妨碍沟通的壁垒
罗伯特是守望台社的海外传道员,现时在西非塞拉利昂居住。他到达那儿不久,有一天他在街上漫步,留意到当地的儿童在反复喊叫:“白人啊!白人啊!”由于自己是美籍黑人,罗伯特于是环顾四周,看看白人是谁,却见不到其他人迹。他后来恍然大悟,儿童所喊叫的“白人”原来是指他本人!
儿童的喊叫并无恶意。他们只不过是表达自己的观感罢了,因为他们看出罗伯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为了说明彼此的差别,这些儿童只想到把罗伯特称为白人。
文化背景怎样影响我们的为人
按广义解释,文化就是“一套共同的想法……某一生活方式固有的习俗、信念和知识”。通过直接传授,我们学到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不过,我们在无意间也不断受其他文化所薰陶。一名研究人员说:“[孩子]自出娘胎,就以本土风俗作为楷模,模铸自己的生活习惯、言谈举止。孩子懂得说话的时候,社会文化对他的思想行为已操有深远的影响。到他长大成人,投身社会,一切早已习惯成自然。他的行为举止、思想信念完全受本土文化所支配;连社会大众认为不可能的事,他也一一认同。”
在生活的不同层面上,我们要是有文化修养,日子就会好过得多。在童年,我们很快就学会怎样取悦父母。知道社会公认的准则可帮助我们作决定,也指导我们怎样行事为人、穿着得体、待人接物。
当然,个人的特性和特质并不是单单取决于文化背景的。各民族都有本身的差异。遗传因子、人生经验,连同许多其他因素都一一支配我们的为人。不过,每当我们观察周遭世界,文化习俗就像透镜一样,影响我们的视觉。
举例说,本土文化不但规定我们说什么语言,还限定语言的表达方式。在中东某些地区,人民认为口才很重要,人要是能言善辩,又善于运用隐喻,懂得把思想重点反复阐明出来,就会备受赏识。远东某些民族却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寡言少语是上策。日本一句谚语正好把这样的观点反映出来:“祸从口出。”
我们的时间观念也深受社会习俗影响。在瑞士,你赴约要是迟到十分钟,对方就会期望你表示歉意。在其他国家,你即使迟到一两小时,对方也不会要求你道歉。
本土文化也把不同的价值观灌输给我们。假如有人说:“你胖了很多。你真的发福了!”试想想你会有怎样的感受。非洲社会认为长得高大健壮是福气,你如果从小就受这样的思想薰陶,听到上述评论,你可能会欣喜不已。可是,你如果在西方社会长大,由于人人都讲求身材苗条,以上的直率话就可能会叫你难受。
‘始终都是我们的方式好!’
由于文化背景各异,不同的族裔往往很难相互沟通,原因在于人人多少都会武断地认为,我国文化始终比别国的优越。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的信念、价值观、传统、服装式样、审美眼光是正当得体的,比任何选择更胜一筹。此外,我们也往往根据本土的价值标准来判断其他民族。这样的想法称为民族优越感。《新大英百科全书》评论说:“民族优越感……可说弥漫全球。世界上几乎所有文化族群都认为,比起其他民族,连关系密切的邻邦也无例外,自己的生活方式始终优越得多。”
两百年前,英格兰一个乡绅直言不讳地说:“依我看来,外国人通通都是傻瓜。”这句话摘自一部名言词典。该词典的编者写道:“[这句话]谅必是普天下人人的感受,从来没有任何言词能像这句话一样到处流通。”
不容异己的事例俯拾即是。以下的引语虽然出自1930年代德国一个小说家的手笔,世人却常常以为,这是纳粹德国元帅戈林的名句:“一听到‘民族文化’这个短语,我就会伸手拔枪。”
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可引起种族歧视,继而爆发种族对抗,彼此拼个死活。理查德·戈德斯通是国际刑事法庭的检察官。这个法庭正审查卢旺达和前南斯拉夫的战争罪行。论到两国所爆发的内战,戈德斯通说:“这样的野蛮行为其实到处都可以发生。且看两个不同的国家[卢旺达和前南斯拉夫],彼此的文化习俗、历史传统尽管迥然有别,却犯下类似的罪行:邻邦自相残杀。归根究底,这样的战斗所以爆发,是因为种族歧视、宗教偏见逐步升级,结果激化成为残酷的暴行。受歧视的族群惨遭诬蔑,攻击者要不是谴责对方‘丧失人性’,就是讹称他们‘有恶魔附体’。久而久之,这种观念就会在平民百姓心中扎根。面对仇族,他们就有如脱缰之马,不再受道德规范约束,结果极尽残暴之能事。”
开阔胸怀
我们选择为友的人通常都是志趣相投、观点一致的,大家都怀有共同的价值标准。我们信任自己的朋友,也了解他们的为人。跟好友交往,我们会显得从容自在。我们要是认为某人行为古怪,我们的朋友很可能都会心有同感,因为他们也持同样的偏见。
我们跟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相互沟通,究竟可得到什么裨益呢?首先,互相交流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异族人士的想法和做事方式。来自西非的孔勒说:“在非洲,很多儿童从小就受到教导,进餐时间不宜谈话。可是,在某些欧洲国家,进餐期间人人都有说有笑。欧洲人一旦跟非洲人共膳,到底会有什么事发生?欧洲人会猜想,进膳的时候,非洲人为什么一声不吭,恍似入神思索一般。反过来,非洲人却感到奇怪,欧洲人竟像鸟儿一样唧唧喳喳!”很明显,碰上这样的情况,双方如果互相体谅,了解一下对方的文化背景,就可以把社会的种种偏见消除了。
我们只要跟其他民族往来,就可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也可以加深自己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一位人类学家写道:“在海底居住的生物,不会刻意察觉到四周是水汪汪的。除非意外事故把它带到水面去,让它接触外面空间,它就不会意识到水的存在。……人要全面认识自己的社会文化……就非抛开主观意识不可。这样做又谈何容易,几乎从来没有人可以办到。”不过,我们如果跟其他民族交往,就像在海底居住的生物一样,既可以接触外面空间,也可以加深自己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关于这点,作家托马斯·阿伯克龙比说得不错:“从没有深刻体味过外族文化精妙之处的人,也就永难察觉自己原来一直深受本土文化所羁绊。”
简单说来,我们如果开阔胸怀,赏识其他文化的特色,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不但这样,我们还可以深入了解自己和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传统、民族优越感虽然有可能妨碍相互沟通,但这种情况并不是必然的。妨碍沟通的壁垒是可以逾越的。
[第6页的精选语句]
“世界上几乎所有文化族群都认为,比起其他民族,连关系密切的邻邦也无例外,自己的生活方式始终优越得多。”《新大英百科全书》
[第7页的图片]
我们可以学会欣赏其他文化的优点
[第6页的图片鸣谢]
Globe: Mountain High Maps® Copyright © 1995 Digital Wisdom,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