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界的骗局——成为头条新闻
科学家一向的形象是一群献身于真理的人,但这形象如今已黯然无光了,从以下的头条新闻足以见之。
“科学的道德观”
“美国众议院正剑拔弩张,准备对付科学界的骗局、败行和利益冲突的问题。”——《科学》周刊,1989年7月7日。
“科学家作弊吗?”
“在这问题上,[美国国会属下的]这个委员会经过初步聆讯之后有越来越多的理由相信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这个可悲、危险和重要的冰山的尖端而已。”——美国NOVA电台的《大众广播服务》,1988年10月25日。
“两项新调查质问何以科学家会作弊”
“一个颇单纯的问题是:在无人监管之下,科学家怎样行事为人?答案颇富于刺激:并不很好,据本月英国《自然界》周刊的一篇文章报道。”——《新闻周刊》,1987年2月2日。
“说谎者之国?科学家伪造研究”
“上月发表的一项调查指控哈佛和埃莫里大学医学院的47名科学家制作误导人的论文。”——《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87年2月23日。
“NIH发觉有人抄袭过目的论文”
“小组委员声称一位研究家从交给他查阅的论文取得资料,在自己的论文中使用出来;……NIH [美国国立健康学会]建议取消当事人的会籍。”——《科学》周刊,1989年7月14日。
“‘放任的行为’助长实验室中的欺骗”
“美国的生物医学研究家正做着草率和有时欺诈的研究,目的是要发表更多论文和多赚些钱。”——《新科学家》周刊,1989年2月25日。
“在研究家当中欺骗日益流行”
“在研究家当中,科学界的骗局和马虎草率可能十分普遍,上周《自然界》周刊的一项调查提出警告说。”——《新科学家》周刊,1987年1月22日。
“被控剽窃的研究家引咎辞职”
“一名生物化学家被控在所著关于营养和癌症的书中剽窃国家科学院的报告,他引咎辞去在克里夫兰临床基金会的职位。”——《科学》周刊,1987年9月4日。
“避孕丸:教授所作的安全试验是伪造的”
“他的骗局令人怀疑对避孕丸所作的安全试验是否可靠,这种避孕丸在英国有200万妇女和普世有1000万妇女服用。”——《星期日泰晤士报》,1986年9月28日。
“高级药物研究家面目无光而辞职”
“他在上周辞职,因为一个独立调查委员会发现他在科学研究方面作弊。”——《新科学家》周刊,1988年11月12日。
“NIMH发现‘严重行为不检’的个案”
“据NIMH[美国国立精神健康学会]主持的一项研究的草拟报告透露,有一项蓄意而明目张胆的惊人长期科学骗局存在。”——《科学》周刊,1987年3月27日。
“研究方面的‘骗局’毒害了名校”
“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在被控抄袭之后辞去哈佛大学附属精神病院院长之职。”——《新科学家》周刊,1988年12月10日。
“‘误置’化石的个案”
“澳洲一位知名科学家查验过对古代喜马拉雅地质所作的二十年研究结果之后,声称这可能是历来最大的古生物学骗局。”——《科学》周刊,1989年4月21日。
“现在轮到与报刊算账了”
“[他特别谈及]许多[科学]报刊在处理科学骗局方面多么马虎了事。……以前向科学界其他成员发出的同一信息现在正向报界发出:要整顿好自己,不然就可能有立法议员前来调查了。”——《AAAS观察家报》,1989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