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宗教改革——巨变一触即发
“这是风云变幻、山雨欲来的时代,一切都要重新评估的时代。”
斯卡里斯布在《亨利八世》传记中以这句话来描述16世纪的英国。当时,欧洲各地发生的宗教剧变令不少人认为正教会也亟须改革。
马丁·路德提出的主张虽惹起争议,在英国却有不少的支持者。罗拉德派自14世纪末即已热心传道,捍卫圣经,坚持不懈地把自己教会的信仰传遍英国。
到了1526年,威廉·廷德尔完成了《希腊语圣经》的英译本,即使位高权重的敌对势力也无法阻止圣经在英国流通。这样,平民百姓才可以看出,炼狱、圣餐变体论以及禁止教士婚娶等天主教的传统教义根本毫无圣经根据。
然而,为英国的宗教改革提供催化剂的倒是王室的婚姻危机。英王亨利八世要求跟出身阿拉贡的凯瑟琳王后解除婚约,理由是王室继后无男嗣。在凯瑟琳所生的六个子女中,不是胎死腹中就是幼年夭折,最后只剩玛丽公主一人。然而,主要理由倒是因为亨利八世被年轻活泼的安妮迷住,一心要立她为王后。
另一方面,在不知不觉间推动了宗教改革的是亨利手下精明能干的盟友,枢机主教托马斯·沃尔西。自亨利在1509年登基以来,沃尔西所拥有的权力与财富稳步增加,后来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由于他为人飞扬跋扈,滥征赋税,极不得人心。此外,他还生了两个私生子,一副凌驾法律之上的模样。
贵族们早已密谋要令沃尔西垮台,及至后来他未能为亨利取得离婚许可,地位更岌岌可危。不久,沃尔西果然被革除一切职务,被控以叛国罪,1530年在被解往英王面前受审前含恨而终。
反教权之风在英国越吹越烈。历史家斯卡里斯布写道:“民间的看法是:教会急需彻底整顿,社会再无力担负这个昂贵的担子,教会这个庞然巨物耗尽人力与财力,收取的多而又多,贡献的却少之又少。……英国人民的财富滚滚流入罗马教廷府库,……令百姓民穷财尽。”
克伦威尔权倾朝野
多亏宫廷的主要谋臣托马斯·克伦威尔和新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克兰麦之助,亨利的婚姻问题终于“圆满解决”。英国正教会与罗马教会亦在这时一刀两断,英王则成为英国教会的元首。1533年,克兰麦大主教正式宣布亨利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这时,亨利其实已跟安妮秘密结婚,后者更珠胎暗结。然而,教宗权力下放掀起轩然巨浪,余波未了。
克伦威尔在教会及朝廷内独揽大权,地位仅次英王。国内的修道院逐一被拆卸,教会财产收归国有,令国库进帐不少。此外,在印行圣经英译本方面,克伦威尔也功不可没。正如狄更斯在《英国的宗教改革》一书中评论说:“无论在政治上的部署、在筹划印制以及资助圣经出版、以至于迫使英国正教会认可圣经方面,一切一切都得归功于当时代行使国王职权的托马斯·克伦威尔。”
圣经一旦流入民间,老百姓对正教会的看法也随之大大改变。狄更斯指出:“相对于耶稣基督与使徒们的简朴生活,后期教会简直判若云泥。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代的教会已变成一个庞大的法定机构,对人诸多辖制;它巧取豪夺,财雄势大,用搜刮民脂民膏得来的财富兴建堂皇的建筑物来粉饰自己。”
对于宗教改革的部分措施,亨利也表示支持。可是,他的政策取向只是一种政治手段,而非建基于宗教的信念。他深知朝廷内有两股敌对势力,一是支持改革的,一是力求保留传统教会的保守派。亨利遂乘势从中挑拨离间,坐收渔人之利。
到了1540年,克伦威尔失势,令改革的黄金时代暂告一段落。他那些保守派的对头施计令亨利相信克伦威尔信奉异端,是叛国贼。就这样,克伦威尔未经审讯即被处决。
接着下来的一段时期,保守派看来占尽上风。尽管这样,改革势头已如箭在弦,难以逆转。然而,这些宗教改革却未能真正实践承诺。基督新教的改革者并没有根绝在罗马天主教信条内的谬误道理以及人为传统。
后来,亨利在1543年娶了第六任,也是最后一任的妻子,卡瑟琳·帕尔。由于新任王后对于新教条甚表支持,令改革派得势的希望重燃。可是,保守派也严阵以待,准备要作殊死战。这伙人诡计多端、勾结权贵,最后连王后也被卷进一场生死斗中。《儆醒!》日后将进一步探讨这段历史。
[第26页的图片]
亨利八世与安妮·布莱
[第26页的图片]
出身阿拉贡的凯瑟琳
[第26页的图片]
威廉·廷德尔
[第26页的图片]
托马斯·克伦威尔
[第26页的图片]
托马斯·克兰麦
[第26页的图片]
托马斯·沃尔西
[第27页的图片鸣谢]
Thomas Wolsey: From the book The Story of Liberty, 1878; crest, background design, and King Henry VIII with Anne Boleyn: From the book The Library of Historic Characters and Famous Events, Vol. VII, 1895; Catherine of Aragon, Thomas Cranmer, and Thomas Cromwell: From the book Heroes of the Reformation, 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