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刻言词碎心灵
“你这个蠢才!”日本一名妇人对这句话久久不能忘怀,因为她小时候常常被人这样谩骂。谁这样骂她?同学吗?还是兄弟姊妹?通通不是,而是她的父母。妇人忆述说:“爸妈的辱骂令我的心伤透了,我感到很难堪。”
在美国,一个男子记得年幼时,每当爸爸回家就令他提心吊胆、精神紧张。“直到今天,爸爸驾车驶上车行道的声音仍在我的耳边,”他回忆说,“那个声音使我心里直打寒噤。妹妹则会躲起来。爸爸要求我们在凡事上做到十全十美的,稍有差池,他必定会把我们痛骂一顿。”
这个男子的姊姊说:“我记不起爸妈在什么时候搂过我们、亲吻我们,或有没有向我们说过‘我爱你’、‘你真棒’一类的话了。对于小孩子来说,从没有听过父母对自己说‘我爱你’,就听到父母对自己说‘我讨厌你’,在他一生里,这种感觉无日无之。”
有些人也许认为,这些人小时候尝到的苦恼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诚然,儿童受到苛斥、谩骂或刻薄的对待并非罕见。这类事件用不着报章以大字标题报道,也不是电视剧扣人心弦的题材。辱骂儿童所造成的损害,表面上是看不见的。然而,要是父母常常辱骂孩子,后果不堪设想,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1990年,研究人员跟进一个在1951年所做的研究,对象是一组五岁大的儿童,目的是探讨他们父母抚育儿女的方法。现在,那些儿童已是中年人了,研究人员尽力跟他们保持联络,以便了解这些抚育方法对他们的长远影响。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有些孩子成年后面对不少困难,他们情绪不稳、婚姻关系紧张、缺乏良朋,甚至在工作方面也不如意。可是,这些儿童不一定是穷家孩子,也不一定是富家子弟,甚至父母也不一定有问题。事实是,他们的父母跟他们的关系十分疏远,缺乏温情,从不对他们表示爱意。
这个研究结果只是反映出一个真理罢了,这个真理在大约2000年前已写了下来:“你们做父亲的,不要激恼孩子,免得他们灰心丧气。”(歌罗西书3:21)父母的言词要是尖酸刻薄,在感情上苦待儿女,这无疑会叫儿女感到气恼,最后也可以使他们灰心丧气。
《忧伤中成长》一书指出,不久前,医生还认为世上根本没有儿童抑郁症这回事。可是,随着时间过去,加上经验日增,事实表明儿童抑郁症是实实在在的。现在,不少作者都声称,医学界已确认了儿童抑郁症,这个病也相当普遍。病因很多,其中包括父母的厌弃和虐待。作者指出:“有些父母常常批评儿女,令他们无地自容。另一些父母跟儿女的关系非常疏远,他们从不向儿女表示爱意。……这类父母的儿女尤其可悲,因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感受到为人所爱就好比植物需要阳光和水分同样重要。”
父母如果能够以清晰而公开的方式向儿女表示爱意,儿女就可以领会到一个重要真理:他们是可爱的,是有价值的。许多人把这种观念误以为是自高自大、自我中心的表现。可是,觉得为人所爱跟自高自大根本是两回事。一名女作家就这个题目写道:“孩子的自我价值观影响到他生活的许多方面,包括他所拣选的朋友、怎样跟人相处、与什么人结婚,以及一生可以有什么成就等。”论到第二条最大的诫命,圣经也指出人对自己怀有平衡而不自大的看法相当重要,经文说:“要爱邻人,像爱自己一样。”——马太福音22:38,39。
哪有正常的父母故意去蹂躏孩子宝贵而脆弱的自尊心?这简直难以想象。既然这样,为什么这类事件又屡见不鲜?这些不幸的事可以避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