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亲者》 7-13页
  • 有这样的感觉是正常的吗?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有这样的感觉是正常的吗?
  • 痛失亲者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圣经里哭泣的人
  • 哭还是不哭
  • 有些人的反应
  • 你可以怎样受愤怒和罪咎感所影响
  • 丧偶之痛
  • “不要让别人指挥你……”
  • 我怎样才能在生活上适应悲痛?
    痛失亲者
  • 怎样应付丧亲之痛?
    青年人问
  • 我这样伤心是正常的吗?
    青年人所提出的问题——有实效的答案
  • 如何走出伤痛?
    警醒!2011年
查看更多
痛失亲者
《亲者》 7-13页

有这样的感觉是正常的吗?

一位痛失亲者的人写道:“在英国,我自幼便受到教导不要在公开地方表露自己的感情。我还记得,每逢我被弄痛了,我那曾经是军人的父亲就咬紧牙根对我说,‘不许你哭!’我无法记得哪个时候母亲吻过或拥抱过我们孩子中的任何一个(家里有四个孩子)。我在56岁那年目睹父亲去世。我感觉自己有很大损失。可是,起初我却哭不出来。”

在有些文化里,人们惯于公开表露自己的感情。不论他们快乐抑或忧伤,别人都知道他们的感觉如何。在另一方面,世上有些地方,特别在北欧和英国,一般人,尤其是男子,自幼便学会压抑自己的感情,不将自己的感觉流露出来。他们喜欢保持镇定,不动声色。但是,你若有亲者去世,表达自己的悲痛是不对的吗?圣经的主张如何?

圣经里哭泣的人

圣经是由一些生活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希伯来人写的。希伯来人是个富于表情的民族,而圣经就含有许多公开表露个人悲伤的例子。大卫王曾为他的儿子暗嫩被杀而哀伤。事实上,他“号啕痛哭”。(撒母耳记下13:28-39,《新译》)大卫的逆子押沙龙曾试图篡夺他的王位,但大卫却甚至为押沙龙的死亡而悲痛不已。圣经的记载告诉我们:“[大卫]王就心里伤恸,上城门楼去哀哭,一面走一面说:‘我儿押沙龙啊!我儿,我儿押沙龙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龙啊,我儿!我儿!’”(撒母耳记下18:33)大卫像任何正常的父亲一样表示伤痛。作父母的时常宁愿自己能够替儿女死去就好了!孩子比父母先逝看来是绝不自然的事。

耶稣对他的挚友拉撒路之死有什么反应呢?他行近拉撒路的坟墓时,禁不住哭起来。(约翰福音11:30-38)后来,抹大拉的马利亚在行近耶稣的坟墓时也哭起来。(约翰福音20:11-16)许多世人由于对死者的情形没有基于圣经的清楚了解,所以在亲者去世时常会伤痛欲绝。诚然,基督徒明白圣经的复活希望,因此不会悲伤过度。但是,既然人有正常的感情,真正基督徒虽然怀有复活的希望,也会为亲者去世而悲痛。——帖撒罗尼迦前书4:13,14。

哭还是不哭

今日我们的反应又如何?你发觉表露自己的感情十分困难,或令你尴尬吗?在这件事上,一般顾问提出什么建议?他们的现代观点时常只是与圣经古代受感示的智慧不谋而合而已。他们主张人应当表达而非压抑自己所怀的悲伤。这使我们想起圣经里古代一些忠心的人物,例如约伯、大卫、耶利米,都曾表达自己内心的悲痛。他们绝没有抑制自己的感受。因此,避免与别人接触是不智的。(箴言18:1)当然,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悲痛;此外,事情也视当地流行的宗教信仰而定。a

如果你想哭又怎样?人生来就会哭泣。哭泣乃是人之常情。请再一次想想拉撒路死时的情形。当时耶稣“心里悲叹……[就]哭了”。(约翰福音11:33,35)因此,亲者去世时,哭泣乃是自然的反应。

伤心难过的人

亲者去世时,悲痛哭泣是正常的

一位名叫安妮的母亲的经历足以支持这种看法。她那年幼的女儿蕾切尔死于婴儿猝死综合症。她的丈夫评论说:“令人感觉意外的是,我和安妮在举行葬礼时都没有哭。别的人却个个都泣不成声。”安妮回应丈夫的评论说:“当时我们的确没有哭,但后来我却为我们两个人哭够了。真正的打击在悲剧过去了之后,当我终于单独一个人在家里时,才悄然来到。我哭了一整天。但我相信这对我颇有帮助。我哭完之后,感觉好得多了。我无法不为失去小宝贝而悲伤。我真的相信,你应当让悲痛的人尽情哭泣。虽然别人说‘不要哭了’是个自然的反应,这样的话其实对悲伤的人并没有什么真正帮助。”

有些人的反应

有些人痛失亲者时有什么反应呢?请考虑一下朱厄妮塔的事例。她深知失去一个婴孩是什么滋味。她曾经五次流产,但现在又怀孕了。后来她由于汽车失事入院留医,可以了解的是,她感觉十分担心。两周之后,她的产痛开始——但较预产期早得多。此后不久,小瓦妮莎出生了——仅两磅多一点。朱厄妮塔回想说:“我兴奋得不得了,我终于是个母亲了!”

但她的快乐却十分短暂。四天之后,瓦妮莎夭折了。朱厄妮塔回忆说:“我感觉十分空虚。我失去了做母亲的机会。我觉得自己有所缺欠。我回到家里,看见我们为瓦妮莎所预备的房间和我为她买的小内衣,不免感到心痛。接着的两三个月,我再三回想她出生的那天。我不想跟任何人有任何接触。”

这样的反应有点极端吗?别人可能很难明白,但是像朱厄妮塔那样有过这种惨痛经验的人指出,她们为早死的婴孩悲伤,跟为一个活了一些日子之后才夭折的孩子哀伤没有什么差别。他们表示,孩子在出生之前很久已深受父母所爱了。孩子跟母亲有一种特别的亲密连系。婴儿一旦死去,母亲感觉失去的乃是一个真正的人。这件事实是别人需要明白的。

你可以怎样受愤怒和罪咎感所影响

另一位母亲那六岁大的儿子因先天心脏病忽然死去。她回忆当时她的感觉,说:“我经历到一连串的反应——麻木、无法置信、自觉有罪,以及对丈夫和医生感觉愤怒,因为他们未能及早察觉孩子的病情有多严重。”

愤怒可能是悲痛的另一个征兆。痛失亲者的人可能迁怒于医生和护士,觉得他们应当作出更大努力去照顾死者才对。或者他们对亲友感觉恼怒,因为后者看来说话或行事不当。有些人恼怒去世的亲者,因为亲者忽视了自己的健康。丝特拉回忆说:“我记得自己曾对丈夫感觉恼怒,因为我深知情形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他的病情相当严重,但他却不理会医生的警告。”失去亲者的人有时会因为死者所留下的重担而对去世的人感觉恼怒。

有些人则由于恼怒而自咎——意思便是,他们因为自己感觉恼怒而责怪自己。另一些人则将亲者去世归咎于自己。“如果我迫他早点看医生,”“如果我带他看另一个医生,”“如果我留意使他好好照顾自己的健康,”他们说服自己,“他就不会去世了。”

一位母亲回想她抱着自己的孩子

孩子夭折是极大的打击——表现真挚的同情和体恤可以对父母大有帮助

另一些人所感的罪咎则不仅至此为止,特别是他们的亲者出乎意料地突然去世的话。他们开始回想以往,他们曾向死者发怒、与死者争吵,或者觉得他们并没有对死者尽自己的责任。

许多母亲都经历悠长的忧伤过程,这件事实足以支持不少专家的看法。他们认为,孩子的夭折对父母的一生——特别以母亲为然——留下了永久的创伤。

丧偶之痛

配偶去世是另一项痛苦的经历;特别是双方若曾分享一种非常活跃的生活,所感的痛苦就越深。这可能意味到,他们一向分享的整个生活方式都终止了;他们以前一同旅游、工作、娱乐和互相依存,现在已告结束了。

尤妮斯解释,她的丈夫突然心脏病发去世时,她有什么感受。“第一个星期,我的感觉完全麻木,仿佛我成了走肉行尸一般。我甚至失去了味觉和嗅觉。可是,我的逻辑感却以一种不带感情的方式继续运作。由于医护人员对我丈夫施行急救时我在场,我并没有经历通常那种否认事实的征兆。即使如此,我的确经历一种极度的挫折感,仿佛我目击一辆汽车掉落悬崖,我却无力加以制止一般。”

她有哭泣吗?“我当然有。特别是我从亲友收到许多慰问卡,我每读一张便禁不住哭起来。这帮助我应付一天余下的时光。但是别人屡次问我有什么感觉,就没有什么能帮助我了。显然我感到非常痛苦。”

什么事帮助尤妮斯渡过这段忧伤的时期呢?她说:“虽然我自己不察觉,我潜意识地决定要继续照常活下去。可是,每逢我想起,我那热爱生命的丈夫已不再跟我一起享受生活的乐趣了,这仍然使我感到伤痛。”

“不要让别人指挥你……”

《道别——何时及如何说再见》一书的作者提出劝告说:“不要让别人指挥你应当怎样行事或应当有什么感觉。每个人感受悲痛的过程各有不同。别人也许认为——并且让你知道他们认为——你悲伤过度或不够悲伤。要原谅他们,恝然置之。如果你试图强迫自己适合别人或社会为你定出的模子,你就会妨碍自己恢复感情健康的进度了。”

当然,不同的人会以不同方式应付他们的伤痛。我们并非暗示一种方式必然好过另一种。可是,如果哀伤的人开始感到心灰意冷,无法适应现实环境,那就有危险了。在这样的时候,他们可能需要富于同情心的朋友的帮助。圣经说:“朋友乃时常亲爱,弟兄为患难而生。”因此,不要害怕向别人求助和抒发自己的感受,甚至乎痛哭一场。——箴言17:17。

悲痛是对亲者去世的正常反应,因此,让别人看见你伤心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还有些其他问题也需要解答:‘我可以怎样在生活上适应悲痛呢?感觉愤怒和罪咎是正常的吗?我可以怎样应付这些反应?什么可以帮助我忍受亲者去世的伤痛?’接着的资料会回答这些以及其他问题。

a 例如,尼日利亚的约鲁巴人根据传统相信灵魂会转世投生。因此每逢母亲有一个孩子夭折,当事人只会在一段短时期表现极度的哀伤。正如一句约鲁巴的俗谚说:“溢出的只是水,葫芦并没有打破。”在约鲁巴人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盛水的葫芦(母亲)可以另生一个孩子——也许就是亡儿转世投胎。耶和华见证人绝不跟从任何基于迷信的传统。有许多迷信来自认为人有个不死灵魂而会转世投胎的谬误主张;这样的主张是毫无圣经根据的。——传道书9:5,10;以西结书18:4,20。

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 有些人的悲痛怎样受到他们的文化所影响?

  • 我们在圣经里有些什么公开表示悲痛的人的例子?

  • 有些人对亲者去世有什么反应?你在类似的环境下会有什么反应?

  • 什么使配偶去世成为一种不同的悲痛经验?

  • 悲痛的过程是怎样的?感到悲痛是不对的吗?

  • 感受悲痛的过程有些什么不同的方面?(可参阅第9页附框。)

  • 婴孩猝死的父母受到什么特殊环境所影响?(可参阅第12页附框。)

  • 流产或死产对许多母亲有什么影响?(可参阅第10页附框。)

感受悲痛的过程

“过程”这个词语并非暗示人感受悲痛有任何固定的程序。视乎当事人而定,悲痛的各种反应可以同时发生,延续的时期也长短不一。以下所列出的并不包括全部的。当事人也可能表现其他的反应。以下是当事人可能经历的若干悲痛征兆。

早期的反应:起初的震惊;无法置信、加以否认;感情麻木;罪咎感;愤怒。

深切的悲痛征兆可能包括:失忆和失眠;极端疲倦;情绪突变;判断力和思想能力受损;再三哭泣;食欲改变,结果体重减轻或增加;各种显示健康不妥的征兆;无精打采;工作能力减退;产生幻觉——触到、听见和看见死者;若是孩子夭折,对配偶怀有无理的憎恨。

逐渐康复的时期:怀旧的愁绪;对死者怀有较愉快的记忆,甚至含有诙谐的色彩。

流产与死产——母亲的伤心事

虽然蒙娜已有其他儿女,她却热切期待下一个孩子出生。甚至在婴孩出生之前,“我已经跟他玩耍,跟他说话,甚至做梦也见到他。”

在母亲和未出生的孩子之间,形成亲密联系的过程十分强烈。蒙娜继续说:“蕾切尔·安妮这个婴孩曾将我腹上的书踢开,在晚上使我睡不着。我仍然记得她第一次轻微的踢腿,仿佛她怀着爱心温柔地轻轻推我一下似的。她每次移动,都使我充满爱意。我对她十分熟悉,以至我知道她在什么时候感到痛楚,什么时候感到不适。”

蒙娜继续叙述:“医生起初不信我的话,结果到后来已太迟了。他叫我不要无谓忧虑。我相信我感觉到孩子死去。她突然猛烈地转身。第二天她已死了。”

蒙娜的经验并非罕见。弗里德曼和格拉茨坦在他们所著的《渡过胎儿夭折的打击》一书中指出,仅在美国,一年便有大约一百万女子经历流产或死产。当然,以全世界而言,这个数字更大得多。

人们时常未能意识到,对女子来说,胎儿流产或死产是个历久难忘的悲剧——也许终其余生都无法忘怀。例如,现已年迈的韦罗妮卡回忆她所经历的流产,特别清楚记得她那死产的婴孩。这个婴孩活到第九个月,出生时重6公斤。在出生前两个星期,胎儿已经在她腹中死去了。她说:“对母亲来说,生下一个死婴是个可怕的经历。”

别人,甚至其他女子,也未必一定能够明白这些大感挫折的母亲的反应。一位曾由于流产而失去一个孩子的妇人写道:“我以十分痛苦的方式发觉,在这件事发生在我自己身上之前,我对于我那具有同样经历的朋友所感的伤痛实在一无所知。我对她们的痛苦既不体恤,也不明白,正如我现在觉得别人对我的情形不了解一样。”

一对夫妻非常悲痛,互相安慰

对悲伤的母亲来说,另一个难题是她认为丈夫对她所经历的损失不像她感觉的那么深。一位妻子表达自己的感觉说:“当时我对丈夫感到十分失望。在他看来,我等于没有怀孕过。他无法体验到我所经历的悲痛。他对我的恐惧深感同情,但却不体会到我的悲痛。”

对丈夫来说,这种反应也许是自然的——他并不像怀孕的妻子一样在身体和感情上经历到与胎儿的亲密联系。可是,他无疑也经历损失。很重要的一点是,夫妻应该意识到他们正一同受苦,虽然各人以不同的方式经历这种痛楚。他们应当分担彼此的悲痛。丈夫若将悲痛隐藏起来,妻子就可能以为他麻木不仁了。因此,要一同流泪,互诉心声,彼此拥抱。要表明你们比以前更需要对方。

婴儿猝死综合症——正视所感的悲痛

婴儿突然死亡是个打击沉重的悲剧。一个看来正常、健康的婴孩竟然一睡不醒。这是完全出乎意料的,因为谁会想到婴孩或儿童竟会先于父母去世呢?婴孩以前是母亲无限的爱的重点,但却突然成为她的莫大哀伤的焦点。

罪咎感开始涌现。父母可能觉得要对婴孩的去世负责,仿佛悲剧是由他们疏忽大意所促成似的。他们质问自己,‘我们本可以做些什么去防止这件惨事发生呢?’b在有些事例上,丈夫甚至可能毫无理由和不自觉地怪责妻子。他上班时婴儿还是活泼健康的,回家时婴孩却在床上死去了!当时妻子究竟做着些什么事?她在什么地方?这些恼人的问题必须迅速加以澄清,以免为婚姻造成压力。

悲剧是由未能预见和无法预见的环境所促成的。圣经说:“我又看见在日光之下,跑得快的未必得奖,勇士未必战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精明的未必致富,博学的未必得人赏识。因为时机和际遇左右众人。”——传道书9:11,《新译》。

一个家庭若有婴孩夭折,别人可以怎样给予帮助呢?一位曾有这种经历的母亲回答说:“一个朋友来到我家里,不发一言便将房子打扫干净。另一些朋友为我们做饭做菜。有些仅是拥抱我一下——只是拥抱,并没有说什么。我不想谈及这件事。我不想被迫再三向人解释有什么事发生。我不想有人向我盘问,仿佛我没有尽职似的。我是婴孩的母亲;我会不惜竭尽全力去挽救我的小宝贝。”

b 婴儿猝死综合症通常发生在年纪由一至六个月的婴孩身上。这个名词所指的乃是健康的婴孩没有任何可解释的理由突然死去。在有些事例上,研究者相信婴孩若仰睡而非俯睡,就可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可是,没有任何睡眠姿势可以防止每一宗婴儿猝死综合症发生。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