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7 7/22 21-23页
  • 非洲鼓真的能够传话吗?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非洲鼓真的能够传话吗?
  • 警醒!1997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鼓的语言
  • 跟开口木鼓对话
  • 最“能说会道”的传声鼓
  • 约卢巴族鼓声传语
    警醒!1980年
  • 鼓声传语
    警醒!1972
  • 鼓手成为一个快乐的见证人
    警醒!1971
  • 现代耶和华见证人的经历
    2004耶和华见证人年鉴
查看更多
警醒!1997年
《警》97 7/22 21-23页

非洲鼓真的能够传话吗?

《儆醒!》驻尼日利亚通讯员报道

1876、1877年,亨利·史丹利往刚果河探险时,并没有机会沉思一下当地鼓声的真正作用。那时,对他和探险队友来说,鼓声通常只有一个意思:战争。听见阵阵低沉的隆隆声,就意味着他们快要被手持长矛的凶悍战士袭击了。

后来,在和平时期,史丹利才发现,鼓声不单能召集军队打仗;其实,它们能表达的意思可多着呢!例如,他曾这样描述一个刚果民族:“[他们]虽然还没有发展电子通讯技术,却有一套几乎同样有效的沟通系统。这些人借击打巨型鼓的不同部分来传情达意,对内行人来说,这种鼓语清晰好懂,跟口头语言不相上下。”史丹利也发现,鼓手传达的,远不止一声号角,一个警报;相反,信息变化多端,明确具体。

这些信息甚至可以“穿乡过村”。有些鼓声可传五到七英里远,晚间,鼓手们要是在一个木筏或山顶上击鼓,声音就传得更远了。远方的鼓手接收了信息,会再传给其他鼓手。1899年,英国旅游家劳埃德写道:“据我所知,短短两小时内,信息就能在两个相距一百多英里的村庄间传达了。老实说,我个人认为,传达信息的时间还可以更短、更快。”

到了20世纪,非洲鼓在传达信息方面仍然举足轻重。1965年出版的《非洲乐器》一书指出:“传声鼓的功能就像电话和电报那样,传递的信息形形色色,从出生、死亡、结婚的消息到运动比赛、舞蹈节目、入会仪式、政府公报、战事通告,以至闲话和笑话,样样皆能。”

然而,以鼓传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在欧洲等地,人们使用电报线,把信息化作电子脉冲,传到各地。由于每个字母都有自己的代号,因此,信息可以逐字逐句拼出。然而,中非洲文化并没有文字,传声鼓不能拼字;鼓手用的是另一套信号系统。

鼓的语言

要成功了解鼓声传达的含意,就必须先晓得非洲语言的固有特色。中西非很多语言基本上都是双调语;也就是说,每个字的音节都含有个或高或低的基本音调。不同的音调组合代表了不同的词。就以扎伊尔凯莱语的利沙卡这词为例,三个音节都是低音调时,这个词的意思是“水坑或沼泽”;音调组合如果是低——低——高,意思就是“承诺”;音调组合如果是低——高——高,意思就是“毒药”。

非洲的开口鼓也能奏出高低两种音调;至于兽皮鼓,则要成双成对地用:一鼓奏高音,一鼓奏低音。因此,一个技巧娴熟的鼓手会模仿有关语言的音调形式,跟人沟通。《非洲的传声鼓》指出:“这种所谓的鼓语跟部落语言基本上是一样的。”

不难想象,在双调语中,很多词的音调和音节是一样的。比如说,在凯莱语里,大概130个词跟父亲(sango)有同样的音调组合:高——高;另外还有200多个词跟母亲(nyango)有同样的音调组合:低——高。为了避免误会,鼓手们会为这些词提供上下文,例如,把它们包括在一个简单而人人都懂的短语里,让听者能够根据音调的变化,明白所要表达的含意。

跟开口木鼓对话

其中一种传声鼓就是开口木鼓。(参看第23页插图。)这种鼓的制法是在腐树干上挖一个洞。这个鼓两端并没有兽皮制的鼓面。虽然图中的鼓有两道裂缝,很多开口木鼓却只有一道长长的裂缝。打在裂口一边会发出高音调,打在另一边则会发出低音调。大多数开口木鼓都有一米长,虽然有的只长半米,有的却身长两米。开口木鼓的直径则从20厘米到一米不等。

开口木鼓不光是把信息一村传一村而已。喀麦隆作家弗朗西斯·比比在一篇描述摔跤赛的文章中,提到了这种鼓的另一种角色。对阵双方打算在乡村广场交锋时,鼓声锽锽,发出阵阵赞扬之声;同时,冠军队伍会根据鼓的节拍翩翩起舞。一方的鼓声仿佛在呼喊着:“大英雄啊!谁能跟你比美,谁能与你争锋?这些可怜的小家伙,……自以为心中的英雄能把你打倒,……却不知,你是屹立不倒的。”敌方的音乐家完全理解这些并不带恶意的嘲讽,于是迅速奏出一句箴言回应:“小猴……小猴……想上树,人人认定他会摔。小猴子,不怕苦,不但摔不下,还能攀树顶,攀树顶。”摔跤赛进行期间,生动活泼的开口木鼓声不绝于耳,为观众带来不少娱乐。

最“能说会道”的传声鼓

压力鼓更上一层楼。右图展示的鼓叫敦敦,是尼日利亚著名的约鲁巴传声鼓。这鼓样子像沙漏,两边鼓面包着棕色的薄山羊皮,以皮条带相连。挤压皮条带时,鼓面张力增加,就能奏出八度以至更高的调子。技术精湛的鼓手熟练地用弯鼓槌调弄音高跟节拍,压力鼓就能模拟出类似人声的种种变化来。这样,内行鼓手之间就能“交流心曲”了。

1976年5月,约鲁巴酋长的宫廷乐手在一次表演中,充分发挥了鼓手以鼓传情的超卓技术。一些自告奋勇的听众低声地向主音鼓手发出一连串指示,主音鼓手再用传声鼓把指示传达给远离院子的另一名乐师。然后,乐师就根据鼓声的指示,在不同的地方做出各样指定的动作。

学习以鼓传情殊不简单。作家劳叶指出:“约鲁巴鼓这门艺术既复杂又艰深,必须苦学多年才能学有所成。鼓手不但手要灵活,音乐感要强,对当地的诗词历史也要相当熟悉。”

近几十年,非洲鼓在传递信息方面已不像以往那么受欢迎了。虽然这样,他们在音乐上仍然担当很重要的角色。《非洲乐器》指出: “学习以鼓传情绝非易事。因此,这门艺术在非洲恐怕就要失传了。”传媒专家罗伯特·尼科尔斯也指出:“这些非洲的古老巨鼓,以往虽然鼓声传千里,信息达万家;现在却难逃失传的厄运。”对现代人来说,打个电话可要容易多呢。

[第23页的图片]

开口鼓

[第23页的图片]

约鲁巴传声鼓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