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亲者》 20-25页
  • 别人可以提供什么帮助?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别人可以提供什么帮助?
  • 痛失亲者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要做什么……
  • 不该 做的事……
  • “赐各样安慰的上帝”予人慰藉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5年
  • 效法耶稣,安慰丧亲的人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10年
  • 和哭泣的人一同哭泣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17年(研读版)
  • 走出伤痛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16年(公众版)
查看更多
痛失亲者
《亲者》 20-25页

别人可以提供什么帮助?

“如果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地方,请随时告诉我。”我们当中许多人都可能对新近痛失亲者的朋友或亲戚说过这样的话。不错,我们是出于衷诚的。我们甘愿尽力提出任何帮助。但是亲者去世的人会实际对我们说,“我想起有一件事是你可以帮忙我的”吗?通常他们都不会这样做。显然,我们若真正想对悲痛的人提出协助和安慰,就必须采取若干主动才行。

圣经的一句箴言说:“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箴言15:23;25:11)明智的人会知道应当说什么话和不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和不做什么事。以下是几个基于圣经的提议,有些痛失亲者的人发觉对他们颇有帮助。

要做什么……

留心聆听:雅各书1:19说:‘要敏于聆听。’(《吕译》)若要分担亲者去世的人的悲痛,最有帮助的事之一是留心听对方说话。有些痛失亲者的人可能需要谈及去世的亲者,谈及夺去他们亲者的意外或疾病,或者他们在亲者去世之后的感受。因此你可以问问:“你喜欢谈谈这件事吗?”让对方决定。一个青年男子回忆他父亲去世时的情形说:“我发觉对我很有帮助的是,别人问我事情的经过如何,然后真正留心聆听。”要怀着同情心和耐心聆听对方说话,但你却无需觉得你必须提出答案或解决方法。要让对方随意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

令对方安心:你可以向对方指出,他的确已尽了人事(或提及其他你确知是真实而对他们有鼓励的事)。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感觉——悲痛、愤怒、自咎或其他的情绪——其实绝非不正常。如果你知道有其他人曾从类似的伤痛经验成功复原,可以告诉他们。箴言16:24说,这样的“良言”可以“使骨得医治”。——帖撒罗尼迦前书5:11,14。

保持联络:要跟对方保持联络。在最初几天,有许多亲友在场,我们固然应当提出协助,但甚至在别人已恢复自己的日常惯例之后几个月,仍要跟痛失亲者的人保持联络。这样,你可以证明自己是个‘真正的友伴’,在别人经历“患难”时仍继续予以支持。(箴言17:17,《新世》)特蕾莎的孩子在一场汽车失事中丧生,她解释说:“我们的朋友刻意使我们在晚上有人作伴,以免花太多时间独自在家里。这有助于消解当时我们所怀的空虚感觉。”甚至在事后多年,每逢周年纪念日,例如结婚周年或亲者去世的周年,都可以令亲者去世的人悲从中来。何不在你的月历上记下这些日期,到时若有需要的话便主动联络对方,以便提出富于同情的支持呢?

一对夫妻帮助一位男子做家务

如果你看出有真正的需要,不要等候别人向你求助——反之,要采取适当的主动

采取适当主动:亲者去世的人有什么差事需要别人为他们做吗?他们需要有人代他们看顾孩子吗?前来慰问的亲戚朋友需要有地方住吗?新近痛失亲者的人时常心烦意乱,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做些什么事,更遑论告诉别人他们可以提供什么帮助。因此,如果你看出有点事是真正需要做的,就不要等候对方向你求助;相反,要采取主动。(哥林多前书10:24;可参阅约翰一书3:17,18。)一位曾历丧夫之痛的女子回忆说:“许多人说,‘如果有什么事要我帮忙,请随时通知我。’但是有一位朋友并没有问我需要什么帮忙。她自行走进卧室,把死者弄污了的床单拿去洗干净。另一位朋友拿一桶水和清洁剂,将我丈夫呕吐弄脏了的地毯洗刷干净。几个星期之后,会众的一位长老穿着工作服,带着工具来对我说,‘我知道你家里一定有些东西需要修理。请告诉我好了。’这位弟兄将一扇铰链松了的门和家里一件电气装置修理好,真使我感激不尽!”——可参阅雅各书1:27。

表现好客精神:圣经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好客精神。”(希伯来书13:2,《新世》)我们特别应当记住要对悲痛的人表现好客精神。与其邀请对方“随时来坐”,最好约定日期和时间。他们若婉拒,不要太轻易放弃。对方也许需要你提出温和的鼓励。他们婉拒你的邀请可能是由于他们害怕在别人面前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或者他们觉得,在这样的时候享受饮食和交往的乐趣令他们感觉自咎。要记住圣经所提及的好客女子吕底亚。从她受到邀请之后,路加说:“[她]强留我们。”——使徒行传16:15。

表现耐心、富于了解:不要对痛失亲者的人起初所说的话感到意外。要记住,他们可能感觉愤怒和自咎。如果对方一时感情冲动,说了些冒犯你的话,你需要有洞察力和忍耐才能避免反唇相讥。圣经劝勉我们说:“要存怜悯、恩慈、谦虚、温柔、忍耐的心。”——歌罗西书3:12,13。

写封慰问信:人们时常忽视了写封慰问信或寄张慰问卡的价值。这样做的好处何在?母亲因患癌去世的仙蒂回答说:“一个朋友写了一封仁慈的信给我。这对我的确大有帮助,因为我可以再三阅读这封信。”慰问信或慰问卡也许只含有‘略略几句话’,但却应当出自衷诚。(希伯来书13:22)你可以在信中表示你关心对方,并且像他一样对死者怀有美好的记忆;或者你可以说明你自己的生活怎样曾受死者所影响。

跟对方一起祷告:要跟痛失亲者的人一起祷告及为他们祷告。千万不要低估这件事的价值。圣经说:“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各书5:16)例如,听见你为他们祷告可以帮助他们消除诸如自咎感一类的消极感觉。——可参阅雅各书5:13-15。

不该 做的事……

朋友们到医院探视痛失亲者的人

到医院探视痛失亲者的人可以对他们大有鼓励

不要因为你不知道应当说些什么话或做些什么事,就避开痛失亲者的人:我们可能告诉自己,‘我肯定他们现在需要清静独处。’但事实的真相也许是,我们由于害怕说错话或做错事而避开对方。可是,如果亲友或信徒同工都避开亲者去世的人,这可能使对方更感觉寂寞而加深他们的痛苦。要记住,最仁慈的话语和行动时常是最简单的。(以弗所书4:32)你仅是在场便可以成为鼓励的一个来源。(可参阅使徒行传28:15。)特蕾莎回忆她女儿去世那日,说:“不到一小时,医院大堂便挤满了我们的朋友——所有的长老和他们的妻子都前来慰问。有些姊妹头上带着发卷,有些则穿着工作服。她们撇下正在做着的事,赶到医院来探视我们。其中有许多告诉我们,他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这并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仅是他们在场,已对我们有很大鼓励了。”

不要劝对方节哀顺变:我们也许想说,‘好了好了,不要再哭了。’但是,也许让对方尽情哭泣反而会好一点。凯撒琳回顾丈夫去世的时候说:“我认为让亲者去世的人表露自己的感情而真正将其宣泄出来,是很重的事。”如果你有意想告诉别人他们应该有什么感觉,要制止自己这样做。不要以为你必须掩饰自己的感情才可以保护他们。相反,圣经吩咐说,‘要与哀哭的人同哭。’——罗马书12:15。

在痛失亲者的人还未作好准备之前,不要轻率地劝他们将死者的衣服或其他个人物品抛掉:我们也许觉得,他们将一些可以触发回忆的东西抛掉是好的,因为让这些东西留下来也许会延长他们的悲痛。但“不见则忘”这句俗谚对亲者去世这件事未必适用。痛失亲者的人可能需要逐渐减轻对死者的怀念。请想想圣经描述族长雅各获悉他的幼儿约瑟被野兽所杀时的反应。其他儿子将约瑟那染上血迹的长袍给雅各看之后,他“为他儿子悲哀了多日。他的儿女都起来安慰他,他却不肯受安慰”。——创世记37:31-35。

不要说,‘你可以再生一个孩子’:一位曾因孩子夭折而伤心的母亲回忆说:“别人安慰我说,我可以再生一个孩子,但这样的话却令我大起反感。”说话的人可能怀着好意,但在伤痛的父母听来,如果暗示他们失去的孩子可以由别的孩子替代,这样的话就可能“如刀刺人”一样了。(箴言12:18)一个孩子永不能由另一个去替代。为什么呢?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你无需避免提及去世的人:一位母亲回忆说:“许多人甚至不愿提及我儿子占美的名字或谈及他。我不得不承认,别人这样做令我感到有点伤心。”因此,如果有人提及死者的名字,你并不一定要改变话题。你可以问问对方,他是否需要谈及去世的亲者。(可参阅约伯记1:18,19及10:1。)有些失去亲者的人会喜欢听见朋友告诉他们,死者的某些特质曾赢得了朋友们的敬爱。——可参阅使徒行传9:36-39。

不要急于说,‘这样反而最好’:指出事情的正面影响并不一定能够对那些为亲者去世而悲痛抑郁的人有所安慰。(帖撒罗尼迦前书5:14,《新世》)一个年轻的女子回忆她母亲去世时的情形说:“别人会说,‘她现在已不用受苦了,’或‘至少她正在安息中。’但我并不想听这样的话。”这类的话可能意味着亲者去世的人不应感觉悲痛,或暗示他们的损失并不重要。可是,对方却可能由于怀念死去的亲者而感觉非常伤心。

最好不要说,‘我知道你有什么感觉’:你真的知道对方的感觉吗?例如,你自己未曾经历过丧子之痛,你有可能知道儿女夭折的父母的感觉吗?即使你有过这样的经历,也该知道别人的感觉未必和你的完全一样。(可参阅耶利米哀歌1:12。)在另一方面,如果看来适当,告诉对方你曾经怎样从亲者去世的悲痛复原可能会有点帮助。一个妇人的女儿在意外中丧生,另一位母亲亦曾有一个女儿夭折;后者告诉这妇人她怎样克服伤痛而恢复正常的生活,她的话对妇人有颇大鼓励。这个妇人说:“这位母亲并没有以‘我知道你的感觉’作为开场白;反之,她只是告诉我她自己 的经历,然后让我自己去汲取教训。”

鼓励亲者去世的人需要我们表现怜悯、辨识力和很大的爱心。不要等待痛失亲者的人向你求助。不要只是说,‘如果有什么事我可以帮忙……”你可以找出‘这些事’是什么,然后采取适当的主动。

现在有几个问题仍待解答:圣经提出的复活希望又如何?这件事对你和去世的亲者可以有什么意义?我们怎能确知这是个可靠的希望?

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 为什么聆听痛失亲者的人的倾诉,借此分担对方的伤痛,会颇有帮助?

  • 为了安慰悲伤的人,有些什么事是我们可以做的?

  • 我们应当避免对悲痛的人说些什么话和做些什么事?

帮助儿童应付亲者去世的打击

当家里有人去世时,父母和其他人时常都不知道该对孩子说些什么话,以及怎样帮助他们应付所发生的事。可是,儿童需要成年人去帮助他们应付亲者去世的打击。关于帮助儿童明白死亡这回事,请考虑以下一些时常有人提出的问题。

你怎样对儿童解释死亡这回事?很重要的是,要以简单的措词解释这件事。但要同时保持真实。你无需害怕使用“死亡”和“去世”一类的字眼。例如,你可以跟孩子一同坐下来,搂着他说:“一件令人十分伤心的事发生了。爸爸患了一种不是许多人有的病[或其他你知道是真实的理由],结果他死了。这并不是任何人的过错。因为我们爱爸爸,他也爱我们,所以我们会非常怀念他。”可是,你也许可以向孩子解释,无论是他还是在生的父母,都不会仅因为有时生病就死去。

要鼓励孩子发问。他们可能问道:‘死亡是什么意思?’你也许可以这样回答:“‘死亡’的意思便是身体停止运作,死者以前所做的事,现在都不能再做了——他不能够说话,不能够看东西或听声音,也没有任何感觉。”相信圣经的复活应许的父母可以把握机会向孩子解释耶和华记得去世的人,会使他们在将来地上的乐园里再次活过来。(路加福音23:43;约翰福音5:28,29)——可参阅题名为“死者的稳确希望”的部分。

有什么话是你不应该说的吗?说死者去了很远的地方对孩子并没有帮助。孩子最担心的事之一是受人遗弃,特别是父母的一方去世的话。如果告诉孩子死者去了远地,可能只会加强孩子受人遗弃的感觉而已。于是他可能想道:‘婆婆走了,她甚至没有跟我们说再见!’如果告诉孩子死者睡了觉,这也要小心,因为孩子可能把这样的说法当作真的。如果孩子以为睡觉跟死亡无异,就可能害怕晚上上床睡觉。

孩子应当出席丧礼吗?父母应当考虑到孩子的感觉。他们若不想去,就不要强迫他们去,也不要令他们因为自己不去参加丧礼而感觉自咎。他们若愿意去,可以向他们详细描述在丧礼举行期间会有什么事发生,包括他们是否会见到棺材,以及棺材会打开抑或闭起来。也要向他们解释,他们可能见到许多人伤心哭泣。此外,要让他们提出问题,并且预先向他们说明,如果他们有需要,就可以随时离开。

儿童对死亡有什么反应?儿童时常觉得自己需要对亲者的去世负责。由于孩子可能曾对死者感觉恼怒,孩子或者会相信他们的怒意或所说的恼怒话是令亲者死亡的原因。你可能需要提出一点安慰:‘你所想的事和你所说的话并不会使人生病,也不会使人死去。’年幼的孩子可能需要别人再三对他们提出这样的安慰。

你应当不让孩子知道你的悲伤吗?在孩子面前哭泣是正常和健康的事。除此之外,完全不让孩子知道你的感觉是差不多不可能的;孩子有很敏锐的观察力,时常能够感觉到事情有点不妥。坦诚地表露自己的悲伤可以令孩子知道,感觉悲伤和有时将自己的感情流露出来乃是正常的事。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