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迁怒耶和华”
当人由于自己的不智或他人的错误使事情发生毛病时,他可能会怪责上帝。
在事情不十分顺利时,诿过于人或事是人的常情。人往往会归咎于上帝。倘使某地发生粮荒,人们或者会指控上帝容许他们挨饿。也许,当失业带来艰辛时,有些人会问道:“为什么上帝要折磨我们呢?”但这真的应归咎于上帝吗?
其实,上帝并没有把艰辛加于人身上。他是大公无私的,“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马太福音5:45)今日人们所经历的艰苦是因为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生活在一个不完美的人为社会里的缘故。这个社会的动向多半基于自私的原则。此外,人也可能因为自己的不智行径而遭遇困难。
在大多数情形之下,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过失,甚至不愿承认现今的人为事物制度以整体而论是倒行逆施的,也是造成世界种种灾难的祸首。(哥林多后书4:4;以弗所书2:2,3)世事的发生正如圣经所说一般:“人的愚昧,倾败他的道。他的心也[迁怒]耶和华。”(箴言19:3)或者正如另一位译者将其译为:“人的无知弄糟他的事务,他却迁怒于耶和华。”——《白英顿译本》。
这是十分危险的行径。我们的始祖亚当是个前车之鉴。他本来享有安居乐业的生活、完美的躯体、有如花园一般美丽的家乡。(创世记2:7-9)他喜爱上帝赐给他的东西,却没有为这么丰富的供应感激和归荣耀于他的赐予者。在事情出了岔子时,他立刻归咎于上帝。他妄图为自己的忤逆辩护,对上帝说:“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其实他没有对上帝保持忠贞,也没有在家庭中履行首领的职权,但却为此而狡辩。他怪责上帝给他一个坏妻子。——创世记3:12。
故此,亚当的自私思想和行动使他偏离了正道。他内心的感情偏离了耶和华。他踏上一条独立自主的途径而成为上帝的仇敌,结果“败坏了”自己和家人的道路。(箴言19:3)不错,在罪和不完美的操纵之下,人人都我行我素;无人知道会有什么事临到自己身上,因为“所临到众人的,是在乎当时的机会。”——传道书9:11。
所以,那些将不如意的情况归咎于上帝的人大可以问问自己:我有为我所享有的美物归荣誉于上帝吗?我在环境顺利时有将成功归于上帝吗?抑或我归功于自己?我有因为享有上帝所赐的生命而感谢他吗?此外,我有留意他在圣经里的原则而配得他的嘉许或帮助吗?
在自称事奉上帝的人当中
至于一般自称事奉上帝,但却忽视他的真理之道而倚仗自己聪明的人会有什么遭遇,第一世纪的犹太宗教领袖是好例子。(马太福音15:8,9)他们的道路歪曲了,且在实际上“迁怒耶和华”。(参考使徒行传5:34,38,39)由于耶稣基督的话揭穿了他们的错误思想,他们遂置他于死。其后他们对耶稣的门徒大发暴怒,因为门徒放瞻将上帝的道的真理讲给他们听。——使徒行传7:54-60。
说来可悲,基督徒小组里有些人也可能养成错误的态度而将所遭遇的困难归咎于上帝。当事情因为人自己的不智或他人的不完美或错误而出错时,人们可能归咎于上帝。比方说,小组一个弟兄的所言所行可能开罪了某个人。受冒犯的人可能因此说:“好,只要他仍在小组里,我就不再参加聚会。”也许他说:“如果上帝居然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我就不想留在小组里了。”或者他可能埋怨说:“若果这就是真理怎样影响人的例子,我便不想再跟从真理了。”
这是健全审慎的想法吗?若说真理会使人变坏,这是多么矛盾的事!假如个人受到冒犯,为什么要拿小组或甚至上帝“泄气”呢?一个自称为基督徒的人有什么理由要容许另一个人,或某种环境,破坏他跟上帝的友好关系呢?
所以,说出这样鲁莽的话的人其实正“迁怒耶和华”。这样行可算是合理吗?就算其他人或者小组里所发生的事使他不快,甚至大大冒犯了他,这人也不外是歪曲自己的道路,因为他没有适当地运用洞察力。(希伯来书5:14)不然他就不会对耶和华,真正基督徒小组的主人,采取一种既不合理、也不忠贞的态度了。——诗篇119:165。
对基督徒来说,危险之处是这种态度可能变成根深蒂固。这可能成为牢不可破而影响到他的内心。基督徒很少会直接怪责耶和华。但在心里,他可能对上帝感觉不耐而以为自己有理由发怒。他自己的心将他引入了迁怒耶和华的歧途。
人人都间或经历过恼人的情况。一个人可能感觉气馁、失意,甚而发怒。但他应该注视警告讯号,根据圣经去处理难题。(以弗所书4:26)他应当设法立刻解决难题,必要时求助于小组的长老们。即使难题不能解决到令他满意的地步,他也不该让情感驱策他行事愚昧鲁莽。他应当提防所行的真理之道变成歪曲。否则,他和上帝的关系便会受到破坏,他的视线会变得模糊不清,他的内心则“迁怒耶和华”。
鉴于这样的危险,圣经劝谕说:“你要保守你的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言4:23)要保持理智,不要让不智的行动或愚蠢的思想歪曲我们的道路,这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彼得前书1:13)这样,我们便不但不会怪责耶和华,反而会求问这位关心人的慈爱上帝。他会赐予我们悟性,指引我们行走正直稳确的途径。——箴言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