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7 10/8 4-7页
  • 寻找无忧的乐土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寻找无忧的乐土
  • 警醒!1997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离群索居可行吗?
  • 治安良好?
  • 末日教派又怎样?
  • 无忧无虑的乐园
  • 乐园——只是幻想吗?
    警醒!1987年
  • 将来会有一个真正的乐园吗?
    警醒!1982年
  • “你会和我一同在乐园里”
    聆听伟大的导师
  • “乐园见!”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18年(研读版)
查看更多
警醒!1997年
《警》97 10/8 4-7页

寻找无忧的乐土

“我们只想复兴昔日美好的生活方式,人人安居乐业,守望相助,互相关怀。”英国一对夫妇这样说。他们打算挑选一个风光旖旎的热带海岛,在岛上建立小型社区,大家和睦共处。无疑,你会体谅他们的感受。有机会在无忧无虑的乐土生活,谁不会欣然接受呢?

离群索居可行吗?

许多人都在探寻人间天堂。他们认为,栖身孤岛可以远离尘嚣,叫人倍感安全。有些人迁到离巴拿马太平洋海岸不远的岛屿去。其他人打算移居加勒比海的岛屿,例如伯利兹离岸的海岛。另一些人则拣选印度洋的海岛,例如塞舌尔群岛,因为他们对田园风光情有独钟。

在孤岛建立社区谈何容易,所牵涉的后勤管理复杂无比。你即使有充裕的资金,也可能受现行的法律限制,不能迅速购置土地。假设你已经找到理想的热带海岛,在岛上生活你会开心吗?这片乐土真是无忧无虑的吗?

今天,在英国沿岸的僻远岛屿,人口不断增多。移居的岛民大都渴望过恬静的隐居生活。埃奥尔萨岛离苏格兰西岸不远,面积只有100公顷。岛上的惟一居民自称从不感到孤单。他终日劳碌,忙于照料100只羊。其他人退隐海岛后,很快就发觉寂寞难耐。据报有些人企图自杀,不得不向外界求救。

在许多人眼中,热带小岛一派田园风光,宛如人间天堂。海岛气候温和,的确令人心旷神怡。不过,考虑到全球气温日趋暖和,海洋水位也可能相应地上升,岛民为此忧心忡忡。西太平洋的托克劳群岛和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群岛,都是由浅水珊瑚环礁组成的。在满潮时分,这些海岛高出水面不及6英尺,当地居民担心,终有一天会给潮水淹没。

发展中岛国联盟,一个约由四十个政府组成的政治联盟,呼吁外界关注各小岛的困境。小岛居民的寿命一般较长,婴儿死亡率也较低。虽然这样,当地环境却不断受损,而且日趋严重。海水大受污染,水面布满油污,危及这些岛屿的经济。其他海岛则成了大国丢弃有毒废物的倾卸场。

为了实现理想,许多人选择在海岛安家落户。可是,海岛的有利条件却对岛民构成威胁。怎会这样?游客拥往和煦的海滨胜地,把海岛挤得水泄不通,有限的资源很快就耗尽了。游客恣意弄脏环境,使污染问题进一步恶化。举例说,每年有2000万个游客前往加勒比海诸岛度假,他们所排出的污物,只有十分之一是经过处理的。

富有异国风情的旅游区,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且以印度西岸的果阿为例。伦敦《星期日独立报》报道:“游客川流不息,‘破坏度假天堂’。”根据官方统计数字,1972年,只有1万个游客到果阿观光,但到了90年代初期,旅客人数已超过100万。一个团体指出,游客蜂拥而来,旅馆老板贪得无厌,但求获取暴利,不惜糟蹋果阿特有的文化,连容易受损的生态也恣意破坏。印度政府一篇报告证实,有些海滨旅馆是非法盖建的。旅馆老板擅自采沙、伐木,弄平沙丘。污水不是流入海滩,就是渗进邻近的稻田,使污染扩散开去。

治安良好?

今天,到处都罪恶充斥;就连最安宁的小岛也不能幸免,天堂的美誉因而大受污损。一篇有关加勒比海巴布达小岛的报道题名为“乐园屠杀”。报道详述,在一只离岸停泊的豪华游艇上,有四个乘客惨遭毒手,案情令人毛骨悚然。类似的案件频频发生,岛民不禁大起恐慌,他们担心罪行蔓延全岛。

伦敦《星期日时报》用“毒品触发‘乐土’匪帮冲突”做标题,报道中美洲一个国家的情况。当地一家报社的编辑哀叹,歹徒目无法纪。他评论说:“早上一觉醒来,惊闻街上有个16岁少年倒卧在血泊中,这样的事绝不罕见。”

有些人立志要建立理想社会,于是设法物色志趣相投的人,共同组织一个理想社区。这个目标切合实际吗?文章开头所提到的英国夫妇不久就发觉,大家很容易意见不合。有些申请人清楚表明,他们参与计划的目的,不过是想发财赚钱。这个计划的发起人声称:“我们不想任人摆布。我们的原意是要筹措资金,推动计划,建立乌托邦社会。”这样的计划前人早已尝试过。——请见“理想社区实验”一栏。

其他人认为,他们只要中了彩票,就可以实现理想。靠中彩得来的横财,很少为人带来恒久的快乐。1995年2月,《星期日时报》报道,英国一个家庭中了空前的巨奖,但很可惜,家人从此不和、勾心斗角。意外之财非但没有促进家庭幸福,反而令这家人“互相怨恨、争吵不休、理想破灭”。这样的事例其实屡见不鲜。

谈起人类苦苦追求乌托邦,新闻记者伯纳德·莱文在一篇研究报告论述“一朝富贵的梦想”。他说:“像无数梦想发财的人一样,美梦一旦成真,噩梦就随后而来。暴发户一朝富贵,但到头来还是落得悲惨的收场,有的甚至自寻短见。这样的真人真事太多了,不像是偶然的巧合。”

末日教派又怎样?

有些人声称要建立理想社会,看来是别有用心的。1993年,美国政府执法人员围攻得克萨斯州韦科镇大卫教派的大本营。一家报社报道上述事件的时候,指出这个教派“不但藏有各种各样的枪械,还控制成员的思想,声言世界末日将至”,结果酿成惨剧。说来遗憾,这并不是绝无仅有的事例。

已故印度宗教领袖巴格万·什里·拉杰尼什的追随者,在美国俄勒冈州建立公社。他们的行为有伤风化,叫邻舍良心不安。首领穷奢极侈,成员乱搞男女关系。他们自诩找到了“幽美的绿洲”,但行为却令人咋舌。

激进教派的领袖大都有自己的一套理想。他们要求信徒奉行一些古怪仪式,结果引发暴力冲突。报章专栏作家伊恩·布罗迪说:“有些人生活空虚,其他人则感到现实社会的压力难以应付。激进教派正迎合他们所好,让他们在井井有条的环境生活。”不过,布罗迪的话却足以证明,世上其实有很多人对乐园充满憧憬。

无忧无虑的乐园

世界难题多不胜数:污染、罪行、滥用毒品、人口过剩、种族冲突、政治动乱。此外,还有人人都要面对的苦恼,就是生老病死。由此可见,地球上根本没有无忧无虑的乐园。正如伯纳德·莱文指出:“人类的记录有一大污点。这个污点跟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那就是,人类很难和睦共处,彼此接触越多,难题也就越大。”

虽然这样,全地有一天准会成为乐园,到时人类就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一股超人的力量保证,乐园会持续下去。就是在今天,已有五百多万人为这个目标奋斗。这群人团结一致,他们的忧虑也较其他人为少。你可以在哪里找着这群人?你要怎样做,才能跟他们怀有同一的希望,享受同样的福乐呢?将临的乐园会存留多久?

[第6页的附栏]

理想社区实验

19世纪初,法国社会学家艾蒂安·卡贝(1788年-1856年)为了实现理想,带着280个同伴在伊利诺伊州的瑙武建立公社。但不到8年,公社就发生内讧,因而解散了。在艾奥瓦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建立公社的团体,也遭到同样的厄运。

另一个法国男子夏尔·傅立叶(1772年-1837年)设想建立一个农业合作社,成员要交替地轮流做各样工作。各成员按合作社的总生产能力取酬。根据这套理论,法国和美国都有合作社建立起来,但全都昙花一现。

在同一时期,威尔士社会改革家罗伯特·欧文(1771年-1858年)试办合作村社,其中设有公共厨房和食堂,让好几百人能够一起生活。各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住房。三岁以下的婴孩由父母看顾。孩子满了三岁后,就交由村社照管。但欧文的实验终于失败,他失去大部分财产。

《新大英百科全书》指出,约翰·诺伊斯(1811年-1886年)创设了“美国空想社会主义社团,而且办得有声有色”。他的追随者摒弃一夫一妻制,认为只要相互同意,就可以发生性关系。后来诺伊斯因通奸罪被捕。

伦敦《星期日时报》报道,中美洲的自由城是一种“资本主义的乌托邦”,也是创建乌托邦式社会的新尝试。这个计划的发起人大肆宣传,招引投资者。有些人对此兴致勃勃,以为有希望在“21世纪的奇迹城市”生活,从而实现理想。投资者得先付5000美元,还要参加金字塔式推销活动,找出志趣相投的人,劝诱他们入股投资。根据一家报社的评论,“如果有国家肯提供建筑工地,在其上兴建一家小旅馆的话”,上述款项就会用来购买飞机票,好让投资者能够实地观察。在那片空地上建立“乐土”,这个愿望完全不切实际。

[第7页的图片]

幽静小岛一直是向往乐园生活的人的天堂,但今天就连最安宁的小岛也罪恶充斥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