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力量
“惟有音乐,以其无可抗拒的魔力,能唤醒迷乱的心神,平服怅惘的思绪。”
三百年前,威廉·康格里夫在《谐和圣乐》中曾作出上述的评论。比康格里夫还要早几个世纪,古希腊著作已认定“音乐训练比任何造诣要来得重要,因为音乐中的节奏与和声能直达心灵,触及人的内心深处”。
今天,一些父母看出,那些经常以重金属电子摇滚乐为精神食粮的青少年,普遍表现愤懑和反叛。且举另一个例子:在30及40年代的德国,纳粹党人先播放激昂的进行曲,等到群众满怀激情、热血沸腾时,阿道夫·希特勒接着发表的演说就能完全把听众迷住了。
毫无疑问,音乐对人的心灵头脑影响既巨且深,可以怡情养性,也可以毒害心灵。例如,据称小孩子多听某类的音乐有助加强他们在心智与感情上的发展。有时候,口吃的人无法说清楚的话,换成歌词唱出却毫无难题。
据安东尼·施托尔在《音乐与头脑》中指出,对于一些脑细胞受损而行动不便的病人来说,音乐有时能够发挥惊人的疗效。施托尔举例说明这点:“一个女病人患上帕金森氏症,完全丧失活动能力。后来有一天,她想起年轻时代熟悉的歌曲,这些调子仿佛把新的活力注入她的身体,使她能够再次活动起来。”
值得关注的问题
因此,音乐看来对人造益良多。可是,邪恶势力和贪财的人也可能利用音乐来达到他们损人利己的勾当。研究显示,反社会行为跟某些类型的音乐确实有直接不可分的关系。
《妇女心理学季刊》的报道证实这点,说:“根据一些研究显示,观看摇滚音乐会录像带对人的毒害跟观看色情作品没很大分别。相对于不含暴力的音乐会录像带,男子看的如果是有暴力成分的摇滚音乐会录像带,他对女性会变得麻木不仁和心存敌意。”
意识不良的录像带对人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分性别的。同一项报道补充说;“无论是男是女,歌词表达的负面信息很容易令他们真的以为女性是一无是处的。”
《两性角色》也提出类似的观点,说:“新近研究发现,少女如果在恶劣家庭环境中成长,再加上经常接触流行音乐的录像带,跟她们采纳性开放态度与行为是息息相关的。”吟快板音乐描绘的暴力行为是这么绘影绘声,性爱是这么大胆露骨,以致美国一个地方法官裁定,某张吟快板音乐唱片集“从社区的道德标准来看,实在是猥亵下流之作”。
这个法官的判决是否过分严厉吗?绝对不是。《青春期》周刊有以下的结论:“青年人以及他们的家长均承认:经常收听重金属电子摇滚乐和吟快板音乐的青年人,遇上的挫折和难题比其他青年多得多。”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侵略和破坏”行为,而且这些青年人的学业成绩肯定差劲。
不错,有些音乐跟性滥交、自杀及反社会行为有直接关连是有据可考、无庸置疑的事实。那么,这是不是说音乐一无可取,对人有害无益呢?请读读以下一篇探讨这个问题的文章。
[第4页的精选语句]
音乐能怡情养性,也能毒害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