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6 3/8 6-8页
  • 失业——原因何在?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失业——原因何在?
  • 警醒!1996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难题成因
  • 社会祸患
  • 解决有望?
  • 失业之患
    警醒!1996年
  • 失业?——如何应付
    警醒!1976
  • 失业仍然是个世界难题
    警醒!1985年
  • 求职难——你可以怎么办?
    警醒!1976
查看更多
警醒!1996年
《警》96 3/8 6-8页

失业——原因何在?

在多个国家,许多人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辛勤干活,长时间的体力劳动把他们弄得精疲力竭。有些人甚至要做危险工作,所挣得的工资却不过是区区之数。几年前,在其他国家地区,不少人仍然相信,他们一旦受雇在大商号工作,又或者在政府机关任职,就可以高枕无忧,直到退休为止。时至今天,大企业再也不能为雇员提供理想待遇;不管什么职级,谁也不能保障自己不会被辞退。为什么呢?

难题成因

不论有学位与否,盈千累万的青少年一踏出校门,就发觉毕业等于失业。举例说,意大利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失业者是年轻人,年龄介乎15岁至24岁不等。受雇阶级力求保存饭碗,他们的平均年龄也不断上升。有鉴于此,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如果想打入劳动市场,就变得越发困难了。投身社会的妇女日益增多,甚至在她们当中,失业率也相当高。因此,一批接一批的劳动新手不得不竭力奋斗,务求在这个人浮于事的社会寻找立足之地。

自从工业机械问世以来,种种的技术革新引致劳动力变得过剩。由于轮班时间长,工作又劳累不堪,工人希望机械操作会减轻工作负担,甚或废除轮班制度。自动操作不但能够促进生产力、减少工伤事故,同时也降低劳工需求。因自动化而变成冗员的工人若不学习新技能,就要冒长期失业的危险了。

时下商品充斥市场,剩余货物堆积如山;有些人因此认为,经济增长已到了极限。此外,失业人数日益增多,商品销路也相应下降。市面商品因供过于求而滞销。企业家先前兴建了大型工厂,以期提高生产效率;现今经营大型工厂已不再合算,企业家要不是把工厂关闭,就是将其改作其他用途。劳动阶级就这样沦为牺牲品,被迫失业。在经济衰退期间,人力的需求减少了。即使经济复苏,工人也难望重操故业,被裁减的职位大都不再复设。很明显,失业是由很多因素促成的。

社会祸患

既然人人都有可能砸饭碗,失业其实是社会的一大祸患。有些国家提供各种不同的应变方法,使受雇阶级免受失业之苦,例如削减工资并缩短每周的工作时间。不过,其他人如果想找工作的话,获聘的机会就越发显得渺茫了。

不论受雇者还是失业者,双方都因为就业问题,不时提出抗议,频密程度日益加剧。失业者呼吁当局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受雇阶级则力求保障,以防失去现有的职位。双方目标并不总是一致的。意大利《全景》周刊报道,“雇主往往要求下属超时工作,失业者始终被迫赋闲在家。长此下去,社会可能会分裂为两派,……一方是超时工作者,另一方是被淘汰的求职人士。失业者很想找饭碗,成功与否差不多完全取决于别人的善意。”论到欧洲的经济增长,专家指出受惠的主要是受雇阶级,而不是失业者。

此外,失业也跟本地经济状况有关。在某些国家,例如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失业情况往往因地区而异,各地需要大不相同。工人是否愿意学习新技能,前往其他地区寻找工作,甚或移居国外呢?失业者能不能另谋生计,这些都是关键因素。

解决有望?

大多数人都寄望经济好转。有些人却表示怀疑,认为在2000年之前,经济难望有起色。在其他人看来,经济已渐入佳境,只不过增长缓慢而已。意大利的失业率近期下降,由此可见,经济确实好转了。经济复苏并不一定指失业人数会减少。正因为经济增长不大,各行各业宁可善用现有的人力资源,也不愿增添人手。换句话说,“经济好转了,不过就业机会还是没有大幅增加。”此外,失业人数的增长率,往往比提供就业机会的增长速度来得要快。

今天,国家经济日趋全球化。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开创广袤的越境贸易区,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协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也许能够促进世界经济复苏。这种趋势诱使商业集团转移阵地,在工资低廉的地区经营业务,工业国的人民因而丧失就业机会。粗茶淡饭的劳工则眼巴巴看着微薄的薪酬入不敷出。难怪在多个国家,群众愤然上街示威,反对国家签订越境贸易协议,有些示威者还诉诸暴力。这种形势绝不是偶然的巧合。

专家各自提出不同的方案,以求抑制失业浪潮。视乎提案者是谁——是经济学家、政治家,还是劳动阶级,不少对策都是互相抵触的。有些人提议政府减税,借此鼓励工商界增加员工。另一些人建议政府插手干预,提供巨额援助。其他人则提议,重新分配工作,缩减工作时间。有些大商号早已采取这样的措施。在上个世纪,工业国无不按部就班,减少每周的工作时间;不过,失业人数还是没有下降。经济学家雷纳托·布鲁内塔坚称,“所有政策都是成本大而效益少,始终无济于事。”

《快报》周刊得出以下的结论,“我们不该自欺欺人,要解决失业问题谈何容易呢。”问题真的非常棘手吗?失业问题有没有解决方法?

[第8页的附栏]

由来已久的问题

失业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多个世纪以来,劳动阶级间中也会被迫失业。以往大型建筑计划一旦竣工,成千上万的工人就会失去饭碗,直至另谋生计为止。在这段期间,他们至少可以说生活是朝不保夕的。

在中世纪,“现代的失业问题虽然尚未出现”,但不是人人都安居乐业的。(《古今失业境况》)在那个年代,世人无不认为,谁不工作,谁就是饭桶、无赖。约翰·伯内特解释说,迟至19世纪,英国有不少分析家“依然认为,失业者大都是无家可归的‘流氓’、露宿街头的流浪汉”。——《游手好闲》。

直到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公众才意识到失业是社会问题。”政府纷纷成立特别委员会,专责研究失业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法。1895年,英国下议院成立了特别委员会,负责调查“失业苦况”。失业已成了社会祸患。

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人饱受失业之苦,公众就这方面的社会意识大大提高了。在大战期间,列国疯狂地制造武器,差不多人人都有就业机会。可是,到192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面临经济衰退,形势每况愈下,结果世界从1929年起就经历大萧条,工业国无不遭受严重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许多国家,经济再度蓬勃发展,失业人数下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今日的失业问题可以追溯至1960年代中期。”1970年代,世界出现石油危机,各行各业不得不大幅裁员。电脑资讯发展一日千里,许多工人因而成了冗员。劳动市场一再遭受沉重打击。世人一度认为,白领阶级和管理阶层生活安稳;如今失业率持续上升,连铁饭碗也打破了。

[第7页的图片]

要求增加就业机会并不能解决失业问题

[鸣谢]

Reuters/Bettmann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