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通情达理的态度面对垂老之年
有项真人真事的记载,论及中东有个年在桑榆的男子备尝艰辛,饱受祸患。记载结束的时候,以令人安慰的口吻说:这人“年纪老迈,日子满足而死”。因为他渡过一切艰辛之后,又活了140年。——约伯记42:16,17。
另一个男子也是生活在中东的,他活到175岁的高龄。记载说,他“寿高年老,享尽天年,气绝而死”。不错,人即使年纪老迈,也可以过一种心满意足的生活。——创世记25:7,8,《新译》。
以上提及的其中一位男子,在我们今日视为桑榆暮景的年纪,甘愿带着整家人离开城镇那舒适、安逸的家园,前往另一个国家去。首段路程就走了970公里,而且还没有现代交通工具代步。另一个男子要忍受严重的健康难题。但两人都在垂老之年负起养育儿女的责任。
其中一人目睹自己所住的部分土地,遭四个入侵的王组成的联军蹂躏。这人要召集一队为数约300人的壮丁,追赶这支联军,最后才把疼爱的亲属救回来。后来,他又目击两个繁荣富裕的城市,给上帝一举毁灭。此外,这个男子的美貌妻子,也曾两度被势力强大的王暂时夺去。
这两个老年人——约伯和亚伯拉罕——成功渡过种种忧患,得以继续活下去,直到“寿高年老,享尽天年”。他们究竟有什么秘诀呢?
现代老年的难题
今日,老年人面对的难题真的与古代的人所经历的有所不同吗?今日不是有些年事已高的人丧失财富,甚至失去生计吗?
有些老人家失去家园,要迁往陌生的环境去。有些人的近亲、朋友和配偶逝世。有些人要竭力应付的主要难题是健康。可悲的是,有些儿女抛弃父母,不照顾父母的生活,任由父母自生自灭。
这样的难题简直不胜枚举,因为比比皆是。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能够明智地寻求解决办法的。
对垂老之年的看法
人的观点可能要调整,因为这也许就是他不快乐的缘由。例如,有些老年人坚持要独居,却又无能力照顾自己。一个有残障的老妇独自居住在一幢大屋里。她在门上贴了一张告示,上面注明:“不许内进!”她认为人只是想得到她的金钱和产业;她什么人也不相信。
这样的人并没有通情达理地面对垂老之年。这是一种多么可悲的情况!当然,不是人人都可以信任。但要接受事实,承认有些人确是可以信任的;要接受真正愿意帮忙的人所提出的友谊和援助。这样做明智得多!
有些老年人可能觉得自己已油尽灯枯,但他们毕竟仍然是活着的。他们如果继续保持思想积极,同时尽量利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就会发觉这使自己得益不浅。他们不是不能学习新事物的。他们可能要比年轻的日子花较长的时间学习,不过这样做可以使他们的生活更充实。
老当益壮
一所职业学校就老年病学提出训示说,老年人要知道自己在思想和身体上是独立自主的。他们要知道自己为人所爱,也受人所需,同时对人有用处,而且能替自己做事。此外,训示说,老年人也要在家庭里、在朋友当中有归属感;他们也可以从宗教交谊得益。
那么,老年人最好表现什么态度?乐观的态度会真正有帮助。美国一位前任总统的90岁母亲显然把垂老之年看做人生的新一页。她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无需害怕垂老之年。……老年可以是饶有意义、令人满足的。……在较后的岁月,生活的质素有赖于我们早已形成的一生。”这种态度使一生较后的岁月越发来得有意义。
据以上就老年病学所提出的训示透露,快乐的老年人是那些能够教育自己的人。这些人乐意培养令人愉快的新兴趣;愿意学习带有挑战性的事物,对其养成嗜好;享受富于意义的经验和友谊;学会欣赏人生及在身体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生活。
至于忍受人生难免要面对的问题又怎样?《论老年》一书说:“无需多说,人如果有一套较高的价值观,尤其是怀持信仰所具的力量,就能够较易于忍受这一切。……更重要的是,老年人应该努力加强他们与宗教的连系。”
有些人致力于丰富自己的生活。一位61岁,头发斑白的人迷上了强力的摩托车,并且成为一个专为40岁以上的人而设的摩托车会的成员。当然,《儆醒!》并不推荐上了年纪的人驾驶摩托车!
一对老夫老妻有句座右铭:“不要为年老伤感,切记要退而不休。”为了与这句座右铭一致,1980年,这对夫妇从美国洛杉矶踏着自行车到纽约去。他们在1976年退休;随后的四年间,69岁的丈夫和64岁的妻子踏着自行车走了2万5000多公里路,行踪遍及加拿大、美国、挪威、比利时、荷兰、德国、法国和英国。照样,我们不是在这里鼓励人以这种方式充实自己的生活,因为这样做使人很少,甚至没有时间学习和从事上帝的纯真崇拜。可是,这个事例无疑表明,有些老年人的确有能力使自己的生活多姿多采。
富于生产的活动和为别人做点事,都能够使人在垂老之年活得惬意。在加拿大的大温哥华区,有一群70多岁的退休工匠,甘愿为当地靠养老金过活的人维修房屋,收费廉宜,这样做也不致使他们的技能生疏。关于这件工作对这批退休工匠的影响,有人说:“这是个好疗法。这使他们保持活跃。”报章报道,这批人“只是退休,不是退化”。这些人还认为,只有十分退化的人才会以看电视终其余生。
懂得欣赏
事情也牵涉到欣赏人生。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有个87岁的机灵老人,他对能够生存表示十分感激。论到要通情达理地面对垂老之年,他的格言是:“要保持:思想积极、心境年轻。度岁月:日复一日、天过一天。”这个老人其实没有为前头风烛残年的日子作过什么准备。他只是忙于在户外照料自己的果树罢了。为了适应改变了的环境,他继续积极关怀别人,同时继续留意时事新闻。
在家庭和社会里,老年人的地位正经历改变。即使这样,老年人也不必生无可恋,或者陷于严重精神抑郁中。这个时候,如果朋友和亲属加以支持,就会对这些老年人造益良多,因为老年人可以趁此机会与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乐事。在不列颠哥伦比亚,一个独居的老人评论说:“老年人如果被家人忽略,会有老是缅怀过去的倾向,这样就不好了。”这位老人很体会散居各地的家人,同时对他们忠心地经常与他保持联络表示感激。他说:“电话是老年人的奇妙工具。”
一个男子由于患了严重的心脏病被迫提早退休,他评论老是缅怀过去相当危险。他过去的生活非常活跃。他有一门赚钱的生意,而且又是耶和华见证人会众里一名长老。他有没有因为无法再从事这一切活动而感到遗憾呢?他说:“没有,没有什么遗憾。我很满意自己已尽了力。我奠下了基础让别人来建造。”
随着时间过去,这人与各已婚女儿一家的关系,就像他自己所说,是“更亲密的亲密关系”。他和妻子赏识自己的亲者,也学会让成年儿女为他们自己的家庭事务作决定——这是成年儿女的责任。如果做父母的没有这样做,就只会造成冲突、不和,以及耳熟能详的姻亲难题。
祖父母所担任的角色如果没有受到赏识,他们会失去很大的喜乐!一位祖父在医院里呆了好一段日子之后,听见孙儿说:“爷爷,你往哪儿去了?我们好想你!”像这样的情况会令人多么高兴!
自私自利、缺乏亲情的精神在今日这个世界是司空见惯的。因此,不是所有患病的老年人都在精神和身体上得到所需的支持,从而能够从容面对难题。加拿大一个急性病治疗中心的主管评论这种情况说:“这些老人很多都离开可爱的家来到这里,只得一床一柜。他们离去的时候,由殓葬的人抬走,只剩得一个小箱载着他们在世时的一切财物。这是个令人痛心的经历。”可是,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机构是要照顾年老亲者的家庭的惟一倚靠。
通情达理地面对未来
据一些预言家说,终有一天,人类会发明对抗衰老的医药配方,就好像其他健康难题在今日受到控制一般。但不完美的人所作的这种梦想式预测,能够为一生不过‘七八十岁’的人提供真正持久的希望吗?——诗篇90:10。
可是,成千上万的老年人在上帝的话语圣经里寻得长生不老的希望。现在他们信赖“亘古常在者”耶和华上帝的肯确应许。(但以理书7:9,13)一个应许是,老年人的肉“要比孩童的肉更嫩”,他就“返老还童”。(约伯记33:25)甚至在死亡中沉睡的人也能够在上帝公义的新世界里活过来。不久,上帝公义的新世界就要取代目前令人不满的事物制度。(使徒行传24:15;彼得后书3:13)亚伯拉罕和约伯就为了这个稳确的希望而得以“年纪老迈,日子满足”而死。
的确,今日人怀着这项令人心满意足的价值标准而活,就好像为未来积蓄财富一般。此外,老年人如果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又有适当的活动,就能活得惬意。最重要的是,与应许使人从衰老、死亡获得舒解的一位保持亲密的关系,无疑能够使人通情达理地面对垂老之年。不错,蒙上帝喜悦的人“年老的时候仍要结果子”。——诗篇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