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寂寞的飞鸟
《儆醒!》杂志驻巴西通讯员报道
如果你以为花点猫头鹰和白头海雕正面临灭种之祸,你一定是未曾听过金刚鹦鹉的故事了。这头巴西飞鸟为“濒临绝种”一词写下了崭新的意义。可是,若要讲述这头世上最寂寞的飞鸟的整个故事,就要由17世纪说起了。
当时,一位荷兰人乔治·马克·格雷移居到巴西,他首次记录到这种飞鸟的存在和样貌。不久之后,当地的居民便将它称为小蓝鹦鹉(ararinha azul)。这个名字虽然平凡,却十分适切。因为它是蓝色的,略带少许灰色;身长55厘米,包括35厘米长的尾巴在内。这也是巴西最细小的蓝鹦鹉。
生物学家卡洛·山下是巴西一流的鹦鹉学家,他回忆说:“后来在1819年,科学家给这种飞鸟起了个学名:Cyanopsitta spixii。”Cyano的意思是“蓝色”,而psitta则是指“鹦鹉”。spixii又如何?生物学家解释,这个附加的名字是拜德国生物学家约翰·巴普蒂斯特·斯皮思所赐。他是首位在这种飞鸟的聚居地——位于巴西东北部两岸种满树木的溪河附近——研究这种飞鸟的人。
倒数开始
诚然,金刚鹦鹉的数目一向不多。即使在斯皮思的日子,数目也只有180只。但自此之后,它们的处境更日渐坎坷。移居者摧毁了大量的树林,而这些林木乃是1970年代中期许多雀鸟的栖身之所。结果存留下来的金刚鹦鹉尚不及60头。虽然情况已大大不妙,但还是倒数的开始而已。
移居者虽然在当地定居了三个世纪之久,仍不致灭绝整个金刚鹦鹉的家族;但捕猎者只需数年时间已几乎将它们一举歼灭。直至1984年,60头鹦鹉当中,只有4头幸免于难。但这时,养鸟家不惜花费每头高达5万美元的代价来收购这几头“绝无仅有”的飞鸟。难怪到1989年5月,《动物王国》杂志报道,研究人员看见这些鹦鹉逍遥地在空中飞翔,已是一年前的事了。几个月后,据报捕猎者已捕获所有剩下来的鹦鹉。《动物王国》杂志嗟叹,金刚鹦鹉已被“一网打尽”了。
劫后余生
生物学家几乎已将金刚鹦鹉列为绝种的动物。可是,有些住在以往鹦鹉聚居地附近的人表示他们曾见过一头小蓝鹦鹉。后来有越来越多人都表示目睹过它的出现。是否还有一头劫后余生的金刚鹦鹉呢?1990年,五位研究员于是带备露营用具、望远镜和记事簿等,一起前往金刚鹦鹉出没的地区去探个究竟。
研究员在该区探索了两个月,依然一无所得。然而,最后他们却发现了一群绿色的伊林加鹦鹉(papagaios maracanãs)。但却留意到这群飞鸟有点不寻常之处。其中一头是与别不同的,体型较大,而且是蓝色的。它便是绝无仅有的一头野生金刚鹦鹉了!他们观察了这头本性合群的飞鸟一个星期,发现它为要觅偶和排解寂寞,于是终日尾随着一群伊林加鹦鹉。而这群绿色飞鸟也不介意让这位苦苦痴缠的蓝色家伙成为它们的友伴。但缔结良缘又如何?当然,伊林加鹦鹉虽然胸襟广阔,但它们的雅量毕竟是有限的。
伊林加鹦鹉既不领盛情,金刚鹦鹉惟有在每天日落时分便离它们而去,飞返自己过往多年跟爱侣相宿相栖的树林里去。这已是1988年以前的事了,当年捕猎者夺去了它的终生爱侣,并卖了给人饲养。这头长着一身蓝色羽毛,高卧在秃枝上的小家伙自此便孤苦伶仃。除非有奇迹发生,有人替它找着一个伴侣,否则它虽是最后一头懂得野外生存之道的金刚鹦鹉,迟早也会遭遇渡渡鸟的同一命运。生物学家既知道这个事实,于是便在1991年着手进行一项金刚鹦鹉计划。目的何在?为了要保护仅存的雄性鹦鹉、替它找个伴侣、使两者交配,并希望它们产生下一代。计划成功吗?
计划已有若干进展。巴西邮政署以地球上这头有最大绝种威胁的飞鸟为题发行了一款邮票,借此希望唤起大众人士注意到它的命运。与此同时,生物学家也成功地将巴希亚北部,近鹦鹉聚居地的库拉萨城的8000名居民团结起来,支持保护绝无仅有的金刚鹦鹉。由于城中的居民齐起捍卫绰号称为“他们的”塞韦里诺的鹦鹉,所以捕猎者如果猎获这头飞鸟,他自己便有当场被捕之虞。这项策略证明相当成功。塞韦里诺至今仍可以四处翱翔。另一个障碍后来也被克服过来。由于巴西现时有六个人正在饲养这种飞鸟,因此他们必需说服其中一位放弃他所拥有的雌性鹦鹉。(请参看附框。)结果有一位鸟主答应这样行。1994年8月,一头尚在巢中待哺期间被捕猎者夺去的雌性鹦鹉被空运到库拉萨,最终放回到原本的大自然聚居地去。
回复健康,鸟伴重逢
这头雌鹦鹉被安置在一个巨大的鸟舍里,就在雄鹦鹉栖息的地方附近,并给它喂饲一些野生鹦鹉常吃的食物。为了装备它重过大自然的生活,管理员训练它戒除给人饲养时吃向日葵籽的习惯,并代之以松籽和一些当地野生的有刺果实。它的胃口果然适应得很好。
每日的操练是计划的另一部分。他们的确有理由要这样行。因为要期望一头在笼里长大的飞鸟日复一日地追随自己的伴侣飞行50公里,就等于要一个饱食终日的人参加马拉松赛跑一般。所以为要增强它的肌肉,负责照管这头飞鸟的生物学家便要尽量鼓励它在鸟舍内飞行。
塞韦里诺很快便发现鸟舍。它一看见雌鹦鹉,便高声呼喊,并且飞到距离鸟舍30米的地方。一位有分参与这项计划的生物学家马科斯·达里指出,“雌鹦鹉”一看见这位雄性访客,就“表现得十分兴奋”。他说:“它的兴奋反应使我们充满希望。”
身兼教师和父亲之职……
大日子终于来到,鸟舍的门打开了。雌鹦鹉在犹豫了半个小时之后,便飞出鸟舍之外,停在一株离鸟舍300米的树上。但塞韦里诺究竟身在何处?原来它正在30公里之外的地方,再次跟着那群伊林加鹦鹉。它为何舍雌鹦鹉而去?其实它已守候了多个月。但既然交配的季节已到,而它的对象却仍身在鸟舍中,达里打趣的说,它可能认为,“一鸟在笼,不如两鸟在林”。而这次塞韦里诺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获得酬报。它终于打动了一头雌性伊林加鹦鹉的芳心,接受它成为自己的爱侣。
可是,交配季节过后,生物学家期望塞韦里诺会终止这段恋情,回到自己栖息的地方去,找着那头已经释放出来的雌鹦鹉,并且共缔良缘。然后,它便肩负起一个双重的角色——教师和父亲。既然它是世上惟一懂得野外生存之道的金刚鹦鹉,它必须教导自己的爱侣怎样觅食和搭窝,以及怎样在巴西一个最荒芜的地方生存。
……也写下历史的一页
交配季节又到了,参与金刚鹦鹉计划的生物学家都希望塞韦里诺会放弃追求伊林加鹦鹉的念头,专心寻找一株空心树作为它和伴侣的爱巢。如果一切顺利,母鹦鹉会下两只蛋;几个月后,塞韦里诺便可以教它的爱侣和两只小鹦鹉学习生存之道。生物学家可以如愿以偿吗?
生物学家山下说:“这需要过一段时间才有分晓。但这个计划是惟一可以避免野生金刚鹦鹉成为历史上又一绝种生物。”如今就全赖塞韦里诺把握机会,为历史写下新的一页。如果成功的话,热爱大自然的人和伊林加鹦鹉也大可以松一口气了。
[第24页的附栏]
受人饲养的飞鸟
据估计,约有30头金刚鹦鹉正在被人饲养。一位住在菲律宾的养鸟专家饲养了超过12头这类巴西飞鸟,它们仍然留在这个亚洲国家里。其余被饲养的金刚鹦鹉分布在巴西、西班牙和瑞士。可是这些由人饲养的鹦鹉都缺乏塞韦里诺所独有的本领:野外求生的本领。
[第25页的图片]
保留在邮票上,聊胜于无
[鸣谢]
Empresa Brasileira de Correios e Telégraf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