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学校》 12-16页
  • 国旗敬礼、国歌和选举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国旗敬礼、国歌和选举
  • 学校与耶和华见证人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向国旗敬礼
  • 国歌和校歌
  • 选举的职任
  • “得救在乎耶和华”
    王国传道月报-2002年
  • 值得尊重的道德标准
    耶和华见证人与教育
  • 敬旗礼、投票、服社会役
    常在上帝的爱里
  • 为什么耶和华见证人不参加爱国仪式?
    关于耶和华见证人的常见问题
查看更多
学校与耶和华见证人
《学校》 12-16页

国旗敬礼、国歌和选举

也许在我们的儿女跟学校的往还中,最敏感的一方面涉及爱国仪式。我们意识到这件事可能牵涉到强烈的感情,因此我们十分感激那些怀着同情和了解的态度去处理各种不同情况的教师。让我们解释一下何以耶和华见证人不参加爱国仪式,这也许对情形有所帮助。

历史证据显示早期的基督徒并不参与政治事务。正如耶稣谈及他的门徒说:“他们不属世界,正如我不属世界一样。”(约翰福音17:16)反之,他们共同效忠于一个属天的政府——上帝的王国。纽约的教育家科利根(Eugene A. Colligan)和李特文(Maxwell F. Littwin)在《从旧世界到新世界》一书中论及他们说:“他们宁可为上帝的王国而非为地上的任何王国服务。”

在这方面,早期的基督徒紧紧跟从耶稣基督所立的榜样,今日耶和华见证人也力求符合这个标准。(约翰福音6:15;18:36)请留意教科书怎样评论基督的早期跟从者对政治事务所采取的中立立场:

“异教世界的统治者们对早期的基督教既不了解,亦不欢迎。……基督徒拒绝分担罗马公民的若干责任。……他们不肯担任政治性的职务。”——《文明之路——世界史》(1937年),赫克尔(Albert K. Heckel)和西格曼(James G. Sigman)合著,237,238页。

“罗马政府把基督徒称为国家的敌人。他们不肯在罗马军队中服役。他们拒绝向皇帝的雕像敬礼。对罗马人的社会来说,皇帝的雕像所意味的事犹如国旗对今日一般人所意味的一般。他们只忠于自己的宗教。”——《人——他的世界和文化》(1974),麦考尔(Edith McCall), 拉柏利(Evalyn Rapparlie)和斯柏达福拉(Jack Spatafora)合著,67,68页 。

你也许意识到,在今日跟从一条类似的中立途径影响到我们的青年人参加学校的若干仪式和活动。耶和华见证人在普世对这些问题采取什么基于良心的立场呢?

向国旗敬礼

即使我们不向任何国家的国旗敬礼,这绝非意味我们对国旗不敬。我们的确尊重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国家的国旗。借着服从国家的法律,我们表现这种尊重。我们从来不参加任何类型的反政府活动。事实上,我们相信现存的人为政府是“上帝的安排”的一部分。他暂时容许这些政府存留。因此我们认为,既然上帝如此吩咐,我们便有责任要纳税给这些“较高的权威”,并且尊敬他们。——罗马书13:1-7,《新世》。

你也许会问:“那末你们为何不向国旗敬礼以借此对它表示尊敬呢?”因为我们把向国旗敬礼视为崇拜的举动。虽然我们不会劝阻别人向国旗敬礼,我们的良心却不容许我们把这件我们视之为崇拜的东西给予我们的上帝耶和华以外的任何人或任何物件。(马太福音4:10)诚然,许多人并不认为国旗是神圣的,也不把向国旗敬礼视为崇拜的举动。然而,请考虑一下世俗的权威对此有何意见:

“国旗像十字架一般是圣洁的。……跟人对国旗所怀的态度有关的规则和条例都运用一些强烈有力、含意深长的措词,例如,‘国旗的仪式,’……‘向国旗致敬,’‘对国旗效忠’等。”——《美国百科全书》(1942),第十一卷,316页。

“国旗是国家主义信仰的首要象征,也是它所崇拜的主要对象。人们设计出各种古怪的仪式向国旗‘敬礼’,把旗‘降下复升’以示致敬,举行‘降旗’礼和‘升旗’礼。当国旗经过时,人们除下帽子以示致敬;为了歌颂国旗,诗人作诗,孩童歌唱。”——《美国人相信什么以及他们怎样崇拜》(1952),威廉斯(J. Paul Williams)着,359,360页。

你可能觉得以上所述只是极端的观点而已。然而,饶有趣味的是,当北美洲还是殖民地的时候,清教徒反对英国的国旗,因为它上面有“圣”乔治的红色十字架。据《大英百科全书》(1910-1911年)说,他们之所以如此行“并非出于对祖国的任何不忠,而是因为良心的缘故反对这个他们视之为偶像崇拜的象征”。

十诫中的一条禁止人以“上天、下地,和地底下”的形象制造任何崇拜的物件。(出埃及记20:4,5)身为基督徒,我们也觉得有义务遵守圣经的命令“远避偶像”。——约翰一书5:21。

我们感激教师谅解我们的信仰,并且帮助我们的儿女坚守这些信仰。其他人也曾对我们认为国旗敬礼与崇拜有关的立场表示谅解,正如以下的评论所表明一般:

“基督徒拒绝……祭祀[罗马]皇帝的神灵——大致相当于在今日拒绝向国旗敬礼或诵念效忠的誓言。”——《从容就义的人》(1958年),曼尼克斯(Daniel P. Mannix)着,135页。

“主要的假定是向国旗敬礼构成一项含有宗教意味的效忠举动。……虽然这种见解有点古怪,却并非完全没有圣经根据。……倘若敬礼是一项含有宗教意味的举动,那么不论物件多么值得尊敬,它仍然受上帝的律法所禁止。换句话说,拒绝敬礼并非对国旗或国家表示不敬。”——《归给凯撒,国旗敬礼的争论》(1962年),斯密学院政治学副教授曼纳林(David R. Manwaring)着,32页。

我们想强调的是,我们拒绝向国旗敬礼并非有意向任何政府或其统治者表示不敬。我们只是不愿以含有崇拜意味的举动向一个代表国家的像——好像尼布甲尼撒在杜拉平原所立的像,或像现代的国旗一类的东西——下拜或敬礼。(但以理书3:1-30)深具意义的是,美国的最高法院在推翻一宗以往判案的历史性诉讼中宣布:

“我们认为地方当局强迫人向国旗敬礼及宣誓效忠的行动超越了宪法授予他们的权力限度,并且侵犯了人的思想和精神领域,而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目的正是要确保这方面的事物不受任何官方所支配。”——西维珍尼亚州教育局对巴纳蒂案(1943年)。

因此,当其他人向国旗敬礼和宣誓效忠之际,我们的儿女会在敬礼仪式中静默地站着。可是,若为了某些理由,国旗的仪式只要求人肃立来表示参与,我们的年轻人便会坐在座位上。此外,我们的青年人也不会参加表现爱国精神的游行队伍,因为这样行会表示他们支持游行队伍所尊崇的东西。我们严守中立。

国歌和校歌

国歌很多时其实是宗教诗歌或配上音乐的祷告。《美国百科全书》(1956年)说:“大部分国歌的主旨在于表示热爱祖国及以自己的祖国自豪。许多国歌都将宗教感情和爱国情绪融合一起。”事实上,爱国歌曲所表达的基本思想与人向国旗宣誓效忠的内容并无二致。既然我们找不着圣经根据去支持这种使世界四分五裂的国家自骄心,我们遂不参与歌唱颂赞任何地上国家的歌曲。——使徒行传17:26;约翰福音17:15,16。

当国歌奏起的时候,为了表明一个人认同这首歌所表达的感情,通常他所要做的不外乎肃立致敬。在这种情形之下,见证人的青年人会坐在座位上。可是,国歌奏起时,我们的青年若已经站着,他们就不会特地坐下来,因为他们当时站立并非特别为了奏国歌而肃立。在另一方面,校方若要求一群人站起来并且唱国歌,那么,我们的年轻人可以为了尊重的缘故而起来站着。但是他们不会参与歌唱,借此他们表明自己并不认同歌的感情。

校歌与国歌同属一类的东西吗?不错,学校里的人对校歌的看法有如人民对国歌的看法一样。校歌通常以宗教性的热诚唱出,并且伴之以欢呼。我们的青年并不认同这类歌曲所表达的感情。

选举的职任

在许多学校里,学生会从自己当中选出一些人担任某些职位,例如班会主席。有些学校还有小规模的政治竞选运动,包括助选团和宣传候选人的海报,目的是要让青少年熟悉政治团体的运作。可是,见证人青年并不参与学校的政治,不论是接受选举的职任或选举别人担任这些职务。因此,不论他们被提名作候选人或被选出担任某个职务,他们都会机巧地婉辞。他们以这种方式跟从耶稣的榜样。有一次人民想立耶稣为王,他却独自退去。——约翰福音6:15。

可是,我们认为教师所作的委任却与此不同。因此,见证人的青年若受校方委任协助指挥交通或其他类似的活动,我们会鼓励他们尽可能跟校方合作。

当然,我们的青少年知道并非所有选举都带有政治色彩。有时教师要求学生提出他们的意见。对某些活动表达自己的喜好或对一个演讲或所作的文章提供自己的评鉴并不一定违反圣经的原则。当人以举手的形式表示他们对某些东西的优劣所持的意见时,这样行跟政治性的选举并不一样。

[第12页的精选语句]

“他们不属世界,正如我不属世界一样。”——约翰福音17:16

[第13页的精选语句]

耶和华见证人把向国旗敬礼一事视作崇拜的行动

[第14页的精选语句]

“基督徒拒绝……祭祀[罗马]皇帝的神灵——大致相当于在今日拒绝向国旗敬礼”

[第15页的图片]

正如三个忠心的希伯来青年拒绝崇拜国家所立的像,耶和华见证人也不向国旗敬礼

[第16页的图片]

见证人青年不参与学校里的政治活动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