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4 3/8 26-27页
  • 帮助儿女应付压力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帮助儿女应付压力
  • 警醒!1994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留心聆听
  • 要留意孩子的感觉
  • 表示同情
  • 以身作则
  • 父母可以怎样帮助儿女?
    警醒!1982年
  • 父母们,要打动儿女的心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82年
  • 从儿女的婴孩时期便开始施行教导
    使你的家庭生活美满幸福
  • 从儿女的婴孩时期就悉心教导
    家庭幸福的秘诀
查看更多
警醒!1994年
《警》94 3/8 26-27页

帮助儿女应付压力

“许多孩童需要向人倾诉的时候,却发觉没有人在家或在意。”——《抑郁——家庭须知》。

有人说得不错,家庭是感情的实验室,是心理的研究中心。在家庭里,孩童可以测试自己的想法,观察实验的结果,然后开始就人生作出若干结论。父母可以怎样确保儿女在一个健康而非压力重重的环境下,进行这项至为重要的实验呢?

留心聆听

《危机中的儿童》一书敦促父母们说:“要与儿女保持对话。”对话是父母和儿女之间的生命线,尤其是家庭若发生了某种悲痛事件,两者之间的对话尤其重要。千万不要以为儿女一言不发,便是表示同意或作出调整。也许他正在抑压焦虑,默然忍受。一个七岁大的女孩子的情形便是这样。在她父母分居后的六个月内,她的体重增加了15公斤。

“对话”一词表示说话的不止一人,既是这样,父母就不应当自己说个不停。里克和苏珊那六岁大的儿子在家中变得胆大妄为,不受管束,他们向家庭顾问求助。顾问与他们一家人会谈之后,留意到一件事。他说:“父母喜欢高谈阔论,提出冗长而时常过多的解释。此外,父母每每垄断谈话,而我可以看出儿女正变得不耐烦。”让儿女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好的。(可参阅约伯记32:20。)他在难题形成的时候若未能诉说出来,后来他就可能实际做出来了。——可参阅箴言18:1。

每逢需要对儿女施行管教,对话十分重要。儿女对于所受的纠正怀有什么感觉?他明白为什么要受到纠正吗?不要单单告诉儿女他应该有什么感觉,反之,要察出他内心的感受。要跟他推理,使他能够作出正确的结论。“要提供值得深思的精神食粮,”伊莱恩·范特利·希姆伯格写道,“但要让儿女自行咀嚼。”

要留意孩子的感觉

有些父母喜欢说以下一类的话:“不要再哭了。”“你不应该有这样的感觉。”“事情并不是真的这么糟”等等。这样的话其实会扼杀对话。相反父母留意到孩子的感觉而作出回应会好得多。“我看出有些事令你难过。”“你看来确实有点气恼。”“我知道你一定感到失望。”这一类的话可以帮助双方保持对话。

关于这点,《怎样说话才能使儿女倾听;以及怎样倾听才能使儿女说话》一书的评论颇有道理:“你愈试图驱除孩子的不乐,他反倒愈不开心。你愈能够接受孩子低落的情绪,他反而愈容易摆脱。我认为你大可以这样说,如果你想有个快乐的家庭,你最好作妥心理准备,愿意接受许多不快乐的怨言。”——可参阅传道书7:3。

表示同情

“既然大多数成年人都以自己的观点去看小朋友的世界,”玛丽·苏珊·米勒写道,“因此除了自己的烦恼之外,他们很难想象别人的生活也有苦恼。”

不错,父母很容易忘记自己在成长期间所经历的种种苦恼和忧虑,因此,很多时他们低估了孩子的感觉。父母应当记得,自己以往遭遇宠物死去、朋友逝世、迁往外地等打击时有什么感觉。父母应当回想自己童年的各种恐惧,甚至那些不合情理的忧虑。回想自己的童年乃是促使父母同情孩子的一个要素。

以身作则

你的儿女会怎样处理紧张的情绪,至很大程度有赖于你身为父母立下什么榜样。你有诉诸暴力以图减少紧张吗?若是这样,你的儿女若以类似的方式发泄焦虑就不足为奇了,你在大感气恼时默不作声吗?若是这样,你又怎能要求儿女信任你而坦白披露内心的感受呢?在你的家庭里,各人是否把紧张的感觉藏在心里而非坦率承认,设法处理?若是这样,你的儿女在身心方面蒙受不利影响便不足为怪了,因为试图把忧虑埋藏起来,通常只会加增其严重性而已。

在一个充满压力的世界里养育儿女的确为父母带来独特的挑战。研读圣经曾帮助许多父母应付这些挑战。这乃是意料中的事,因为圣经的作者就是家庭生活的始创者。耶稣基督说:“上帝的智慧是从他智慧的果子显明出来的。”(马太福音11:19,《现译》)借着把圣经的原则付诸实行,父母们会发觉,圣经“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提摩太后书3:16。

[第26页的图片]

良好的沟通可以纾缓紧张

[第27页的图片]

男童倒泻了牛奶,哥哥嘲笑他,爸爸却表示谅解,温言安慰他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