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年轻人的一大祸害
年轻一代已饱受战争、谋杀、暴行所蹂躏, 但这似乎还嫌不够, 青少年自我毁灭的风潮正在蔓延。少男少女滥用毒品、嗜酒成癖,大大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许多年轻人就这样断送了生命。不管是蓄意轻生,还是意外死亡,青少年死于过量服用药物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1995年4月28日,《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报道:“在美国,自杀是年龄从15岁到19岁的青少年的第三大死因。”J.J.曼医生在《十年来的脑筋问题》写道:“美国每年有三万多人[1995年的统计数字是3万1284人]自杀。令人惋惜的是,轻生的通常是年轻人。……还有那些自杀未遂的,他们的数目比自杀者多得多,是三万的十倍。……临床医生要冲破的一大难关就是,怎样辨明哪些病人有轻生的倾向。在严重的抑郁病患者中,有的会企图自杀,有的却不会。对临床医生说来,要区分两者,谈何容易。”
美国康涅狄格州新米尔福特医院精神病科主管西蒙·索博评论:“我在这儿执业已有13年,这个[1995年]春季,试图自杀的个案比以往任何时候要多。”美国每年有盈千累万的青少年企图自杀。每一次试图自杀都是呼救的信号,表明年轻人急需援助、急需别人关注。趁还来得及,谁会向他们伸出援手?
问题遍及全球
在世界其他地方,情况也大同小异。据《今日印度》所载,1990年,印度大约有三万个青年男女自尽。在加拿大、芬兰、法国、以色列、荷兰、新西兰、西班牙、瑞士和泰国,青少年自杀率有上升的趋势。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指出,在芬兰、拉脱维亚、立陶宛、新西兰、俄罗斯和斯洛文尼亚,年轻人的自杀率是世上最高的。
澳大利亚的青少年自杀率也非常高。在这个国家,据《堪培拉时报》报道,1995年,自尽的小伙子占少男死亡人数的百分之25,轻生的妙龄女郎就占少女死亡人数的百分之17。在澳大利亚,青年男子自杀“成功”的个案约为青年女子的五倍。在大多数国家,年轻男女自杀的比率都不相上下。
这是不是说,少男比少女更倾向于自寻短见?不一定。根据现有的数据,男女企图自尽的发生次数,根本没有什么分别。可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数字却表明,在工业国家,青年男子的自杀个案约莫是青年女子的四倍”。——《各国进展》,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出版。
上述的统计数字虽然骇人听闻,却不一定把全部实情透露出来。事实上,用客观分析的措辞来发表有关年轻人自杀的统计资料,原来也不是这么难理解的。不过,大众却往往看不出,赤裸裸的数据背后别有隐情:死者去世的消息使家人大为震惊,他们感到多么悲痛、多么难过;对于年轻人为什么要寻死,仍活着的家人很想知道个究竟。
青少年自杀的悲剧有办法防止吗?专家已确定了某些基本因素,这对防止年轻人自杀是很有帮助的。
[第5页的附栏]
自杀动机
关于自杀的动机,众说纷纭。“面对孤独无伴、痛失亲者(尤其是配偶)、自幼家庭破裂、重病缠身、年老体弱、失业、经济拮据、吸毒成瘾等问题,人一觉得抵受不住,就想一死了之。”——《美国医学协会医学百科全书》。
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自杀者可分为四大类型:
1.自我中心型——原因“据说在于当事人跟社会格格不入。自我中心的自杀者,常常孤身独处,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通常孤傲不群、自行其是。
2.利他主义型——“当事人往往过分投入某个团体,他们以谋求大我的利益为己任,甘愿牺牲小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本神风敢死队飞行员、不要命的宗教激进分子都是明显例证,他们携带炸弹跟敌人同归于尽。另一些人则不惜自我牺牲,但求唤起大众对某个团体的关注。
3.社会变动型——“面对危急关头,当事人觉得茫然不知所措,以为一死就一了百了。[这种情况]所以发生,是因为当事人跟社会的一贯关系突然起了惊人的变动。”
4.宿命论型——“据说起因在于社会诸多规条,连个人的基本自由也受到限制。”当事人“自觉前景黯淡,没有出路”。——《青少年自杀的现况和对策》,埃伦·伯曼和戴维·乔布斯合著。
[第5页的图片]
可引致年轻人自杀的有害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