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行囊到处流浪”
《儆醒!》杂志驻澳洲通讯员报道
“背着行囊到处流浪”(Waltzing Matilda)是一首举世闻名的澳洲歌曲。1895年4月6日,这首歌首次公开演奏;去年在庆祝演奏一百周年期间,这首歌突然在世界各地流行起来。
一首曲调简单、词句有点儿晦涩的叙事诗歌,竟然风靡澳洲全国,还在许多国家掀起一股热潮。怎么可能呢?关于这首民谣的真正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是,大多数人都同意,A.B.(班乔)佩特森就是诗歌的原作者。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他的诗集成了澳洲的畅销书。
“背着行囊到处流浪”有不同的版本,措辞可能各有出入,但故事主题却是清楚明显的,主人翁是个带着包袱漂泊的流浪汉。诗歌叙述一名流浪汉,在澳洲内陆一条称为死河的支流旁边扎营。他燃起火堆,用铁皮罐煮茶,这时候一只肥壮的绵羊下到河边喝水。流浪汉于是捉住绵羊,把它宰掉,然后装进粮食袋里。他刚把食物收藏好,拥有死河一带土地的牧场主就策马前来。(牧场主是占用公地的农民。他们在政府公地上定居,以期取得对该地的所有权。他们后来获准把广袤的占用土地登记在自己名下。)牧场主并不是单人匹马,而是在三名骑警陪同下前来的。流浪汉可倒霉了,他给牧场主控告偷羊。他一想起自己可能要锒铛入狱,甚或面对更严厉的惩罚,就一跃而起,跳进死河,给河水淹死了。
这个不大可能发生的故事竟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原因到底是什么?《班乔·佩特森诗歌精选》一书是雷克斯·纽厄尔撰写的,布鲁斯·埃尔德在这本书的序言阐述了个中原因。在埃尔德看来,这首民谣道破了澳洲人的心声,体现了他们所向往的生活:“这个故事并不是单单讲述流浪汉偷羊,而是寓意深长的。流浪汉把我们的感受表达出来:既不喜欢给人威吓,也讨厌掌权者恃强欺弱的嘴脸。澳洲人对流浪汉的遭遇感同身受,面对小官僚的威吓,他们只能一笑置之。……宁可跳河自尽,也不愿受恶霸欺凌。”但不管原因是什么,“背着行囊到处流浪”的确深受大众欢迎,这首民谣成了澳洲的民族象征逾100年之久。
“背着行囊到处流浪”有什么寓意?
这首歌共有四段短诗节。每段诗节之后都有叠句,以下就是叠句的头两行诗:
背着行囊,到处流浪
齐来跟我一起浪迹江湖
唱完这两行诗之后,再重唱前两行诗,歌词复述前部分的内容。这首民谣的名称就是取自叠句部分的歌词。
究竟是怎样的“行囊”?“到处流浪”的人又是谁?这些问题仍没有肯确答案,至今依然引起争议。有些研究人员所作的简单解释看来最为恰当。一位作家说:“浪迹江湖的生活把佩特森……迷住了。流浪汉把所有财物一并放在包袱里,然后把包袱卷起扎好,挂在肩上,从一个农场走到另一个。佩特森很喜欢这些流浪汉所用的俗语。携带包袱又叫做‘扛起背包’、‘肩挑担子’、‘遭受诅咒’、‘背着行囊’等。”
在《“背着行囊到处流浪”的故事》一书里,悉尼·梅尔给了以下的简洁定义:“流浪汉把衣服和私人财物卷得结结实实,接着摊开毯子,把衣物包扎成一卷,然后用绳子结缚毯子的两端。他把包袱挂在脖子上,包袱两端沿着脖子旁边下垂,手臂通常紧紧握着包袱的一端。”
“行囊”一曲享誉国际
悉尼·梅尔推断,“背着行囊到处流浪”一曲所以在国外大为流行,是因为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澳洲部队乘船到外地执行任务所致。他举出以下例子:“1941年,在特拉维夫,一有澳洲人经过咖啡馆的入口,咖啡馆的管弦乐队就会演奏这首民谣;第九分队收复巴比迪亚后,舰队一面驶进海港,一面唱着这首民谣;早在1917年,正当一艘澳洲军舰准备加入英国舰队,旗舰乐队就演奏了‘背着行囊到处流浪’以示欢迎;澳洲人向海外听众广播节目之前,都会播放这首民谣的主旋律作为引子。”这首民谣在不同的盛典中曾多次演奏过,其中一个场合就是在英女皇伊利莎白二世加冕之前的一周,当时澳洲的加冕典礼代表队就演奏了这首名曲,他们正在伦敦白金汉宫参加庆祝游行。
我们也可以从一则有趣的新闻报道看出,各界人士无不喜爱“背着行囊到处流浪”这首民谣。这则新闻述说:“一天晚上,[澳洲总理]孟席斯跟[英国首相]邱吉尔和法国领袖戴高乐将军在契克斯别墅进餐后,他们转往其他房间去。邱爵士一示意,‘背着行囊到处流浪’的唱片就随即播放。邱爵士跟着曲子尽情歌唱,甚至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他突然停下来对戴高乐将军说:‘这无疑是世上其中一首最优美的歌曲。’”
在《背着行囊到处流浪——故事传奇》一书里,作者理查德·马戈分进一步证明,“行囊”这首歌的确广受欢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论澳洲[士兵]往哪儿去,死河之歌都伴随他们而行,从世界一边走到另一边。这首歌很容易使人想起家乡,一听就知道是澳洲民谣了。”此外,马戈分还引述电影监制克雷默尔的话。克雷默尔选用“背着行囊到处流浪”作为《在海滨浪荡》这部电影的主题音乐。克雷默尔说:“这首歌的作用可不少,既可以当做民歌、进行曲或叙事诗歌演奏,又可以用其他音乐形式演奏。我们为《在海滨浪荡》这部电影配乐的时候,用了十多种不同的方式演奏这首民谣。我选用‘背着行囊到处流浪’作为电影配乐主旋律的念头,可算是一时有感而发的。”
这首民谣想传达什么信息?
有些人认为,班乔·佩特森在向念这首诗、唱这首歌的人凭歌寄意。举例说,关于这首歌所寄的含意,威廉·鲍尔在美国《耶鲁评论》一篇文章里,表达了一些发人深省的见解。当然,并不是人人都同意他的观点;可是,简单分析过“背着行囊到处流浪”这首民谣后,鲍尔得出的结论是恰当的。他评论说:
“一向以来,澳洲人不但要跟大自然的力量搏斗,还要竭力应付人性的种种缺点。……‘背着行囊到处流浪’把这样的紧张情绪宣泄出来。这首民谣描述两个对头人,他们分属贫富两端,一个是财雄势大的牧场主,另一个是身无分文的流浪汉。既然双方势力悬殊,大多数人都会声称,牧场主是应该获胜的。澳洲的经济发展多半有赖牧场主的畜牧本领。他勤奋工作、尽责可靠、英勇无惧。这些特质都是开拓者必备的,牧场主要是缺少上述任何一种特质,很快就会被人淘汰。……流浪汉也同样是人。……他也是社会一分子。很少流浪汉能够跻身牧场主之列,他们成为农民、牧场帮工、技工、城市工人的反占多数;这些流浪汉虽然未能出人头地,生活却不愁温饱。至于其他流浪汉,他们终其余生都居无定所,颠沛流离,以致死无葬地,不得不露尸内陆荒野。在旧社会制度的荫庇下,牧场主必定打垮流浪汉,但流浪汉毕竟也是人,他们的人权是不容忽视的。”
这首简单的内陆民谣自从问世以来,至今已流行了100多年。班乔·佩特森一点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诗歌配上音乐后,竟然成了澳洲家喻户晓的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