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4 7/22 7-11页
  • ‘新道德’罔顾礼貌?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新道德’罔顾礼貌?
  • 警醒!1994年
  • 相似资料
  • 表现基督徒的礼貌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1年
  • 在一个没有礼貌的世界里养成基督徒的礼貌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89年
  • “行事为人要与福音相称”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89年
  • 我为什么应该有良好的礼貌?
    警醒!1985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4年
《警》94 7/22 7-11页

‘新道德’罔顾礼貌?

‘祸哉!那些称恶为善,以暗为光,以苦为甜的人。’——以赛亚书5:20。

礼貌和道德在20世纪经历全面的变革。在两场世界大战后的数十年间,旧有的价值标准逐渐被人视为过时落伍。时移世易,加上科学和人类行为方面又不断有新理论出现,因此令许多人以为旧的价值标准已不再适用了。以往人们极之重视的礼貌,如今却被人视之为沉重的包袱,急于将其卸下。圣经的准则虽然一度受人尊崇,但也遭人摒弃,而被认为不合时宜了。在20世纪超时代的社会,人人讲求自由放纵、思想开放,在他们看来,圣经的标准就显得过分严格。

1914年是人类历史的转捩点。关于这年以及其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少历史家的著作都有详尽的评述,他们声称1914年发生了重大改变,是人类历史上真正的划时代标记。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过后,兴旺的二十年代紧接而来,人们设法要补偿他们在大战期间所失去的享乐。他们把旧的价值标准和不合时宜的道德规范置之不理,为纵情作乐找寻借口。寻欢作乐的新道德从此就获得了非正式的认可——但其实,它只不过是一种百无禁忌的态度。既然有新的道德标准登场,就自然连带促成礼貌上的改变。

关于这点,历史家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评论说:“变革所做成的另一项结果是,礼貌标准不仅与以往的不同,而且——有几年时间——简直是粗鲁不文。……在这个年头,宴会的女主人……发觉宾客进场时,不会上前与她们打招呼,离去时也没有道别;在舞会里作不速之客已成了公认的习惯,人们认为迟到赴宴就是赶上时髦,他们随处乱放燃点着的香烟,把烟灰撒在地毯上,连一点歉意也没有。旧的藩篱已拆除,新的又未成立,在这段期间他们仿似脱缰之马,为所欲为。也许有一天,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十年会有另一个更贴切的名称,就是无礼的年代。……如果这十年是无礼的年代,它也是个不愉快的年代。旧有的价值标准使人生充满意义、丰富多采,可惜随着旧制度消逝,这套价值标准也成为过去,要寻找一套替代原有的并不是易事。”

人始终找不到替代的标准,因此也未能恢复以往充满意义、丰富多采的生活。他们根本没有兴趣寻求有价值的标准。在兴旺的二十年代,那种追求兴奋刺激、百无禁忌的生活方式将原有的道德约束冲破,这正好合乎当时世人的要求。他们并没把道德完全弃置一旁,而是将其加以修改,以求有更大的宽松程度。随着时间过去,他们称之为新道德。按照这个新标准,各人可以任意而行。人人我行我素,独立自主,各行其是。

人也许认为这样做是破旧立新,但其实早在三千年前,睿智的所罗门王已经指出:“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道书1:9)甚至更早之前,在士师的时代,以色列人也享有相当大的自由,他们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听从上帝的律法:“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师记21:25)可是,大部分以色列人都表明他们不愿服从上帝的律法。有鉴于此,以色列人自食其果,千百年来国家祸患重重。今日的列国也同样遭到报应,多个世纪以来,他们一直经历苦难——然而,最严重的苦难仍在前头。

新道德有另一个更确切的名称,就是“相对主义”。《韦氏第九新大学辞典》给相对主义下的定义是:“一种认为道德伦理应该因应个人或团体而异的看法。”简言之,奉行相对主义的人主张,不管什么,只要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合乎道德了。关于这个主义,一位作家作了详细的论述,说:“长期积压在内心的相对主义终于冒出头来,成为自我至上的七十年代,最流行的哲学;甚至在八十年代的雅皮士当中,这种哲学仍然盛行不衰。在口头上,我们也许仍然赞美传统的价值标准,但在实际的行动上,只要是对自己有利的就算是正当的做法。”

新道德也包括这样的处世态度——‘如果事情对我有利,我就会表现得较合乎体统;如果不合我心意,我绝不会客气待人。虽然你也许喜欢客套一点,但在我看来,这是无谓的做法。这样做会对我的个人主义造成冲击,使我显得意志薄弱、怯懦无能。’显然,对这些人来说,这样的态度不仅令他们行事粗鲁,而且也不愿说出一些日常应有的客套话来,例如:“请、对不起、请原谅、谢谢、让我给你开门、请坐、让我替你拿这包东西”等。这些客套话,连同其他用语,仿佛柔顺的润滑剂,能使我们的人际关系保持舒畅愉快。惟我独尊的人却可能反驳说,‘我要突出自我的形象,用行动加以证明,但处处对人客气、以礼待人,就会对这个形象产生负面的影响了。’

社会学家詹姆斯·Q·威尔逊的报告认为,摩擦和犯罪行为与日俱增,成因在于这套“被人嗤笑为‘中产阶级价值观’”的标准已荡然无存了,报告继续说:“这些价值标准日渐消失——相对主义的道德则日益兴盛——看来与犯罪率上升不无关系。”无所顾忌地表现自我至上的态度大为流行,不管这样的表现多么粗鲁,多么令人反感,这种趋势跟价值标准的消失有密切关系。正如另一位社会学家贾雷德·泰勒所说:“我们的社会已从自我抑制逐渐走向自我表现,不少人认为旧一套的价值标准诸多限制,因而不屑一顾。”

实行相对主义,令人们我行我素;对于别人的指责,包括上帝的审判在内,也可以一概不理。人自以为可以判断是非善恶,就正如第一对人类一样,他们在伊甸园拒绝服从上帝的命令,自行决定是非善恶的标准。蛇欺骗了夏娃,使她以为违抗上帝的命令——吃禁果——就会带来蛇所提及的结果:“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恶。”因此,夏娃便摘下果子来吃,又给了一些亚当,亚当也吃了。(创世记3:5,6)吃禁果的决定为第一对人类带来悲惨的收场,他们的后代也遭受同一的厄运。

一位观察家在哈佛商业学院发表演说,对政客、商贾、运动员、科学家、一位诺贝尔奖金得奖人和一个教士的贪污舞弊作了详尽的总结之后,说:“我相信国家目前正面临一场我们称之为品德上的危机。传统西方文化认为,自律和美德能够阻止我们向堕落的本性屈膝,但这些品德已不复存在了。”他谈及“一些字眼,如果使用起来,听来似乎会令人有陌生的感觉,诸如勇气、道义、义务、责任、同情心,礼貌等字眼,它们已差不多变成废而不用了”。

在1960年代,大学校园爆发了不少争论。许多人声称‘根本没有上帝,上帝死了,万事皆空,超卓的价值标准并不存在,人生毫无意义,若要克服虚空,惟一的方法就是成为利己主义的英雄’。嬉皮士以此作为人生指南,为了消弭生活上的空虚感,他们‘嗅可卡因、吸食大麻、纵情自由性爱、追求内心安宁’,可惜他们始终找不到真正的内心安宁。

60年代也充满着示威抗议的行动。当时的示威抗议运动并非仅是一时狂热,这项运动已成为美国的主流文化之一,为70年代的自我至上风气开路。因此,我们踏入了社会批评家汤姆·沃尔夫所称之为的“自我年代”。这个年代渐渐过去,80年代随之而来,有些人讥讽地把80年代称为“贪婪的黄金时代”。

这一切与礼貌有什么关系呢?问题涉及先求自身利益;如果你凡事只顾自己,就不会对别人表现谦让的态度了,你若不能先顾别人,更说不着对别人表现良好礼貌了。你凡事先求自己利益,实际上就等于自我放纵,从事自我崇拜。圣经怎样描述这样的人呢?他是‘贪心的,与拜偶像的一样’,正如圣经表明“贪婪就与拜偶像一样”。(以弗所书5:5;歌罗西书3:5)这些人究竟事奉谁呢?“他们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腓立比书3:19)许多人选择过贪婪自私的生活,并认为在道德上没有什么不妥;但这种生活方式所带来的致命祸害,无疑证明耶利米书10:23的话说得不错:“耶和华啊,我晓得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脚步。”

圣经预见到人会有这样的后果,并且预先提出警告,让人知道这是“末期”的特色之一,正如提摩太后书3:1-5所载:“你要知道,世界的末期会有种种苦难。那时候,人只顾自己、贪财、自夸、狂傲、毁谤、忤逆父母、忘恩负义、不圣洁、没有亲情、残忍、散播谣言、蛮横、凶暴、恨恶良善。他们出卖师友,任意妄为,狂妄自大,爱享乐过于爱上帝。他们披着宗教的外衣,却拒绝宗教的实质。这一类的人,你们要躲避他们。”(《现译》)

我们原本是照着上帝的形象造的,但如今我们已远远偏离了这个形象。我们虽仍拥有仁爱、智慧、公平和能力这些潜在的属性,不过,这些属性已失去平衡和受到歪曲了。在上述引录的经文当中,最后一句指出,改过自新的人要采取的第一步就是:“这一类的人,你们要躲避他们。”要寻找一个新环境,一个容许你连内心感情都可以改变的环境。在这方面,多萝西·汤普森许多年前在《妇女家庭杂志》所写的至理名言的确深具教育意义。她一开始就说,如果要克服青少年犯罪问题,教导他们的时候,必需要诉诸感情而非只重智力。

“孩童的行为和态度会影响一生,所谓三岁定八十。但这些行为态度并不是由头脑,而是由感情支配的。如果他自小受到鼓励和训练,知道怎样的人才值得爱护、仰慕、崇敬、珍视及为其牺牲,他长大之后,就会成为这样的人。……在这方面,礼貌担任重要的角色,因为良好的礼貌会使人关心体贴别人。……外表行为是内心感情的反映,但外表行为对内心感情的培养也操有影响。如果我们对人表现体贴,就很难会怀有咄咄逼人的心态。良好的礼貌起初可能只是表面工夫,但很少会仍然保持表面化的。”

此外,她还指出,除少数例外,为善为恶“并不是由头脑,而是由感情支配的”,“罪犯之所以成为罪犯并不是由于‘动脉硬化’,而是由于‘心肠顽梗不化’”。她进一步强调,我们的行为泰半是由感情而非头脑控制的;我们所受的训练,我们的行为举止,即使起初是被迫的,均能够影响我们的内心感受,改变我们的心态。

可是,关于改变内在的为人,圣经所提供的准则无疑比其他一切准则更优越,因为圣经是上帝所感示的。

第一,以弗所书4:22-24:“要除掉旧品格,这品格依循你们以前的行为方式,而且按照他的种种骗人欲望受到腐化;你们倒要以那激励你们头脑的动力更新自己,并要穿上新品格,这品格是按着上帝的旨意,在真正的公义和忠贞里创造的。”(《新世》)

第二,歌罗西书3:9,10,12-14:“要剥去旧品格,以及它的种种行为,穿上新品格,这品格正借着确切的认识,按照创造它的那位的形象,不断更新。因此,你们既是蒙上帝拣选的人,圣洁蒙爱的,就要穿上怜悯的温厚感情、仁慈、思想上的卑微、温和、恒忍。如果有人对别人有抱怨的理由,就要继续互相容忍,彼此甘心宽恕。耶和华怎样甘心宽恕了你们,你们也要同样行。但除了这一切事之外,还要穿上爱,因为这是完美的团结系索。”(《新世》)

历史家威尔·杜兰特说:“我们这时代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共产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对抗,也不是欧洲与美国的对抗,甚至连东西方敌对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是否可以不理会上帝而生存。”

如果要过成功的生活,我们必须听从上帝的劝告。“我儿,不要忘记我的法则;你心要谨守我的诫命;因为他必将长久的日子,生命的年数与平安,加给你。不可使慈爱、诚实离开你,要系在你颈项上,刻在你心版上。这样,你必在上帝和世人眼前蒙恩宠,有聪明。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言3:1-6。

人类世世代代所学习的良好礼貌,包括对人表现仁慈和体贴,毕竟不是沉重的包袱。圣经对生活所提供的指引也绝非不合时宜,反而会为人类带来永远的拯救。若不是耶和华,人类根本不能继续生存,因为‘在耶和华那里有生命的源头’。——诗篇36:9。

[第11页的精选语句]

我们的行为举止,即使起初是被迫的,均能够影响我们的内心感受,改变我们的心态

[第10页的附栏]

可供效法的优雅餐桌礼仪

雪松太平鸟仪容俊秀、风度翩翩、喜爱社交,在布满浆果的灌木丛上共同欢宴。它们沿着树枝排列成行,一起享用浆果,但一点都不贪吃。它们把浆果衔在喙里,一只传一只,直至最后一只优雅地把浆果吃下为止。它们永不会忘记自己的“孩子”,它们勤恳地将食物带回家,把浆果一个接一个的放进“孩子”的喙里,直至它们都吃饱为止。

[鸣谢]

H. Armstrong Roberts

[第8页的图片]

有些人说:“要丢弃圣经和道德标准”

[第9页的图片]

“上帝死了。”

“人生毫无意义!”

“吸食大麻、嗅可卡因”

[第7页的图片鸣谢]

Left: Life; Right: Grandville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