老人不慎把自己反锁在屋外,他不敢去按邻舍的门铃。结果在寒冷的天气下踱来踱去,直至一个半小时之后才遇到警察助他寻得一位锁匠。
诸如此类的难题促使丹麦人在1970年代开始一项逐户探访运动。运动的目的何在?要鼓励孤寂的人较多与邻人接触和互相沟通。只在几个月之后,就有5万多个丹麦人参加这项运动。在一个高度重视私生活的社会中,这种现象表明人是需要互相关怀的。
可是,在德国,由艾伦斯伯克机构主办的一项民意调查透露有百分之62的德国人认为个人的快乐乃是人生的主要目标。但正如这个机构所下的结论说:“我们若认为对别人施与是愚蠢的,所见到的只是自己和家庭的快乐,我们也许已在社会上退回冰河时期了。”不错,对别人缺乏关怀可与自私相提并论。
在日本,有识之士留意到一种强调私生活的自私趋向。日本著名的专栏作家筑紫哲也写道:“日本经济迅速增长在社会上所造成许多变革之一是,儿童自幼便有自己的房间;这种现象被许多人认为是日本社会历史上的最大变革。”
这种变革有利也有弊。私生活可使儿童养成责任感,并且让他们有研读和沉思的地方。但是,它也能使儿童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再与家人沟通。日本儿童培养机构的中村博指出不利的方面,说:“越早自立越好,越多财富越好,私生活越完备越好——这些观念乃是在家人当中造成心理隔膜的原因。”
自私态度在社会中日益增长使许多日本人惕然以惊。这种难题帮助我们看出在私生活一事上有保持平衡的必要。
[第6页的精选语句]
有些已婚夫妇要投宿“爱情旅舍”才能享受恩爱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