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怎能做出这样的事来?
人们怎样为奴隶买卖一事辩解呢?历史家纷纷指出,在18世纪以前,几乎没有人怀疑奴隶制度是否合乎道义。《黑奴制度兴衰史》一书评论说:“哥伦布无意中踏足西印度群岛时,个别的教士曾暗示对强迫别人干苦工一事感到有些不安,不过教会及其认可的著作却没有向打算移居当地的人指出,这样做是有违道德的。……奴隶制度与整个欧洲社会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但从来没有迹象显示,这样的制度应受到指责。”
由于大西洋彼岸的买卖进行得如火如荼,许多教士竟运用宗教论点来支持奴隶制度。《美洲奴隶制度》一书说:“[在美洲],基督新教的牧师带头为奴隶制度申辩。……以下的简单概念可能是最普遍而又最有效的宗教论点:奴隶制度是上帝的安排,让异教徒得以认识基督教的益处。”
可是,奴隶却经常遭受残忍恶毒的对待,因此用所谓向人提供“基督教的益处”作为借口,这实在是说不过去的。殖民地的奴隶主、欧洲的作家和哲学家于是断言,黑人与白人是迥然不同的。《牙买加历史》一书的作者爱德华·朗是种植场主,他评论说:“我们只要考虑一下这些人的本性,然后看看他们与其余人类的差异,我们岂不应当断定他们是属于另一类吗?”马提尼克岛一位总督把这种想法所导致的后果表达出来:“我不得不坚信,人应该把黑人当作野兽看待。”
最后,大西洋彼岸的奴隶买卖终止了,部分原因在于人们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加上提倡人道精神的组织又不断为奴隶请命。非洲黑人自始至终都抗拒被卖为奴;到18世纪末叶,叛乱频生。奴隶主发觉自己的处境岌岌可危,因此忧虑不已。此外,他们还分析,在有必要时雇请工人可能比蓄养奴隶更为合算。
与此同时,鉴于道德、宗教和人道理由,在欧洲和美洲,越来越多人支持把奴隶制度废除。反奴隶制度运动的声势日益浩大。从1807年起,许多国家都纷纷立法禁止奴隶买卖;尽管这样,奴隶制度的影响始终历久不散。
《非洲人:三重产业》这部电视片集道出非洲儿女的辛酸:“奴隶买卖尚未开始,我们早已在……非洲居住。外族人抵达之后,就把我们一些同胞掳走。今天,我们各散东西,我们的后代遍及全球。”在南北美洲、加勒比海诸岛和欧洲,原籍非洲的居民数以百万计,这就是奴隶买卖所导致的后果。
关于大西洋彼岸的奴隶买卖,谁应当承担罪责,人们仍然争辩不休。非洲历史专家巴兹尔·戴维森在《非洲黑奴买卖》一书写道:“非洲和欧洲都难辞其咎。”
“愿你的国降临”
有一点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这与人为统治有关。智者写道:“我又看见日光之下所发生一切欺压的事:受欺压的流泪,却无人安慰他们;欺压他们的,手里握着权柄。”——传道书4:1,《新译》。
在非洲的奴隶买卖开始之前,这些话早已写成,但可悲的是,如今听起来仍然是那么真实。时至今天,受欺压的和压迫者仍然随处可见,有些国家地区依旧保留着奴隶制度。基督徒深知,通过上帝的王国政府,耶和华很快就会‘救援向他呼求的穷人,帮助贫苦无助的人’。(诗篇72:12,《现译》)鉴于这种种理由,他们继续向上帝祈求:“愿你的国降临。”——马太福音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