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函
◼ 关于将小组里不守规矩的人‘记下来’,我可以在我觉得有需要时便这样行抑或应当等到长老作了一个演讲论及难题时才如此行?
我们不应当轻率地将另一个基督徒‘记下来’,因为这是一个严重的步骤。你必须决定在什么时候采取这个步骤。但是在大多数的事例上你应当等到长老们设法帮助犯过者,包括最后对小组发表演说论及犯过者的难题之后才将当事人‘记下来’。
当使徒保罗写信给帖撒罗尼迦人论及将小组中某些分子‘记下来’时,他正试图纠正当地一些偏离了上帝的训示至相当严重程度的人。这些人“不按规矩而行,……什么工都不作,反倒专管闲事。”(帖撒罗尼迦后书3:6,10-12)虽然圣经劝人不可懒惰,这些不守规矩的人却不愿工作,反之他们宁愿将沉重的经济负担加于别人身上。(箴言6:6-11;10:4,5;12:11,24,27;24:30-34;26:13-16)因此保罗公开谴责他们的途径。再者,他吩咐所有的人,犯过者若不听从这项对整个小组提出的强烈劝告,小组就应当将他们‘记下来’而避开他们,显然是在社交的事上。
今日有些人纳罕他们是否可以将一个不听从敬虔劝告的人‘记下来’,即使长老们尚未对小组谈及这人的过犯。在一些很罕见的事例上可能有这样的需要。(可参阅哥林多前书5:1,2。)但是有些理由表明何以在大多数的事例上,基督徒最好等到长老们采取具体的步骤,包括对小组作一个演讲在内,然后才将人‘记下来’。
首先,既然我们是不完美的人,我们自然有误用‘记下来’这项行动的倾向,以致将其当作对细小的过犯或个性方面的差异的一种惩罚。在一个小组里可能有一位性格‘跋扈’的姊妹,她行事‘引人反感’而使人难于与她相处。因此有些姊妹可能觉得她们应当将这人‘记下来’而规避她。这无疑与耶稣仁爱的劝告并不一致,因为他说我们应当对弟兄姊妹表现慈悲的态度,不计较他们的短处和细小的过失。例如请想想耶稣在模范祷告中告诉我们上帝会在什么时候宽恕我们的债或过错。耶稣也劝勉我们要迅速设法解决与别人的不和。(马太福音5:23-25;6:12)因此,为了细小的个人差异或过犯便将一个弟兄‘记下来’是不对的。其次,当保罗在信中提及将某些人‘记下来’时,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在性格、个人的品味或私人的见解方面与别人有细小差异的缘故。长老们无需试图介入这样的事情中或对之提出劝告。但是,像保罗一样,长老们应当留意一些违反圣经原则至相当严重程度的人(即使过犯尚未达到大罪而使他们有被开除可能的程度)。长老们应当私下向这些犯过者或不守规矩的人提出劝告。正如我们在加拉太书6:1读到:“若有人偶然被过犯所胜,你们属灵的人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
长老们若再三试图在私下帮助这样的人,但却没有结果,他们便可以将事情讨论过之后决定由一位长老根据圣经对小组作出一个论及这个难题的明确演讲。虽然,像保罗一样,他们不会指名论及那些不理会上帝的劝告达到严重程度的人,他们却会警告弟兄们提防错误的思想或途径。这样小组便会有机会翻温上帝对事情的想法,从而提高警觉以免受“传染”或被引入歧途。然后,正如保罗写道,基督徒可以个别地将不守规矩的人‘记下来’而不与他交往。既然长老们已针对难题提出公开的劝告,犯过者便会明白何以小组里其他的人拒绝接受他的邀约作社交的往来。——帖撒罗尼迦后书3:13-15。
因此,以通常而言,除非事情已由长老们公开加以处理,避免将别人‘记下来’乃是明智之举,正如保罗在公开对一件严重的事提出劝告之后,然后个别的基督徒才将他论及把人‘记下来’的劝告应用出来。借着对事情怀有这样的看法,我们可以避免因为微小的过犯,牵涉到品味或个性不同的问题而错误地将别人‘记下来’。再者,这样行表明我们尊重长老,承认他们是照顾羊群的需要的仁爱牧人。——彼得前书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