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发光小使者
《儆醒!》驻新西兰通讯员报道
那是个漆黑的晚上,天空清朗无月。随着营地的灯光熄灭,四周只剩一片明亮的繁星。我们沿着陡坡走下狭窄的峡谷,来到谷底的温泉。温泉两旁植物丛生。经过一整天舟车劳顿后,我们浸在水中,一舒筋骨。这温泉就坐落在我们过夜的汽车营内,泉水从地底源源涌出。
我凝神静望夜空之际,有颗星正好一闪而过。我回头打算告诉妻子时,摔了一跤,水花四溅,发出了巨响。突然间,几颗星竟同时熄灭,消失在一片漆黑中。我还在为所见的事惊叹不已时,另一组星又告失踪,仿佛是我在天空钻了个洞似的!
我正自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星光却又一一重现。这时我才发现,有一组星比主星群离我近得多。其中几颗甚至伸手可及。原来,我们第一次碰上了新西兰的萤火虫。在黑夜的掩盖下,它们散布在看不见的树群中,萤光柔和,与夜空的繁星融为一体。
新西兰萤火虫属昆虫类,并非蠕虫,而且与其他地方的萤火虫有别。它的拉丁学名(Arachnocampa luminosa)也许叫人想起一种会发光的蜘蛛。但它们其实是不同类的。
不久以后,我们再次与这些萤火虫相遇。这回是在新西兰北岛的维托莫洞窟。当时,我们专程坐船寻访它们的洞穴。现在,就让我为你们介绍一下这次非比寻常的旅程吧。
维托莫洞穴
在萤火虫的洞穴内,钟乳石和石笋经过千秋百岁而形成的瑰丽奇观,在美丽的灯饰衬托下更显不凡。每到一处,导游都会开灯照明。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个叫人难以想象,令人啧啧称奇的地底世界,其中奇形异状的石群和隧道每每令人惊叹不已。我们齐集在一道阶梯顶端时,脚步声造成阵阵诡异的回响。阶梯下虽然漆黑一片,但当我们的眼睛适应了黑暗后,就开始看到高处闪烁着点点微弱的绿光。我们终于看到萤火虫了!
我们在码头登了船,划水深入黑暗的洞穴。过不久,我们再拐了个弯,就看到洞顶满布萤火虫。对我来说,眼前的景象只能用银河缩影来形容。作家萧伯纳甚至把这里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
令人惊叹的萤火虫
离开维托莫洞穴后,由于对刚才所见的奇境实在难以忘怀,我们于是设法对这种萤火虫了解多一点。我们的新发现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新西兰萤火虫的生命始于幼虫。早在这个阶段,它的尾部已能发光。萤火虫从口部各腺体分泌出黏液和丝线,织成网状物,然后把网儿黏附在洞穴顶部。挂网就像隧道那样,让虫儿可以来回走动。
萤火虫需要食物来维持生命。因此,有六到九个月的时间,它从“空中”钓获猎物为生。洞中主要的溪流供应了萤火虫的猎物,包括蠓、蚊子、石蝇和蜉蝣这些受光所吸引的小昆虫。捕捉猎物时,萤火虫会从“挂网”吊下丝线(有时多达70条)。每条线都均匀地分布着黏性特强的黏滴,令丝线看似一条条垂下的珍珠项链。
说到萤火虫最叫人称奇的地方,要算是它发光照明垂线时所用的方法。它的发光系统并没有与神经系统连接,却能随意开关。它的发光器官在排泄管末端,幼虫的呼吸系统的其中一个部分好像个反射器,可以把光往下反射。虫儿只需减少发光时所需的氧气和化学物质,就可以把光熄灭。
然而,萤火虫那个像隧道一般的“挂网”末端发出亮光,这对萤火虫的猎物来说,犹如死亡之幕,绝不是个好兆头。据说,萤火虫的“挂网”附有一种化学物质,逐渐把猎物麻醉。每当它感觉到猎物挣扎时发出的震动,就会冒险爬出挂网外,靠伸缩身体,把黏着猎物的丝线拉入嘴中。
过了六到九个月的觅食维生期后,幼虫就会化蛹,再变为成虫。萤火虫一旦成为成虫,就似乎没有什么生活兴趣了。它没有嘴巴,不能进食,因此只能活上两三天。在这段期间,成虫的主要工作是繁殖。破茧而出那天,雌虫会受精。它也许花一整天产卵,然后就死去。就这样,新西兰萤火虫在10到11个月的短暂生命里,为人类提供了璀璨有如银河的壮丽景色后,就悄然离世了。
[第16页的图片]
对页:进入萤火虫洞穴
[第17页的图片]
上图:洞穴顶端闪烁着点点萤光
[第17页的图片]
右图:萤火虫捕捉猎物时所用的钓线
[第16页的图片鸣谢]
Pictures on pages 16-17: Waitomo Caves Museum Society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