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沙撒——王储抑或国王?
很久以来,圣经学者一直对于伯沙撒其人议论纷纷,意见莫衷一是。根据圣经的但以理书,“伯沙撒王”是巴比伦的统治者。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古列推翻了巴比伦城。在那个生死关头的晚上,伯沙撒王正在大宴群臣。(但以理书5:1)难题是:惟独圣经才提及伯沙撒的名字。其他的早期历史记载均把伯沙撒略而不提,仅报道当时巴比伦的统治者是拿布尼德斯。由于这缘故,许多人认为这足以证明但以理书毫无历史价值可言。他们甚至认为这部书也许是在巴比伦倾倒之后多个世纪才写成的。
然而,这样的见解却是言之过早。根据米勒(Alan Millard)在《圣经考古学评论》(1985年5、6月)所发表的一篇文章说,1854年有一块碑文在伊拉克出土,其上刻有一首祝颂拿布尼德斯和他的长子长寿健康的祷文。这位长子的名字是什么?伯沙撒!原来巴比伦的确有伯沙撒其人!自1854年以来,许多其他较后出土的碑文均证实了这一点。可是,在所有出土的碑文中,没有一块把伯沙撒称为王,反之碑文仅把伯沙撒称为王的儿子或王储。有鉴于此,有些批评家遂断言但以理书的执笔者误用了“伯沙撒王”这个称号。
可是甚至在这方面,批评家也错了。我们怎样知道呢?原因之一是:根据米勒的解释,自那时以来,出土的法律文件证明当时的人曾凭拿布尼德斯和伯沙撒之名起誓。这项发现何以深具重要性呢?因为根据当时的惯例,人民凭着诸神及国王宣誓。凭着伯沙撒宣誓是惟一的例外。因此,显然伯沙撒在当时拥有特殊的地位。事实上,情形看来伯沙撒有多年的时候单独统治巴比伦。当其时他的父亲住在阿拉伯北部泰马一带的绿洲中。根据现存于英国博物馆的一块纪念碑所载,拿布尼德斯在这段期间“把王权授予”伯沙撒。
既然如此,何以官方的碑文把伯沙撒称为“王储”,但以理书却采用“国王”一词呢?在叙利亚北部,一项考古学的发现解答了这个问题。1979年,古代哥迅王的一个全身像在叙利亚出土。雕像的裙边刻有两种文字的碑文:一种是亚述文,另一种是阿拉美文。两种碑文的内容差不多雷同,但最低限度有一个有趣的差异。亚述语(官式语文)的碑文称石像为“总督哥迅”。阿拉美语(坊间语)的碑文则把石像称为“王”。
与此一致地,米勒在结论中指出,虽然官方的碑文把伯沙撒称为王储,“非官式的记载——例如但以理书——把伯沙撒称为‘王’也许在当时是受人认可的。虽然伯沙撒可能并非法定的君主,但他代父摄政,统理国事,而操有君王的实权。若硬把伯沙撒的地位明确地划分出来,则非但对但以理书所叙述的情节无关重要,而且只会徒添混乱而已。”
这一切引起了以下的问题:但以理书若真的是在巴比伦倾倒之后多个世纪才写成,它的执笔者又怎会晓得有伯沙撒这个受其他历史家所忽略的人物存在呢?但以理书的执笔者何以会跟从一个在伯沙撒的日子流行——但在后来的世纪却被人遗忘——的习惯把伯沙撒称为“王”呢?毫无疑问,但以理书的执笔者把“伯沙撒”称为“王”一事提出有力的证据,表明该书的执笔者必然是一个实际在公元前第六世纪住在巴比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