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结束——前景一片光明?
《儆醒!》杂志驻德国通讯员报道
1987至1990年期间,亚美尼亚、中国、厄瓜多尔、伊朗、菲律宾和美国有部分地区发生里克特制6.9级或以上的地震,导致大约7万人丧生,几万人受伤,数以十万计的人无家可归。地震造成的财物损失总达数十亿美元之巨。
然而,在同一段时期内,另一场地震摇撼世界,受影响的人数远较众多,造成的损害远较严重。这是一场政治上的‘地震’,它结束了一个时代,同时改变了千百万人的未来。
这宗万众瞩目的事件是怎样促成的呢?它产生了怎样的反响?
开放与改革
1985年3月11日,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被提名为苏联共产党的总书记。苏联人民和大部分的世事观察家都认为,在他的任期内,政治方面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阿尔卡季·舍甫琴柯是苏联外交部长的前政治顾问,他曾有五年的时间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职位。戈尔巴乔夫就职后不及一年,舍甫琴柯就作出一项很有见地的评论,他写道:“苏联正走到十字路口。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非常迫切,这些问题如果在短期内不能缓和的话,苏联的经济制度就难免会进一步恶化,以长远来说,甚至会有崩溃之虞。……戈尔巴乔夫确实引进了一种新作风,……可是,他的管理能不能为苏联带来一个新时代则要拭目以待。……他所面对的问题差不多是无法解决的。”
早在1971年,戈尔巴乔夫曾谈到一种新政策,后来,他的职位赋予他足够的政治影响力,把这项政策引进到苏联社会里。这项政策称为格拉斯诺斯特,意思是“开放”,它显示到政府会增加苏联各种问题的透明度。这促进一个更为开放的社会,苏联人民和新闻界也能享有较大的言论自由。结果,开放政策容许公众对政府和政府某些行动作出批评。
戈尔巴乔夫常用的另一个语词就是佩雷斯特莱卡,意思是“改革”。在一篇1982年刊出的散文中,他谈到农业方面“有需要作出适当的心理改革”。
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的领导人以后,他看出经济管理也必须改革。他知道要改革经济架构并不容易,甚或是一件不可能的事,除非政治方面也同时改革。
虽然戈尔巴乔夫积极推行开放、改革政策,但这并不意味到他要打垮共产主义。相反地,《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他的目标是要发动一项由政府操纵的革命。他不是要削弱苏维埃的体系,而是要加强这个体系的功效。”
这些政策放宽了某些限制,苏联领导层的一些分子为此感到忧虑。东方集团的一些领导人也同样感到不安。很多领导人都意识到改组经济架构是必须的,可是,并非所有领导人都同意政治上的改革是必须或适当的。
虽然这样,戈尔巴乔夫却让他在东欧的各同盟国知道,他们可以自由实施自己的改革计划。与此同时,戈尔巴乔夫警告保加利亚——实际上也是警告东方集团的其余国家——虽然改革是必须的,可是,他们必须谨慎行事,以免削弱了共产党的支配角色。
摇摇欲坠
随着时间过去,苏联人民和东方集团的国家对于共产主义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例如,自1980年代初以来,匈牙利的一份新闻杂志(Heti Világgazdaság)一直猛烈抨击正统共产主义的观点,然而,该杂志却避免直接批评共产党本身。
1980年,东方集团第一个独立的工会在波兰成立,称为团结工会。然而,这个工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76年,当时一群异见分子成立了维护工人权益委员会。1981年初,团结工会的成员大约有一千万名工人。工会极力要求经济改革和自由选举,有时甚至举行罢工,争取他们的权益。波兰政府为免苏联介入,于是把工会解散,然而,工会却继续进行地下活动。工人继续罢工,要求政府认可,结果,在1989年,工会再次获得法律认可。自由选举在1989年6月举行,不少属于团结工会的候选人纷纷当选。同年8月,波兰在40多年来第一个不奉行共产主义的总理上台执政。
开放和改革政策,连同共产国家所面对的种种问题,显然正改变了整个东方集团的发展模式。
政体改革导致革命
伦敦大学的马可·麦考利写道,“1987年7月以前,看来一切都跟戈尔巴乔夫的心意一致。”甚至到了1988年6月,莫斯科召开第19届共产党会议,据报戈尔巴乔夫在党大会上赢得“广泛的支持,即使某些人对于戈尔巴乔夫的计划有时表现不冷不热的态度”。然而,在改组共产党和苏联政府方面,戈尔巴乔夫显然正面对不少障碍。
1988年,宪法上的修改容许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取代固有的最高苏维埃,一年后,2250人在自由选举中当选为人民代表。在这些成员中,某些分子被拣选出来,以便构成一个两院制的立法机关,每部分由271人组成。鲍里斯·叶利钦后来成为这个立法机关的显要成员。他迅速指出改革政策失败,并且提倡某些他认为是必需的改革。因此,戈尔巴乔夫虽然在1988年当上总统,其实他一直想对总统一职进行改革以便巩固总统的权力,可是,他受到的反对却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苏联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强国在裁减军备,以及缓和核子威胁方面出现大突破。每项协议都燃起世人的新希望,显示世界和平是可以实现的。事实上,作家约翰·埃尔森在1989年9月指出:“对许多时事评论员来说,80年代的尾声代表军备竞赛的结束。冷战差不多成为过去;看来世界许多地方正逐渐获致和平。”
柏林围墙竖立起来约28年后,就在1989年11月9日,仍然坚固的围墙竟然倒下而开放起来,突然间,它不再是东西方之间的象征性藩篱。东欧各国迅速先后舍弃社会主义的统治。在《黑暗英雄东欧灭亡,1987-90年》一书里,作者戴维·塞尔伯恩把这项发展描述为“历史的重大革命之一:一个民主、具有浓厚反社会主义色彩的革命。即使在将来,发起这场革命的东欧人和目击者死去了很久以后,革命产生的影响仍然会持续下去”。
这场和平的革命一旦发展至高潮,就迅速结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一个广告牌言简意赅地写道:“波兰——10年;匈牙利——10个月;东德——10周;捷克斯洛伐克——10天。充满恐慌的一周过后,罗马尼亚——10小时。”
冷战结束
作家塞尔伯恩说:“东欧体制崩溃的模式异常划一。”他补充:“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上台执政,他终止了‘勃列日涅夫主义’,这件事显然就是东欧现时情势的催化剂。由于勃列日涅夫主义结束了,东欧各政权一旦面对大规模的动乱,苏联看来就只有袖手旁观,而很难再予以实际的协助了。”
《新不列颠百科全书》把戈尔巴乔夫描述为“1989下半年和1990年期间一连串事件的首要推动者,这些事件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架构,并且标明冷战已告结束。”
当然,单靠戈尔巴乔夫一个人是无法结束冷战的。当时的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跟戈尔巴乔夫首次会面后,说:“我很喜欢戈尔巴乔夫先生。我们合作得很愉快。”这番话显示到不久会有什么事发生。此外,戴卓尔夫人和当时的美国总统列根私交甚笃,这有助她说服列根相信,跟戈尔巴乔夫合作是明智之举。在《震撼世界的人物——戈尔巴乔夫的崛起》一书中,作者盖尔·希伊总结说:“戴卓尔夫人大可感到高兴,因为‘在一种实质的意义上,她成为了列根-戈尔巴乔夫合作关系的教母’。”
从古至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许多时都会在适当的时候,处身适当的位置,发挥影响力改变局势,否则历史就可能要改写了。
前景黯淡
几年前,虽然东西方因冷战快要结束而高兴,可是,世界其他地方却阴霾密布。1988年,非洲的布隆迪爆发种族暴乱,导致几千人丧生,当时世人对这宗事件不大关注。1989年4月,来自南斯拉夫的报道指出,当地爆发自1945年以来最严重的种族暴乱,可是,世人也不大理会这些报道。与此同时,苏联人民享有较大的自由却导致广泛的内乱。有些共和政体甚至着手争取独立。
1990年8月,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在12小时内占领该国。柏林围墙倾倒后不及一年,德国人庆祝德国统一,但当时伊拉克总统夸称:“科威特是属于伊拉克的,即使要苦战1000年,我们也在所不惜。”11月,美国介入这场事件中,并且发出警告,要是伊拉克军队仍不撤离科威特,美国就会采取军事行动。世界顿时再次在灾难的边缘摇摇欲坠,其实基本的争论跟石油供应的控制权有关。
有鉴于此,冷战结束虽然燃起了世人的希望,期待世界可以获致和平与安全,可是,这个希望会不会在实现以前就成为泡影呢?请留意本刊下期题名为“‘世界新秩序’自始就注定失败”一文。
[第15页的图片]
突然间,柏林围墙不再是东西方之间的象征性藩篱
[第12页的图片鸣谢]
Gorbachev (left)and Reagan: Robert/Sip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