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会借裁军而来吗?
丘吉尔在列国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五年说:“把裁军与和平混为一谈是荒谬绝伦的。”他补充说:“有了和平,就自然会裁军了。”
这是多么自相矛盾的事!和平若非已确实有保障,谁愿冒险裁军呢?但只要一日有武器储备应战,又何来真正的和平?政客对这种形势总是一筹莫展。
1934年,丘吉尔说了上述的话。当时,在两年前由国际联盟所召开的裁军会议刚刚结束。这次会议花了12年时间筹备,宗旨是要阻止欧洲重整军备。环球的人仍然清楚记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差不多有九百万战士遭到可怕的杀戮,有数以百万计的军人受伤,至于平民就更是伤亡枕藉。然而,裁军却从未实现。为什么呢?
力求裁军
裁军政策是可以实施的,但却甚少有人厉行。例如,根据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德国“提出足够的保证”要解除武装,“并且答应把国家的武装力量裁减到最低水平,仅堪维持国内的安全而已。”这与美国总统威尔逊所提出的建议之一正好一致,后来更收进国联盟约第8条中。但希特勒一掌权,就对裁军政策嗤之以鼻。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联合国也要为裁军奠立稳固的根基。在这方面,联合国比国联更成功吗?不然。但联合国不成功并非由于不够尽力的缘故。鉴于人类现已拥有能把人大量毁灭的核武器,裁军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新大英百科全书》说:“从前人所提出的理由是军备竞赛不合算,并且必然会导致战争;但新的论点已取而代之,那就是,未来大量使用核武器会威胁到文明本身。”
为了遏止东西方的军备竞赛,一个由12国组成的裁军委员会于1952年成立。这个委员会毫无成效,结果两大势力使彼此的阵营对立得更尖锐。直至如今,已有其他许多协议和条约签订,但互相猜忌的倾向仍然不容许大家全面废除战争武器。诚如《新大英百科全书》所说,裁军只是“天真的思想家所倡导”的梦想而已。
计算代价
裁军抑或不裁军——代价究竟如何?代价往往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跟武器有关的工业带来了就业机会,这也是要仔细考虑的因素。在许多地方,税收往往用来购买军备,制造武器也就促进了就业机会。因此,裁军可能带来失业问题。是故,凡是在国防预算方面开支甚大的国家,一听到全面裁军就不寒而栗。对他们来说,裁军是噩梦而不是乌托邦的美梦。
然而,为了维持庞大的作战机构,各国花费了巨量金钱,这也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据估计,在世界的总生产值中,有百分之10花在军备之上。究竟所花的钱有多少呢?确实的数字由于通货膨胀而有点出入,但试想想天天每分钟 花100万镑(170万美元)在军备之上!如果这笔费用由你处置,你会先拨作什么用途?赈济饥荒?医疗护理?儿童福利?修复生态?实在有太多事情可做了!
例如,苏联最近宣布“把坦克改为拖拉机”的计划。当地有些兵工厂正转而生产200种“先进的农业设备”。为什么苏联这么急需农业设备呢?据《农业新闻》报道,这是因为“国营农场的水果和蔬菜,只有三分之一送到消费者的手里,其余的就丢在田里,让它变坏,或者留在运输站和货仓里,任它腐烂。”
生产拖拉机而不制造坦克自然值得褒扬,但这件事所以大受宣传,正是由于它太不寻常的缘故。此外,这项计划对整体的军备生产所造成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世界军备继续花去无数的英镑、卢布、美元,结果正如耶稣预言,世上的“人由于恐惧和预料有什么事将要临到有人居住的大地,就吓得发昏”。怎样才能消除这种恐惧呢?全面裁军永远都只是痴人说梦吗?若不然,究竟需要什么才能使这件事实现?——路加福音21:26,《新世》。